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研究又有新进展!中国团队成果登上Nature子刊,获国际关注!

自2019年底暴发流行以来,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对人类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发展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威胁。因此,探寻广谱、高效的抗新冠病毒药物成为该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近日,南方医科大学药学院刘叔文教授团队与复旦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合作阐明了酸酐修饰蛋白抗新冠病毒的作用及机制,相关成果在Nature子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上(IF:18.187)在线发表。

该论文题为“ Repurposing of a clinically used anti-HPV agent to prevent and treat SARS-CoV-2 infection as an intranasal formulation ”。复旦大学姜世勃教授,广州医科大学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国家实验室杨子峰教授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南方医科大学药学院李琳教授参与了本项目的研究。该项目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项目等课题经费的支持。

复旦大学姜世勃教授和南方医科大学刘叔文教授在早期的合作研究发现,许多常见动物或人体的蛋白质经酸酐修饰后,能通过正负电荷作用拮抗多种病毒入侵靶细胞,包括HIV、HPV、MERS-CoV等,而未经修饰的这些蛋白,则不具有抗病毒活性。其中,从牛奶中提取的β乳球蛋白(β-LG)经过3-羟基邻苯二甲酸酐(3HP)修饰之后的3HP-β-LG已经成功地被开发为抗HPV生物蛋白敷料(国家二类医疗器械),在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中1100多家医院使用,对生殖道高危型HPV感染的疗效肯定。

3HP-β-LG抗SARS-CoV-2病毒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该研究发现,3HP-β-LG能在体外有效地抑制SARS-CoV-2活病毒,对传播性强、中和抗体敏感性低的B.1.1.7、B.1.351、P1、B1.617.1等SARS-CoV-2 变异株假病毒同样具有抑制作用。该酸酐修饰蛋白的作用机制,经实验研究,推测为3HP-β-LG与新冠病毒S蛋白结合,竞争性阻断S蛋白与ACE2受体的结合,从而抑制病毒入侵靶细胞。因而,3HP-β-LG极有可能被开发成一类通过鼻内递送、廉价、安全的新型抗新冠肺炎防治药物,为临床抗击新冠疫情提供一种新的强有力的手段。

刘叔文,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方医科大学副校长,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创新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广东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广东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特聘教授、 新世纪优秀人才。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新冠疫情初始,刘叔文教授带领的南方医科大学药学院抗击新冠科技攻关团队就一直奋斗在科研第一线。团队发现了丹酚酸C、伊曲康唑、雌二醇苯甲酸酯、马铃薯三糖齐墩果酸类皂苷等多种化合物在体外具有良好的抗新冠病毒活性。团队成员李琳教授年初在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杂志(IF: 5.810)上发文证实,另一种酸酐修饰蛋白,即3-羟基苯二甲酸酐修饰的鸡卵清蛋白(HP-OVA),经广州医科大学杨子峰教授团队检测,能有效抑制新冠病毒活病毒的感染。在这些基础上,刘叔文团队2021年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靶向病毒S蛋白膜融合区的抗新冠药物发现、结构改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获得立项资助。

拓展阅读:

南方医科大学药学院是原第一军医大学转制移交广东省后,于2005年6月成立的学院。目前,学院拥有药学(四年制)和临床药学(五年制)两个本科专业。药学专业为广东省名牌特色专业,2019年获批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9年10月以新标准首家通过药学专业认证。临床药学专业于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近五年来,学院先后承担国家、省市级课题227项,研究经费1.68亿元。在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了SCI论文580余篇,申请和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国际PCT专利130余项,其中授权76项。获广东省药理学会科技成果奖二等奖1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获省级以上教育研究项目19项。发表教学论文56篇。编写教材29部,其中主编、副主编11部。(数据截止2021年5月)

关注"南方医科大学招办"头条号,获取关于南方医科大学的最新精彩资讯!

部分素材来源:南方医科大学新闻网、南方医科大学药学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