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卫星互联网走向大众 三年内“中国星链”初步完成组网【大咖说】

2025年02月09日06:02:03 科学 1213
2025年卫星互联网走向大众 三年内“中国星链”初步完成组网【大咖说】 - 天天要闻

对话网翎总经理张海明

作者/ IT时报记者 孙妍

编辑/ 郝俊慧

科技革命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席卷而来。

回首2024年,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卫星星座、生物医药……诸多科技的螺旋上升,让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被逐渐满足,与这个世界的关系也正在被重塑。

如今,2025年科技发展的脉络初现端倪,一系列令人期待的成果有望为人类生活带来更多变革。

《IT时报》邀请九位学界和产业界大咖,以专业的视角和前瞻性的眼光,共话2025科技新趋势。

九九归一,所有科技曙光都指向同一个未来:碳基和硅基共存的世界。

对话者

2025年卫星互联网走向大众 三年内“中国星链”初步完成组网【大咖说】 - 天天要闻

网翎总经理 张海明

2024年8月6日,千帆星座(G60星链计划)的首批组网卫星以“一箭18星”成功升空入轨。2024年12月16日,中国星网GW星座的首批组网卫星以“一箭10星”成功升空入轨。G60和GW的双双发射,开启“中国版星链”的里程碑时刻。

2025年,卫星互联网从小众走向大众的关键年。正值商业航天十周年之际,我国低轨卫星星座的加速组网,将推动整个产业规模化发展。

民用卫星宽带何时爆发?《IT时报》记者对话网翎总经理张海明。

《IT时报》:

2025年,我国商业航天是否会迎来规模化发展?

张海明:2025年,卫星发射频率和部署的数量都会有很大的增长,当低轨卫星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就会带动整个产业链,空间段的卫星火箭发射,地面段的终端和应用都会应运而生。今年是关键年,因为卫星发射数量决定整个组网质量,这就为以后的运营打下了基础。

《IT时报》:

马斯克的星链构建了从卫星制造、发射到应用的产业链闭环,国内商业航天是否会加速实现产业链闭环?

张海明:产业链闭环可以更好地将成本降下来,用商业应用反哺卫星制造与发射。从产业链各环节来看,我国已经具备很强的卫星生产制造能力,民营企业也加入火箭发射中,火箭技术日趋成熟。这个链条里离用户最近的是终端,终端又便宜又好用才能普及,整个产业才能实现落地。

商业航天爆发的基础是把价格打下来,才能让卫星从小众市场走向大众市场。

《IT时报》:

“中国版星链”的竞争非常激烈,对国内低轨卫星企业来说,最大的考验是什么?

张海明:低轨卫星的寿命一般在5年左右,对于低轨卫星企业来说,最大的考验是如何让发上去的卫星尽快发挥作用。马斯克的星链为了让用户先用起来,一开始就补贴终端,将个人用户终端价格降到几百美元左右,相当于一部正常智能手机的价位。只有在低价格的前提下,市场规模才会起来。

“中国版星链”的竞争,也要靠终端来推动,而网翎的思路就是设计和推出小巧轻便、价格低廉的卫星终端,当然这要依靠全产业链一起努力才能达成。

《IT时报》:

2025年,哪些卫星通信应用场景会先迎来爆发?

张海明:一直以来,应急通信是卫星通信的主要应用场景,2025年,它仍旧是占比非常大的卫星应用。

目前,使用高轨卫星实现了手机直连卫星通话,但它仅限于窄带通信;而低轨卫星能提供数据、视频的传输,相当于宽带,网速能达到地面移动通信水平,在很多场景包括无人机巡检等场景中会被广泛应用。

《IT时报》:

消费级卫星上网业务的资费是否会进一步降低,以覆盖牧区、海洋等信号盲区?

张海明:卫星流量资费会不断下降,其中低轨卫星组网的速度是主要推动因素。

马斯克的星链大概花了三四年时间组网成功,我认为国内的低轨卫星星座能在三年内完成初步组网。届时,全球的信号盲区会被大幅度消除。

《IT时报》:

三大运营商都在布局卫星互联网,2025年,商业航天企业是否会与三大运营商联合探索星地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张海明:地面通信运营商和商业航天企业趋于融合,正在认真探讨星地融合的标准,有了标准,就能快速推动应用,而这一融合的意义也是把价格降下来。

国外也有这种合作模式,比如通过卫星把通信基站放到低轨道上,不用做任何手机终端的改动,就可以达到无缝隙的覆盖。地面运营商有用户,有频率资源,扩展了低轨卫星产业的应用,当然还要解决对频率兼容和潜在的信号干扰问题。而卫星通信填补了地面运营商网络覆盖盲点、应急通信等需求,双方的融合势不可挡。

《IT时报》:

一些卫星互联网正在海外展开试运营业务,全球范围的商业航天竞赛是否会更激烈?

张海明:卫星通信的特点就是全球化,出海是必须要走的路。出海的路并不好走,因为会直面马斯克星链等强大的竞争对手。如果比卫星数量,我国起步较晚,公开消息我国将有约2.5万颗卫星级别的星座,包括千帆星座和中国星网GW星座计划,而马斯克星链已累计发射7000多颗卫星。如果卷起价格战,就要做到卫星流量和终端都有价格竞争力。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采访对象 豆包AI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E N D

请加「星标」不错过我们

2025年卫星互联网走向大众 三年内“中国星链”初步完成组网【大咖说】 - 天天要闻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锂电池隔膜薄型化对涂布技术的挑战 - 天天要闻

锂电池隔膜薄型化对涂布技术的挑战

当前,锂电隔膜行业正面临着技术同质化加剧、产能结构性过剩、价格恶性竞争及产业颠覆性变革的严峻复杂形势。涂覆材料的多元化和涂布工艺的优化创新正在加速推进隔膜产品的迭代升级。为满足更多应用场景和高能量密度要求的需要,隔膜薄型化渐成趋势。
“每一次升空都是战斗启航!” - 天天要闻

“每一次升空都是战斗启航!”

作者 | 傅金泉、常永健、傅琳、罗陈建 等近日,南部战区海军航空兵某部开展高强度、跨昼夜实战化训练,锤炼部队全时域作战能力。晨光熹微,停机坪上一架架战机整齐列阵、蓄势待发。“准备完毕,请示起飞!”随着塔台指挥员发出指令,数架战机接续起飞,奔赴目标空域。桨叶飞旋,战机轰鸣,道道航迹划破天幕。任务舱内,战勤...
全国仅剩1只!悬赏10万寻找 - 天天要闻

全国仅剩1只!悬赏10万寻找

近日“比大熊猫更濒危的动物全国仅剩1只”话题在微博上引发广泛关注斑鳖这一物种进入大家的视野有网友戏称其为“世界上最孤独的动物”此后网络上一则“寻找最后的斑鳖,发现活体奖励10万元”帖子出现在多个社交平台并引发关注⬇️ ⬇️ ⬇️帖子中提到,
AbMole解读Olaparib:靶向DNA修复机制,开启肿瘤研究新纪元 - 天天要闻

AbMole解读Olaparib:靶向DNA修复机制,开启肿瘤研究新纪元

在当今的生物医学研究领域,Olaparib(AZD2281,AbMole,M1664)作为一种重要的PARP(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抑制剂,受到了广泛关注。Olaparib可干扰 DNA 单链断裂的修复,从而在同源重组修复缺陷(HRD)的细胞中诱导合成致死效应,这种独特的机制使其在多种肿瘤的研究中展现出巨大潜力。AbMole为全球科研客户提供高纯度...
北京新型研发机构再“+1” - 天天要闻

北京新型研发机构再“+1”

北京前瞻人工智能安全与治理研究院近日成立。该研究院是一家新型研发机构,将联合相关创新主体,共同开展人工智能安全研究与治理实践,积极构筑全球化交流平台,建立健全覆盖技术研发、风险评估、伦理审查、应急处置的全链条安全治理体系。“人工智能的发展给全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变革。我们在经历、体验与感受的同时...
我国量子计算产业迎新进展!中国第四代自主量子计算测控系统发布 - 天天要闻

我国量子计算产业迎新进展!中国第四代自主量子计算测控系统发布

我国量子计算产业迎来新进展。近日,中国科研团队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推出支持500+量子比特的中国第四代自主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本源天机4.0”。安徽省量子计算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本源天机”研制团队负责人孔伟成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系统可以有效缩短百比特规模量子计算机的研制时间和...
四川大学马朗、程冲、罗红团队《AFM》可注射刺状人工过氧化物酶复合水凝胶,用于生物适应性和协同对抗子宫内膜感染 - 天天要闻

四川大学马朗、程冲、罗红团队《AFM》可注射刺状人工过氧化物酶复合水凝胶,用于生物适应性和协同对抗子宫内膜感染

子宫内膜感染可导致急性子宫内膜炎和子宫持续炎症,严重时会导致不孕。子宫内膜感染的临床管理主要依赖于及时的抗生素应用。然而,抗生素的过度和不恰当使用已经引发了耐药菌的大量增殖,加剧了药物耐药性的危机。急需开发一种利用感染微环境有效对抗子宫内膜感染和促进子宫内膜修复的局部抗菌治疗策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粉色预警!余杭全面清理,看到立即上报! - 天天要闻

粉色预警!余杭全面清理,看到立即上报!

最近,在河道边散步时,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串串粉红色的“葡萄”?这些可不是新奇植物,而是外来入侵物种福寿螺的卵块!小余儿提醒:发现粉红色卵块请立即上报!随着近期气温攀升福寿螺即将进入全年最疯狂的繁殖期如果您遇到上面这些“粉色葡萄串”千万要注意了
那些年我们一起玩过的虫子08:蜜蜂 - 天天要闻

那些年我们一起玩过的虫子08:蜜蜂

在之前的系列文章当中我曾经提到过,我们这代人小的时候,经常见到的虫子基本上都会成为我们的“玩具”,而蜜蜂,则是当时小男孩证明自己“勇敢”的虫子之一。我小时候是长在市区的,很难接触到蝎子、蜈蚣这种真正“凶猛”的虫子,蜜蜂,已经算是顶级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