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近期密集发声的专家学者,一再强调科普病毒的减弱,
公众却不再选择无条件相信?
某专家团队表示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不该称为肺炎,
因为根据其相关的数据分析,感染奥密克戎后,
99%的人表现都不是重症,重症率不到1%,病死率不到0.1%。
即便复阳也不传染,感染后短时间有78%的人不会重复感染。
而某院士更是直接提出“新冠感冒”这个名字。
不过,很多人对于这个名字很不认同。
用感冒这两个字来称呼新冠,
是不是太不尊重传播力这么强的病毒?
尤其是症状非常严重,痛不欲生,身处水深火热中的阳性患者。
好比他跟你说他很痛苦,你却说只是感冒而已。
而看到新闻媒体呼吁,不主张一起阳,
更是让人疑惑,这是普通民众能决定的吗?
不少人开始在质疑开放的节点。
第一,春节前夕的放开,病毒随着春运到来,
更是全面覆盖疫情本不严重的农村乡镇,
一旦发生感染,婴孩、有基础病的老人并没有接种疫苗,也没有专用药,如何医治?
感染基数一旦太多,病毒又会不会重新产生变异?
第二,药品存储不足。
从封控前药物限制购买,药店没多少储备,工厂也没加工生产,毫无预兆的“放开”,
于是买到药备着的用不上,用药治疗的抢不到,囤药的黄牛坐地起价。
第三,科普的不及时。
“无症状等于没症状”,这种字面意思已经被大众接受,
也一直没有专家提出无症状的概念,所以叫喊解封之声不绝,
如今真的解封一看,倒是让称“大号流感”的人住嘴,不过普通人会有一种上当受骗的错觉。
我们不要神化某一个人,也不能否认专家们对抗疫的付出,
但是战胜疫情,需要的是长期全民参与。
一种传染病,在没有摸清病理以及真正传染源的情况下,
想要灭绝几乎是不可能的。
只有医疗预警体系的建立并且有效的运行,
才能使社会更好的运转下去,
我们的生活才会及早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