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晚期肺癌谁可“治愈”?最新研究:通过基因血检测可找到!

国际数据表明,局部晚期肺癌患者经过标准放化疗后,有19%可达到治愈标准,无需继续进行下一阶段治疗。但是,如何精准找到这1/5的“潜在治愈人群”?目前的影像学检查并不能明确找到。

日前,广东专家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一次大约20ml抽血量的最新技术血液检测,进行动态的血液分子残留病灶检测,可以精准地进行预后分层,精准区分人群,找到这个“潜在治愈”人群。该研究结果在影响力因子高达50.3的国际医学顶级期刊上发表。

《癌症细胞》官网图

重磅研究顶刊发表!局部晚期肺癌患者受益

北京时间10月9日晚上,吴一龙教授团队于国际医学顶刊杂志《癌症细胞》(IF:50.3)上发表了题为“Dynamic circulating tumor DNA during chemoradiotherapy predicts clinical outcomes for locally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patients”的临床研究结果文章,揭示了血液分子残留病灶检测(MRD)在局部晚期肺癌患者放化疗中的价值——MRD可以进行精准预后分层,持续MRD阴性即代表潜在治愈。

据悉,本次研究中,吴一龙教授团队创新地首次提出“放疗早期MRD清零”的概念,并证实了早期清零者预后更佳,可能不需要接受长期的巩固免疫治疗,这是一个局部晚期肺癌MRD临床应用的重要突破。

研究团队

本文第一作者为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肺癌研究所潘燚教授、张嘉涛博士,通讯作者为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吴一龙教授、周清教授。

“对肺癌的认识,随着近年来的生物学技术发展在不断更新。10年前我们提出一个概念,要让所有肺癌变成两大类:一部分是可治愈的,如对于一些早中期肺癌,通过手术或放化疗等局部治疗手段达到治愈;另一部分目前不可治愈,我们要将它变成慢性病长期共存。现在这个概念已能实现。”著名肿瘤学专家、广东省人民医院首席专家吴一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而我们最近关于MRD的系列研究,正是在向‘可治愈’方向的努力。”

找到“幸运的1/5”!可免后续过度治疗

“以往,在人们传统观念中,中晚期肺癌就相当于被判‘死刑’,其实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现在有1/5的中晚期肺癌患者能被治愈。”潘燚教授介绍,根治性放化疗是局部晚期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近年研究显示对比单纯放化疗,放化疗联合巩固免疫治疗将不可切除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5年无进展生存提高了14%,减少近50%的肿瘤复发风险,成为新的标准治疗模式。但这种治疗模式带来了新的问题是:有19%的患者经放化疗已达到治愈,继续进行免疫治疗并不能带来生存获益,反而增加了患者的不良反应和经济负担。而通过影像学检查并不能找到这部分实际上已被治愈的患者。

如何找到这“幸运的1/5”——局部晚期肺癌患者中的“潜在治愈人群”?这是本次研究的关键所在。

研究摘要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张嘉涛博士介绍,本次研究共入组139名不可手术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同步放化疗及免疫巩固治疗期间的不同关键时间节点抽血,包括基线、放疗前、放疗中、放疗后以及免疫治疗每3-6个月,最终共收集了761个血液样本进行MRD检测。研究结果显示,在持续6-7周的根治性放化疗过程中,早期MRD清零患者(进展到2/3阶段时就出现外周血MRD浓度明显下降)预后较好,且无论是否接受后续免疫巩固治疗,预后效果都相当!亦即后续无需再进行过度治疗。

“同时,MRD可以精准进行预后分层,放化疗结束后持续MRD阴性即代表潜在治愈。在放化疗结束后一直保持MRD阴性的患者,仅2个人肿瘤复发,2年的无进展生存率高达88.4%。”张嘉涛在采访中表示,“此外,对局部晚期肺癌患者持续MRD检测,能够提前4个月(中位数)捕捉到复发信号,即使是脑转移患者。”

此外,由于穿刺活检需要拿到足够的组织进行基因检测,对于局部晚期肺癌患者而言,这并非易事。张嘉涛表示,此次研究,首次提出了对患者基线血进行基因检测,其血液来源的突变(blood-informed)可作为组织检测很好的补充。通过最新检测技术,患者每次只需要约20ml的抽血检验便可完成检测,对患者而言,更为友好。

突破:不只做“算命先生”,还要做到医疗“减法”

面对恶性肿瘤,医学决策做加法容易,做减法很难。广东省肺癌研究所所长钟文昭表示,此次研究,不仅改变了临床实践,也科学地实现了医学的减法。

“以往在国际上是存在争议的,认为MRD检测结果只是如同‘算命先生’,知道结局会不一样,但仍应继续治疗。而我们这项研究结果证实了,早期MRD清零患者预后较好,无论是否接受后续的免疫巩固治疗,预后效果相当。”吴一龙教授进一步解释,该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找到“潜在治愈人群”的价值,避免了后续的过度治疗。

吴一龙教授

“在广东省肺癌研究所一些基础研究的支撑下,我们发现如果给予肿瘤细胞太过度的打击,可能会导致更快的基因改变、更快的耐药性出现,因此不见得持续的过度治疗是件好事。”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医院院长周清透露,2019年吴一龙教授就牵头设计肺癌MRD研究的三部曲,该系列研究在吴一龙教授的设计下,覆盖了早期、中期、晚期的完整布局。“经过几年的研究, 2022年发表了早中期肺癌术后第一阶段成果,通过MRD动态监测可发现手术潜在治愈人群。而此次是该系列研究的又一成果,实现了中期肺癌患者的精准分层,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对于晚期患者,肺研所正在开展基于MRD的‘药物假期’的研究,相信也将很快向国际公布结果。”

文 | 记者 林清清 通讯员 郝黎 张蓝溪 靳婷

图 | 医院提供

责编 | 甘卓然

校对 | 朱艾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