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3年9月12日 - 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领导的团队最近成功完成了一项重要任务,他们研发的20千瓦海洋漂浮式温差能发电装置在南海进行了成功的海试,然后返回广州南沙港口。这一成就标志着中国在海洋温差能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将有力推动我国深海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海洋温差能是一种重要的海上新能源,也是当前全球新能源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它利用海洋表层海水和深层海水之间的温度差来产生热能,具有极大的潜力和开发价值。然而,尽管我国海洋温差能资源丰富,但之前的研究仍停留在实验室理论研究和陆地试验阶段。
为了推动海洋温差能的研究和开发,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依托过去在南海进行的海洋地质、洋流和水文等领域的基础调查研究成果,建立了南海水体温度三维模型,并确定了适宜温差能开发的海域。与此同时,他们与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中国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北京前沿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自主研发了国内首套20千瓦海洋漂浮式温差能发电装置。
今年8月,这套装置搭载“海洋地质二号”船在南海1900米深海域进行了首次海上试验,成功验证了温差能发电技术的可行性。在试验中,该系统总共发电时长达4小时47分钟,最大发电功率达到16.4千瓦,有效发电利用率达到17.7%。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高级工程师宁波表示:“此次海试不仅验证了我们自主研发的海洋温差能发电系统的原理可行,还证明了海洋温差能发电的实用性。这标志着中国海洋温差能开发已经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从陆地试验迈向了海上工程化应用。”
这一重大突破为中国的新能源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全球海洋温差能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示范。我们期待看到中国在深海能源开发领域取得更多的成就,为可持续能源未来贡献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