“扎实把本事亮出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喊话科学家加入

2024年是位于东莞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成立6周年的重要节点。6年时光,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在前沿科学研究、公共技术平台、创新样板工厂、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四大核心板块取得了多项重大进展。 5月16日,南都记者跟随“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广东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东莞,探访“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优才生”——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在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移的死亡谷上架一座铁索桥!”这是走进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标语。

坐落于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东莞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成立近6年实践出一套科研成果产业转化体制机制,坚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特色,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是广东省第一批省实验室。实验室引进 25 个创新样板工厂团队,直接孵化35家产业化公司,其中18个项目融资超9.2亿元、市场估值超50亿元,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家,广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家。

“先立地,再顶天。”地方办实验室和中科院办所的区别在哪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陈东敏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一头立地意味着实验室要快速把国家积累的科技成果推向市场,陈东敏表示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板块;一头顶天意味着实验室根据我国高质量发展新市场的需求,在新材料领域的科学技术问题上,要进一步提炼新的科研课题。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陈东敏。

“所以我们既做基础应用研究,也做转化研究。”陈东敏提出,作为一个区域性的研究院,主要在于支撑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在区域经济的创新驱动发展方面。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一种材料的大部分应用在于制造业。因此我们除了注重产品的概念验证以外,还要去验证它的可制造性。”

目前,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与东风汽车、中铝、中建、宝武特冶、中航发、一汽、南方电网、中石化、江苏芯澄等大型央企、头部企业及地方所属“专精特新”企业深度合作,形成松山湖特色的“室企共建联合工程中心”发展模式,共同攻克产业技术难题;与粤科母基金设立3亿规模的新材料投资基金,联合国投集团设立5.55亿规模的创投基金,支持产业转化。

实验室展出的安全型细胞冻存材料。

在展厅内部,25个科研团队研发出来的新材料整齐陈列:高纯铜、单晶铜、单晶二维材料等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致力于树立我国高端铜材旗帜,目前服务客户包括风华高科、立讯精密等头部企业;小玻璃瓶中,无dmso的安全型细胞冷冻保存液可以将细胞、组织及器官等生物材料保存于超低温环境中,使细胞新陈代谢大大减慢甚至停止,成为国际上生物医学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自主研发的纳米振动薄膜,填补了国内高端耳机行业一项核心技术的空白……

新材料迭出,源自“优才”汇聚。近年来,东莞加强科创人才引育。初步建立“战略科学家团队—省科技领军人才和科研团队—科技人才创业—研究生联合培养”四大科技人才引育工作体系,已成功引进战略科学家团队1个、省创新科研团队40个(居全省地级市第一),吸引了68个科技人才创业项目来莞入库培育,在莞联合培养研究生累计达到3744名。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扎实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正式揭牌,建立“企业出题、研究院遴选、高校揭榜”的校企对接机制,凝炼成可与高校匹配的联合培养课题。优化外国专家服务,向4905名外籍人才发放来华工作许可证。

对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人才吸纳,求贤若渴的陈东敏现场“喊话”科学家:“你进来时松山湖提供三到五年全额资助的科研经费,定位非常大,5000万;出去的时候松山湖帮你融资到5000万,甚至8000万。”此外,科学家通过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影响力还可向银行申请1:1的投融信用贷款,约为5000万的无质押贷款。“你根本不需要再去找钱,你需要做的事就是勤勤恳恳,扎扎实实地把本事亮出来,把你的成果转化成有用的产品工艺,然后认真地建设自己的队伍,去弥补自己的短板。”

统筹:陈杰生 吴璇

采写:南都记者 张婷

南都政务新闻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