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工程师红利”从何而来

2025年05月29日20:03:06 科学 1316

5月24日至31日是第二十五个全国科技活动周,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科普活动走进社区、校园、乡村,进一步点燃了公众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科技创新是当今中国一大热词。这种“热”,不仅体现在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制度安排,更见于社会层面的关心关注。DeepSeek等惊艳亮相引爆舆论,相关报道评论区上演“前沿技术大讨论”;机器人马拉松、机器人格斗赛引发全网围观,“未来已来”感慨刷屏;科技馆成热门打卡地,科幻电影热度不断攀升,科学原理解析、前沿技术展示激发着小小少年的探索欲……不难看出,当前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高度大众化、社会化,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愈发浓厚。

锐评|“工程师红利”从何而来 - 天天要闻

“科技热”是创新中国的微观注解,更照见全民科学素质的稳步上升。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虽然大多数人不会直接参与科学技术前沿的创新,但全民素质是科技发展的土壤。离开了这个群众基础,即便凭借少数科技精英的努力能够实现“上天入地”,也很难持续不断地推动创新,真正迈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多年来,依靠“向科学进军”“科教兴国”的战略引导,也得益于科学大家、专业机构、民间达人等各方科普力量的协同共振,中国人的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创新创造技能全面提高。大国重器、创新成果的“井喷式”出现,一大关键原因就在于稳定释放的人才红利、工程师红利。

数据显示,2000年至2020年间,中国工程师总量从约520万人增长至约1770万人。每年,大批优秀毕业生走出校门,投身工程技术创新一线。向高处攀,能攻克“卡脖子”技术;往深里钻,能改进工艺、降低成本。这,就是中国工程师的硬实力,也是中国勇敢追逐创新浪潮的核心优势所在。实践说明,科技创新从来都是厚积薄发,离不开社会的培育、资源的积淀。当科学之光照亮更多人的眼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就有了源头活水。

曾几何时,“李约瑟难题”——“中国为何没有与西方同时或前后产生现代科学技术”,困惑了许多科学史专家。但工业化的历史已经给出了一个答案:社会的文化氛围是否鼓励探索、倡导创新,极大影响着科技创新,也影响着社会发展进程。从这个角度看,建设科技强国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追赶超越,更是文明文化的发展革新。我们关注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最终指向是涵养更加浓厚的创新文化,进而赋能科研事业。比如,当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科研人员才能拥有更充分的职业尊荣;比如,当包容失败、激励探索成为社会的普遍态度,才会有更多人心无旁骛地专注创新。

锐评|“工程师红利”从何而来 - 天天要闻

科技的发展没有止境,科学素质的进步也没有完成时。尤其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兴起的当下,生命科学、人工智能、星际探索、新能源新材料等科技浪潮,正不断刷新着原有知识体系和认知维度。当前,中国在科学技术现代化的赛道上,正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但也要看到,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仍有短板,重应用轻基础的软肋始终存在,一些行业还存在不少瓶颈。此外,有科技人士指出,公众科学素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同样是我国创新发展的“短板”,科学精神的引领作用有待加强。种种现实挑战与问题,呼唤我们一手抓科技创新、一手抓科学普及,让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深度融合,鼓舞更多人在迈向科技强国的征程上勇敢求索。

犹记得年初,宇树科技、DeepSeek等科技企业的成长经历引发社会讨论,也促进了很多城市的自我思考,一个普遍共识就是,创新文化如同“超级黏合剂”,可以把制度优势、人才储备、市场需求等因素有机整合,汇聚成支撑发展的澎湃动能。创新成果是科技发展的“硬实力”,创新文化是科技发展的“软实力”。把握其中的辩证法,每个人的“科学梦”将助力大国发展继续腾飞。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认识2种丁酸衍生物 - 天天要闻

认识2种丁酸衍生物

丁酸钠与三丁酸甘油酯作为丁酸的衍生物,在动物消化道中被分解成丁酸和其他物质。他们的主要生物学功能来源于丁酸。肠道上皮细胞优先选用丁酸作为能量源。作为一种短链脂肪酸,丁酸在进入小肠后部分以非离子形式被肠道黏膜细胞吸走,直接为肠黏膜细胞生长和增
米东区:这一电化学储能电站项目推进中 - 天天要闻

米东区:这一电化学储能电站项目推进中

(米东区融媒体中心记者:黄鹏报道)7月9日,记者在位于米东区北部沙漠东北部的新疆华电乌鲁木齐光伏基地100万千瓦/400万千瓦时独立新型储能示范项目现场看到,工作人员正在对设备进行吊装调试。该项目总投资约30亿元,是全国单体容量最大的电化学
脑图谱大科学计划时机已来!中国科学家十项成果给大脑绘高清地图 - 天天要闻

脑图谱大科学计划时机已来!中国科学家十项成果给大脑绘高清地图

人类大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组织,要理解大脑的工作原理首先要了解其中的细胞种类和神经联接规律,近日中国科学家联合发布系列成果给大脑绘制“高清地图”。 7月10日深夜,中国科学家联合发布介观脑图谱系列成果,实现从啮齿类到灵长类大脑的跨越。10项成果以专题论文集的形式集中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神经元》《发育...
国际突破!中大培育光子“双胞胎”,辐射强度达单光子水平 - 天天要闻

国际突破!中大培育光子“双胞胎”,辐射强度达单光子水平

7月9日,《自然》杂志(Nature)在线发表中山大学物理学院王雪华、刘进教授团队主导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团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腔诱导自发双光子辐射方案,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与单光子辐射强度相当的自发双光子辐射,研发出保真度高达99.4%的按需触发
微型肝脏,是未来希望,还是科技乌托邦 - 天天要闻

微型肝脏,是未来希望,还是科技乌托邦

文︱陆弃随着全球器官移植需求持续攀升,传统器官捐献严重不足的问题愈发凸显。美国初创企业LyGenesis推出了一个令人振奋的创新方案:通过将供体肝细胞注射至患者体内淋巴结中培育“微型肝脏”,尝试在患者自身体内制造可替代肝脏功能的器官。
“软黄金”冬虫夏草,你真的了解吗? - 天天要闻

“软黄金”冬虫夏草,你真的了解吗?

冬虫夏草千年传承的滋补良药采药人的寻觅自公元780年起冬虫夏草便以其独特的药用价值被载入史册从《藏本草》到《中国药典》均有记载李时珍更将其誉为“人身不老药”赞其兼具虫之阳刚与草之阴柔成为中药中独一无二的“阴阳同补”圣品享有“东方圣草”“药中
【链博传奇】中国中车:塑轨道之“链”,与世界同行 - 天天要闻

【链博传奇】中国中车:塑轨道之“链”,与世界同行

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中车”)是中国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的“链”主企业,是全球规模领先、品种齐全、技术一流的高端装备制造商和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清洁能源装备骨干企业。当前,中国中车搭建了世界领先的轨道交通装备产品技术研发平台,构建了完整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体系,开创了轨道交通装备和清洁能源装...
全国AI精英宜宾对决 长江首城创新大赛点燃人工智能新引擎 - 天天要闻

全国AI精英宜宾对决 长江首城创新大赛点燃人工智能新引擎

中新网四川新闻7月11日电(吴平华 杨锦 )智汇长江首城,共享成长价值,10日,由宜宾市科学技术局、宜宾市数据局、宜宾市高铁南片区开发建设指挥部办公室联合主办,北京中关村信息谷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承办的“长江首城宜创汇”协同创新大赛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