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沸腾”时代该如何应对?面对气候变化,每个人都在“最前线”

2024年03月23日13:35:24 科学 1142

今天(23日)是第64个世界气象日,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气候行动最前线”,气候变化给人类造成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关乎当下,更关乎未来。那么当前全球最关注的气候变化问题有哪些?与我们的生活又有哪些关联?

面对气候变化 每个人都在“最前线”

人类刚刚经历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全球平均气温、海表温度打破历史纪录;多个国家和地区遭遇了异常猛烈的高温干旱和暴雨洪水,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重发。人类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一个事实——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不断加剧,已成为全球面临的最紧迫的挑战之一。

“全球沸腾”时代该如何应对?面对气候变化,每个人都在“最前线” - 天天要闻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室副主任 张永香: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工业化以来,煤、石油、天然气这些主要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使得全球的温度快速上升。分析发现从1850年到2019年,人类向大气排放了2.4万亿吨的二氧化碳,全球温度上升了大约1.09℃,而其中1.07℃就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

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坚持绿色低碳发展,需要每个人的积极参与,从能源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降低消耗、减少损失和污染物排放、制止浪费,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

“全球沸腾”时代该如何应对?面对气候变化,每个人都在“最前线” - 天天要闻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室高级工程师 杨啸:整个食品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总排放量的21%~37%。废弃的食物,比如说焚烧、堆肥、沼气,还有饲料生产,最终都会产生大量的甲烷和二氧化碳,填埋处理也会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在2010~2016年期间,全球食物损失和浪费占总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量的8%~10%,约为每年1万亿美元,所以我们应该践行光盘行动,减少食物浪费,这样对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发挥重要的作用。

交通中的低碳生活

面对变化的气候,减少碳排放,每个人都在“最前线”,从我们的出行来看,统计数据显示:交通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国总碳排放量的10%左右。其中,道路交通在交通全行业碳排放中的占比约80%,于是,节能减碳就在我们每一次出行选择之中了。

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交通约占生活碳足迹的1/4,人均每年行驶6000公里(包括步行),产生1090千克二氧化碳排放,其中一半以上是由汽车使用所致,不同交通工具产生的碳排放量不同。据测算,私家车的人均百公里碳排放量最高为21.6千克,其次是飞机12.2千克,高铁、地铁、轮船分别为1.4千克、1.3千克和1.02千克,自行车为0.01千克,步行为0。绿色的出行方式包括步行、骑自行车、乘坐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较短距离的出行,尽量采用步行和骑自行车,既低碳环保,还可锻炼身体较远距离的出行。优先选择乘坐公共汽车、地铁等公共交通,也可以和其他人拼车,长途旅行能乘坐火车时就不乘坐飞机,购买汽车时尽量选择排量较小又能满足日常出行需求的车,在驾驶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注意避免猛踩油门刹车,节省燃油,减少污染排放物。

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30年持续观测为地球“测温”

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是目前欧亚大陆腹地唯一的大陆型全球本底基准观测站。这里海拔3816米,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大气本底站。成立30年来,向全世界提供准确、连续、具有全球代表性的温室气体观测资料,为世界气象组织评估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瓦里关山南北长21公里,东西宽约7公里,从山底到山顶海拔落差560米,盘山路全长7公里左右,这是通往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的唯一通道。春分时节,瓦里关山顶依然寒风萧萧。

“全球沸腾”时代该如何应对?面对气候变化,每个人都在“最前线” - 天天要闻

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监测站观测员 胡成戎:我们采样的过程中,需要站到下风口,需要我们两个人屏住呼吸,因为人呼吸的话会影响到采集的气体,你呼出来的二氧化碳会影响它的数据值。

采集的气体样品需要用海绵层层包裹,两瓶寄往中国气象局,两瓶寄往美国国家气象局,进行下一步研究。

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全天候、高密度持续观测,30个观测项目共60多个观测要素,每天产生6万多条数据,要素涵盖温室气体、气溶胶、反应性气体等主要大气成分观测内容。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愿景目标提供科学观测和数据支撑。

为了保障设备正常运行,记录数据真实可靠,观测员需要在本底站常年驻守。一代代年轻的瓦里关气象人凭借近30年积累的海量数据,绘就业界闻名的“瓦里关曲线”。

“全球沸腾”时代该如何应对?面对气候变化,每个人都在“最前线” - 天天要闻

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台长 李富刚:瓦里关曲线,实际上就是我们长期积累的二氧化碳浓度的观测数据绘制的变化曲线。因为二氧化碳作为主要的温室气体,它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为全球的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一个主要的科学依据。

从瓦里关全球大气本底站远眺,直线距离20公里,一排排光伏板正源源不断地吸收着太阳能。与之不远处,坐落着黄河上游第一座大型梯级电站——龙羊峡水电站。以龙羊峡水光互补光伏电站年均约14.94亿千瓦时的发电量计算,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46.4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22.66万吨、二氧化硫排放3944.16吨。能源是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主战场,多能互补为实现双碳目标开辟了一条新的技术路径,也将是瓦里关浩瀚数据库中的一个数字变化。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颜宁再次打假:科学家不需要“完美人设” | 新京报快评 - 天天要闻

颜宁再次打假:科学家不需要“完美人设” | 新京报快评

▲颜宁在其微博发布声明,辟谣网传简历。图/颜宁微博截图知名科学家颜宁再次公开打假,打假的对象仍是假简历。据报道,5月4日,颜宁在其微博上发帖辟谣,“一份不知道谁缺乏常识造出来的真真假假的简历从前年就开始流传,哪怕也许出于好心,也是不对的,已被我投诉掉了,不知道为啥现在又被翻出来”。并请微博节后尽快清理...
人工智能还将带来多少可能? - 天天要闻

人工智能还将带来多少可能?

原创 黄鑫 经济日报与大模型对话,生成一件大师风格画作;依托人工智能技术规划路线,具身智能机器人可精准识别和抓取零部件……日前举办的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集中展示了多项新技术新成果,生动展现了数字经济的澎湃活力,而人工智能技术在其中扮演着激
Wi-Fi 6的MU-MIMO 技术:究竟藏着怎样的奥秘? - 天天要闻

Wi-Fi 6的MU-MIMO 技术:究竟藏着怎样的奥秘?

【ZOL中关村在线原创技术解析】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无线通信技术已深度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无论是家庭、办公场所还是公共区域,Wi-Fi 连接都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随着移动设备数量的急剧增长和应用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传统无线网络技术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制约了无线通信的效率与性能。值得庆幸的是,Wi-Fi 6 ...
“长江三剑客”之一的极危物种,现身府河 - 天天要闻

“长江三剑客”之一的极危物种,现身府河

近日,鱼类科研工作者王新越进行鱼类资源调查时,在府河孝感段发现“长江三剑客”之一的极危物种——鳤(guǎn)。今年5月1日,在府河水域发现“长江三剑客”之一的极危物种——鳤。王新越 摄这尾鳤体长36厘米,体重290克。“这已经是长江十年禁渔
颜宁发声:网传不实,已投诉! - 天天要闻

颜宁发声:网传不实,已投诉!

5月4日,著名科学家颜宁在其微博发布声明,辟谣网传简历。颜宁表示:“一份不知道谁缺乏常识造出来的真真假假的简历从前年就开始流传,哪怕也许出于好心,也是不对的,已被我投诉掉了,不知道为啥现在又被翻出来。”她呼吁尽快清理相关信息。
立夏:跃动夏始,拔节生长 - 天天要闻

立夏:跃动夏始,拔节生长

5月5日,立夏,跃动夏始,拔节生长。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由春到夏,万物从复苏到成长,由萌芽至蓬勃,绿色铺满大地。立夏时节,蝼蝈鸣,蚯蚓出,藤蔓蜿蜒攀墙,大自然以热烈的姿态迎接盛夏。暑气初显,宜顺应夏季昼长夜短的规律,适时调节生活节奏,确保有充足的睡眠。对于夏季运动的原则,《黄帝内经》提倡“无厌于日...
最新研究称地球海洋可能会变成紫色 几亿年前呈绿色 - 天天要闻

最新研究称地球海洋可能会变成紫色 几亿年前呈绿色

【CNMO科技消息】我们常说地球是蓝色星球,但其实这种颜色并不是一直如此,也不会永远不变。有研究指出,地球的海洋在过去曾经是绿色的,而如果未来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它们甚至可能会变成紫色。 这项研究主要探讨了数十亿年来海洋颜色的变化过程,发现这和海水的化学成分以及光线在水中的折射方式密切相关。在3.8到18亿年前...
清华大学徐军课题组《自然·通讯》:揭示稀溶液结晶的临界晶核尺寸不随溶液过饱和度变化 - 天天要闻

清华大学徐军课题组《自然·通讯》:揭示稀溶液结晶的临界晶核尺寸不随溶液过饱和度变化

结晶是无定形基元有序堆积形成晶体的过程,是自然界中最普遍和基本的有序化过程之一。结晶过程通常遵循成核-生长路径,成核过程中自由能最高点对应的晶核尺寸被称为临界晶核尺寸。小于临界尺寸的晶核往往会在热涨落中再次熔化或溶解,而大于临界尺寸的晶核则会进一步生长成为稳定的晶体。很多情况下,临界晶核的形成是结晶...
今日立夏,要做这些事! - 天天要闻

今日立夏,要做这些事!

说吧你有多久没称体重了什么?你说你看到秤上飙升的数字就会呼吸困难心跳加速想要晕倒怀疑是对称体重这项活动严重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