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从新冠疫情爆发至今已经近三年之载了,那么在如此长的时间当中,新冠病毒以及其变异株一共感染了多少人呢?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其总人数大约为6.18亿,(包括二次感染或者是多次感染,也包括我国数据),这次人数近660万,然而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表明实际感染人数以及死亡人数都很可能高出5倍。
从疫情的肆虐截至目前为止,这场大流行对经济,社会,环境以及医疗保健带来巨大的影响。
近期全球新冠感染和死亡有所上升,因为病毒不断的变异,而且传播性以及传播能力和免疫逃逸力也变得更加强大。
同时国内疫情也呈现出多点散发局部聚集的态势,由于病毒的潜伏期较短,少部分感染者发现核检阳性时,已经在家庭社区等人群当中造成了隐匿的传播。
01
新冠肺炎是否会季节性流行?
根据埃菲社巴塞罗那的报道,西班牙巴塞罗那全球健康研究所的一项研究表明,新冠肺炎属于季节性疾病,新冠肺炎的传播与低温以及低湿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类似于冠状病毒引起的流感以及其他呼吸道疾病。
除此之外,发表在自然计算科学杂志上的研究,还强调了气溶胶传播速度和力度非常的大,所以说对“空气卫生”的采取以及促进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科学界还在此认为新冠病毒并没有表现得像一种类似于流感病毒的季节性病毒,因为新冠病毒好像全年都以相同的强度和力度进行传播。
在此之前,一起使用理论模型的研究也认为气候并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然而根据许多观察表明病毒的最初传播发生在北纬30度至50度之间,这里的湿度和温度则在5~11℃之间温度还是较低的。
相关报道表示新冠病毒在162个地区传播初期与当地温度和湿度有着密切的关联,分析了这些因素与新冠病毒的传播率的相关性,较高的传播率与低温和低湿度有关。
也证明较高的传播率与较低的温度和湿度有关。
研究人员对此还进行了气候与疾病之间关联进行的分析表示大流行的第1波,第2波以及第3波期间受病毒影响较大的国家和地区具有一致的模式,所以说相关专家认为第1波疫情随着温度和湿度的增加而减弱,第2波随着温度和湿度的降低而增强。
然而这种模式在夏天季节在各大洲都被打破,这其实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年轻人的大量集中出门旅游以及普遍使用空调等等。
研究人员分析了新冠病毒的传播与较晚暴发疫情的南半球国家气候的相关性时,观察到了相同的关联方式。
在温度12~18℃之间的气温和每立方米4~12克之间的湿度水平下,气候的影响更为明显,尽管研究人员也强调由于记录时间有限,这些只是指示性范围。
最后该研究使用流行病学模型表明将温度纳入传播率,更能预测每波疫情的上升以及下降,特别是欧洲第1波与第3波疫情会更为明显。
此之外研究人员还表明此季节性可能会促进新冠病毒的传播由于低湿度条件下会减小气溶胶的大小,从而增加流感等季节性病毒的空气传播。
02
全球新冠疫情大约会以何种方式结束?专家分析:或许有三种结局
第一种是当病毒感染到一定程度时,它会停止传播
在中国这场疫情中取得成就可以足够看到,我们已经找到了非常有效的干预措施,来防止病情肆虐传播,其他国家也正在向中国学习。
如果允许病毒在人群中传播,几乎所有人都会被感染,那么身体的免疫系统也将产生一种可以与病毒竞争的有机体,无论身体是否接受,当病毒失控时,人们会继续被感染,那么会出现被动的群体免疫。
第二种是从全球传播到“地方病”
所谓的地方病是指某一地区或人群中持续发生的疾病,比如广东人容易患痛风,湖南人容易患一患心脑血管疾病,普通感冒也是非常典型的地方病。
杜克大学传染病流行病学家格雷戈里·格雷(Gregory Gray)说,导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SARS COV-2病毒似乎与我们生活了很长时间,可能会像其他常见的人类冠状病毒一样引起季节性呼吸道疾病。
第三种是人类与病毒长期共存并相互适应
香港大学生物医学科学学院的金教授曾预测病毒的最坏结果,病毒最终将与人类共存,永远不会消失。
病毒的目的不是杀人,而是让自己活下来,目前我们知道新冠肺炎是一种感染率非常高的病毒,在一些国家的死亡率超过了10%。
03
戴口罩能有效保护新冠肺炎感染吗?
相关专家认为佩戴口罩能够起到非常不错的防护作用,但前提是医用口罩或N95口罩,普通口罩的防护相对薄弱,但也具有一定作用。
众所周知,新型冠状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所以佩戴口罩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预防措施,同时病毒也可以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体表面所传播。
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定要注意卫生,勤洗手,不要到处触摸,注意个人卫生,不要去人流量较多的地方,要重视室内通风,注意室内定期消毒,可以使用酒精,84消毒液等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