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扭秧歌,人形机器人还能干啥?

2025年01月31日11:02:05 科学 1430

蛇年春晚的创意融合舞蹈《秧BOT》火了!其中16名“演员”引起广泛关注——

蛇年春晚,一场由张艺谋导演,由杭州宇树科技和新疆艺术学院共同表演的创意融合舞蹈《秧BOT》令人眼前一亮。舞台大幕拉开,16个来自杭州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宇树H1“福兮”,身着花袄、手持花绢,踏着节奏明快的舞步,与真人舞蹈演员一同上演了“AI机器秧歌”。

不少观众感到好奇:除了扭秧歌,人形机器人还能干啥?对此,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接受央视总台记者采访时介绍,人工智能驱动的人形机器人能在多种场景中执行任务,长期来看,可以理解为所有事情都能由人形机器人来做。

除了扭秧歌,人形机器人还能干啥? - 天天要闻

■登上蛇年春晚舞台的人形机器人宇树H1“福兮”。新华社发

“福兮”能完成真人难做到的高难度动作

在蛇年春晚的表演中,伴随着喜庆的秧歌调和富有律动的锣鼓点,机器人方阵便由长方形的紧凑队形快速向整个舞台展开,其间机器人动作整齐划一,令人直呼“训练有素”。

据悉,依靠高精度3D激光SLAM自主定位和导航、多智能体协同规划、先进组网方案等技术,宇树H1不仅能够在舞台上确保精准定位和稳定连接,让动作和队形实现“复制、粘贴”的效果,同时强大的集群协同控制系统让它们能及时随舞台变化做出相应调整。

除了脚下队列的整齐划一,“手上功夫”的灵巧多变更是这次机器人演出的一大亮点。扭胯、挑帘、甩手、摆臂、转手绢,形式丰富而活泼灵动的扭秧歌动作被机器人演绎得活灵活现,而这一切少不了一项“秘密武器”——AI驱动全身运动控制技术的帮助。

除了扭秧歌,人形机器人还能干啥? - 天天要闻

■蛇年春晚节目《秧BOT》表演者及工作人员合影。新华社发

作为能完成原地空翻的全尺寸电驱人形机器人,宇树H1的最大关节扭矩能达到360 N·m,这帮助它完成许多真人表演者都难以实现的高难度动作。同时,宇树H1还配备了360°全景深度感知技术,就像长了许多双眼睛,能将周围环境看得一清二楚,这为其完成如“转手绢”“丢手绢”等“技术活”提供了强大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如此精彩的“人机共舞”,在春晚舞台上并非首次。此前,同样来自杭州宇树科技的机器牛“犇犇”就曾登上2021年牛年春晚与表演者共舞,当时便凭借可爱的外形和灵活的动作引发人们关注。而此次登台的“福兮”机器人,自2023年亮相以来,也有在张艺谋导演的舞台剧《澳门2049》的表演经历。随着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创新突破,越来越多科技与文化艺术的跨界融合正在“闪亮登场”。

国内多款人形机器人已经“进厂打工”

此前,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接受央视总台记者采访时介绍,人工智能驱动的人形机器人更加智能,能够在多种场景中执行任务。

不仅可以跳舞,国内多款人形机器人已经进入工厂实训。多家机构预测,2025年人形机器人将进入量产元年。

此前,工信部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指出,“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将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

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介绍,传统机器人基本上是按照人编写的程序完成特定任务,具有专属性,也就是说一种机器人只能干一件事情。而人工智能驱动的人形机器人更加智能,能够在多种场景中执行任务,极大地提高了通用性。

具体来说,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可以帮助人形机器人更准确地理解人类语言,听懂人的指令,识别环境信息,并做出更合理的决策和行动。

人形机器人企业优必选相关负责人谭旻表示,此轮人工智能的发展意味着,大家在想象中或者科幻电影中看到的真正智能化的机器人,实现的可能性不再远在未来,而是近在眼前。

有机构表示,2025年,人形机器人有望进入量产元年,商业化落地可期。

早在2024年初,国内人形机器人Walker S已经开始在新能源汽车工厂中实训。一年来,越来越多人形机器人“进厂打工”。

此前,优必选CEO周剑曾公开表示,工业制造、商用服务和家庭陪伴,是目前人形机器人的三大应用场景。其中,家庭和商业场景具有更复杂的环境和更多元的人机交互需求,使得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商业化尚有不确定性,但在工业制造领域已具备较好的商业化基础,智能制造将成为人形机器人首个大规模应用的领域,工业人形机器人在3年内有望大规模放量。

除了扭秧歌,人形机器人还能干啥? - 天天要闻

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处于全球第一梯队

在蛇年春晚的表演中,我国人形机器人秀了一把实力。表演中人形机器人的所有19个关节都要进行大幅度的运动,检验了机器人的可靠性。AI软件精细捕捉舞蹈演员在镜头前的动作,形成指令代码,再由工程师进行精细调整,大模型让机器人学习效率大大提升。

除了扭秧歌,人形机器人还能干啥? - 天天要闻

■人形机器人可以做出一些精细的动作。来源:央视新闻


宇树科技工程师张阳光介绍,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中国目前已处于全球第一梯队,无论是机器人动作的复杂度还是整体协调性都展现出领先水平。

王兴兴认为,硬件方面,中国在生产制造、迭代速度、成本等多方面都更具优势。软件方面,就人工智能技术本身来说,我们的差距并不大,但在算力芯片和AI人才储备方面需要补齐。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DeepSeek震动全球AI圈。专家介绍,DeepSeek最大的优势在于算法的改进和优化,其新模型DeepSeek-R1以十分之一的成本达到了GPT-o1级别的表现。DeepSeek的亮眼表现,展示出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巨大潜力,这也将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助力。

专家

它专干险活、累活

不会抢人类饭碗

不过,一些人担心,人形机器人是否会抢走人类的工作机会?对此,优必选相关负责人谭旻表示,这个问题很简单。“人形机器人不是抢人类工作,而是代替人类去做人类不想做的那些危险、枯燥、辛苦的工作。而生产力革命也将催生大量前所未见的工作机会,让更多人可以从事更具有创造性的工作”。

来源:新华社、央视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罕见!今年三伏天近10年来最短 - 天天要闻

罕见!今年三伏天近10年来最短

7月7日,小暑,迎风穿夏,寻觅清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夏天开始变得潮湿闷热,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也快到来。在过去10年,从2015年至2024年,连续10年的“三伏”都是40天。而今年的“三伏天”7月20日入伏,8月18日出伏,仅30天,是近10年来最短的一次。酷热还没真正开始,暑意已经蔓延。此时,寻一处清凉,成了夏...
国科大毕业生探访怀柔“一城两都” - 天天要闻

国科大毕业生探访怀柔“一城两都”

7月5日一早,雨过天晴。怀柔科学城新质生产力创造中心门前,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毕业生们正带着家人走下大巴车,准备进展厅“探秘”——这是中国科学院大学2025年毕业典礼走进“一城两都”活动的首站。
记者手记:从“离科学最近的地方”扬帆报国之路 - 天天要闻

记者手记:从“离科学最近的地方”扬帆报国之路

新华社北京7月6日电 记者手记:从“离科学最近的地方”扬帆报国之路新华社记者刘祯7月的北京,骄阳似火。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的运动场座无虚席,热烈的氛围比骄阳更胜。6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大学2025年度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这里举行。万余名毕业生即将从这个被称作“离科学最近的地方”启程,奔赴各自的科学之路...
第42届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和2025北京·昌平生命科学论坛开幕 - 天天要闻

第42届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和2025北京·昌平生命科学论坛开幕

7月6日,第42届全国医药工业信息年会和2025北京·昌平生命科学论坛开幕,聚焦前沿科学、产业趋势与政策创新,邀请全球生命科学领域各界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推动我国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塑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地标。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殷勇致辞并宣布活动开幕。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谢远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成...
人体“捉妖记”:免疫系统如何分辨“自我”与“非我” - 天天要闻

人体“捉妖记”:免疫系统如何分辨“自我”与“非我”

在神秘又奇妙的人体世界里,免疫系统就像是守护健康的“齐天大圣”,时刻警惕着各路“妖魔鬼怪”的入侵。而要想精准打击敌人,首先得搞清楚谁是自己人,谁是外来的“妖精”,这就涉及到一个关键问题:“自我”与“非我”的识别。大家都知道,在《西游记》里,妖怪们变化多端,常常混入人群,企图蒙混过关。人体里也一样,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