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世界纪录!中国创造出世界上最小、最紧的结,只有54个原子长

2024年01月25日00:05:05 科学 1225

如果您平时用绳子打过最简单的结,您就一定会知道越细的绳子打出的结越牢固,越不容易解开,如果是粗绳子的话,通常需要复杂的结才能变得足够牢固。

打破世界纪录!中国创造出世界上最小、最紧的结,只有54个原子长 - 天天要闻

但是这个绳子可以细到什么程度呢?化学家告诉你,它可以细到只剩原子——直接用细长分子来“打结”。

本月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和国外团队合作,打破了世界上最最小、最紧结的世界纪录,他们创造了一个仅由54个原子组成的化学分子,而该分子打了个结。

这个分子的化学式 [Au 6 {1,2-C 6 H 4 (OCH 2 CC) 2 } 3 {Ph 2 P (CH 2 ) 4 PPh 2 } 3 ],普通人很难记住这种化学式,不过化学家将整个分子称为Au6——因为该分子由六个金原子开始。

打破世界纪录!中国创造出世界上最小、最紧的结,只有54个原子长 - 天天要闻

分子其实可以形成几种不同的结,通常以交叉点的数量进行分类,比如Au6,它的原子缠绕三圈,形成一个三个结点的交错环,没有末端,这种就被称为三叶形,这是最简单的分子结,也是能够实现最紧、最小分子结的方式。

实际上,化学家无法从物理意义上测量这些分子结的紧密度,他们是使用打结链中的原子数除以交叉数来判定结的紧密度的,这个比值越小就被认为它越紧密,而不用管它打结的地方具体是什么样的原子或几个原子。

打破世界纪录!中国创造出世界上最小、最紧的结,只有54个原子长 - 天天要闻

Au6其主链中只有54个原子,这个是目前原子数最少的分子结单链,在Au6之前,世界最紧的结记录其实也是由中国科学家创造的,它是由 69 个原子组成的三叶形分子。

另外,Au6的原子数比交叉数为18(54:3),这个值也是目前最低的,大部分这类无机分子这个比值是在24以内,而这类有机分子是通常介于27到33之间,这意味着它很难比无机的更紧密。

所以,Au6理所当然的成为了目前最最最小、最紧的分子结。

你可能还想知道,这种结还能更小或更紧吗?

其实,现在化学家们还不确定三叶形的结极限在哪里,但是量子化学计算表明,最小的三叶形结构约为50个原子,这意味着目前已经很接近极限值了。

但是,化学家们追求分子结的极限有意义吗?或者咱们国家现在打破这个纪录有意义吗?

这个问题,一方面是人类一直都在追求事物的极限,这是我们天性使然,也是这种天性让我们这个物种走到了今天。

但是,研究这种分子结并不是只是在追求极限值,而是它确实是有用的。

一个分子影响其他分子的方式不仅取决于它的组成元素,还取决于这些元素所呈现的形状。复杂的分子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折叠,有时只有其中一种会产生我们所需的效应。

所以,寻找使分子打结的方法可以帮助热人类寻找到一些非常潜在的特殊材料,或许它会很有用。

打破世界纪录!中国创造出世界上最小、最紧的结,只有54个原子长 - 天天要闻

不仅如此,我们体内的DNARNA 和各种蛋白质都自然形成微观结,如果我们了解打结原理,就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些重要分子的行为,这对现代医学都将会有重大作用。

其实,科学家现在知道,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取决于打结结构的大小,所以追求这个极限值是非常有必要的。

不过,预测和控制打结被认为是科学中最困难的问题之一,现在化学家对此依然知之甚少,Au6的发现其实是一次意外,科学家是无意中创造了它。

但无论如何,为咱们得科学家点赞吧,许多科学突破其实都是一次次令人高兴的意外。

报道原文:https://www.sciencealert.com/chemists-have-just-tied-the-tightest-knot-ever-made-of-just-54-atoms

#头条讲真的#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生物多样性看甘孜】四川甘孜州石渠县记录到幼年金雕捕食画面 - 天天要闻

【生物多样性看甘孜】四川甘孜州石渠县记录到幼年金雕捕食画面

近日,四川长沙贡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和西华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与生态适应研究团队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时,拍摄到一只金雕亚成体的捕食活动画面。画面中,一只金雕在旱獭、鼠兔的洞口耐心等候,一动不动地观察着猎物的活动,一旦有身体肥硕滚圆、肉质细嫩的猎物从洞口跑出来,就会立刻出击...
瞰“飞碟” - 天天要闻

瞰“飞碟”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滨青岛崂山区张村河沿岸的科苑经六路以东、新宏路以北、科苑纬四路以南合围区域,一座巨型的“太空飞碟”虚拟现实创享中心正向竣工冲刺。6月25日,虚拟现实创享中心的两个穹顶已安装到位,记者用无人机在高空俯拍,画面十分壮观。目前,项目建设处于收尾阶段。据了解,青岛虚拟现实创享中心整体设计以“平...
上海企业“数智碳”实践 | 从第一颗种子开始“科技基因”就被植入 - 天天要闻

上海企业“数智碳”实践 | 从第一颗种子开始“科技基因”就被植入

东禾九谷开心农场的全自动插秧机。今年的水稻插秧时节,在崇明区竖新镇的东禾九谷开心农场,一台新引进的无人驾驶插秧机成为稻田里的“明星”。工作人员为插秧机装好秧盘后,只需进行简单设置和遥控启动,插秧机就能自动作业,将装载的秧苗持续插入稻田。临近稻田尽头,插秧机会自动掉头,在返程中继续插秧。几趟来回后,工...
杨幂论文争议:查重率异常低,AI痕迹明显,字数不足引质疑 - 天天要闻

杨幂论文争议:查重率异常低,AI痕迹明显,字数不足引质疑

近日,关于杨幂论文的争议在学术界和网络上引发了广泛讨论。据报道,杨幂所提交的论文查重率异常低,仅为0.9%,且字数远远达不到发刊标准,这不禁让人对其论文的质量和原创性产生质疑。更为引人关注的是,论文中疑似存在AI生成的痕迹,这一发现更是加剧
嫦娥六号轨道器正前往执行拓展任务! - 天天要闻

嫦娥六号轨道器正前往执行拓展任务!

2024年6月25日14时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着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至此,为期53天的“嫦娥六号”任务完美收官。 在此之前,13时20分许,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向“嫦娥六号”轨返组合体(轨道器与返回器组合体)注入高精度导航参数。此后,轨道器与返回器在南大西洋海平面上空约5000千米处解锁分...
科学家应该发财!疫情功臣李兰娟院士,名下医院估值80亿 - 天天要闻

科学家应该发财!疫情功臣李兰娟院士,名下医院估值80亿

李兰娟院士是新冠肺炎期间的最美逆行人,70多岁高龄的她,在忙碌了一天后,回到休息室,摘下口罩,一道深深的勒痕横在脸上,令人看了无比的心酸,无比的感动。如今,李兰娟院士和爱人郑树森院士创办的“树兰医疗”两次冲击港股IPO,合计估值约80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