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科院院士朱敏带领团队研究十余年,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绩,近日发布研究成果,证实人类是从鱼进化而来。
朱敏院士说,目前地球上的有颌脊椎动物占脊椎动物总和的99.8%。从鱼到人的演化过程需要近5亿年,先后经历了最早的无颌类演化变成有颌类、肉鳍鱼类,之后登上陆地变成两栖类和哺乳动物,最终演化成人类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这是朱敏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经过多年的野外考察与研究,在“从鱼到人”的探源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突破。
这一研究成果颠覆了我们的认知,和我们在学校所学的人的演化无疑具有天壤之别。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曾看到过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说人类的祖先是鸡,我们都是从鸡演化而来。只记得这个成果喧嚣一时,人们的认可度不高,只是打趣时说一说。后来次说就沉寂了,再也没有见过报道。
今天,朱敏院士又出具成果,将我们的祖先定为鱼,尽管人们不一定认可,但是,科学家有一套严谨规范的研究方法和路径,不是随便说一说的,拍脑袋想出来的,应该确凿无疑。
本人也就一介布衣,不具备专业领域里的专门知识,只是依据常识进行推理,不由得浮想联翩,在思维的王国里肆意畅想。也仅仅只是畅想而已。
不管人类从何演化而来,都得经过几亿年的时间。这么多年是如何演化的呢?从最初的的原始形态到适应自然生态环境,这中间该是多么的漫长和艰辛。这个生物的器官已经成型,比如鱼,已经在水里生活了,离开水就得死掉,在这种情况下,鱼又是怎样改变已成型稳定的器官而适应陆上的生活呢?又是怎么发生变化出现原来没有的器官呢?鱼已经适应了在水中生活,离开水就是生命的终结,如何又能在陆地上繁衍变异,成为直立行走的人类呢?要说人是从猴子演变而来,大体上人们能够接受,你说从鸡、从鱼变化而来,就有点匪夷所思。当然,不具备专业知识还是不能探究其中奥妙的,但也不妨碍我们进行畅想,进行臆断。
遇事就爱瞎琢磨,就喜欢瞎思考,常常故作惊人之语。比如,煤炭是如何形成的我就不认可教科书上的观点。教科书上说,煤炭的形成是地球发生地壳变动,把成片的森林埋了进去,经过多年的碳化演化,慢慢就变成了煤炭。
我是从农民盖房和泥时受到启发。和泥是有规则的翻腾,可以有意识地将草节堆到一处,而地壳变动是无规则的,怎么就能够将成片的森林包进去呢?肯定也像和泥一样来回翻转,森林成了分散的泥浆,哪里就能够堆到一处呢?敢怕是另有原因吧。我得出结论,煤炭是地球诞生的时候与生俱来,不是由森林变化而来的。
再说人类。多年以前我曾经有过一个臆测。人类既不是猴子变化而来,也不是鸡或别的什么生物变化而来。从生命体征上来说,人就是人。在地球诞生之时,形成了数以亿万计的生命体,人也是诸多物种之一。但人也有众多的家族近枝,有的在山上,有的在水里,有的在陆地。后来随着气候和环境的变化,优胜劣汰,物竞天择,人以及相似于人的种类就变得越来越少,水里的人由于离不开水,只能在水里进化;陆地上的人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人的器官也变得相对简练、固定和科学,最终形成了人的最初形态。直立行走、会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形成固定的文字符号,利用天时地利择机而生。等等。人,终于成了现在的人。
科学家研究推断鱼是人类演化而来,这有可能,只不过这鱼当时可能是人的近枝,由于环境因素,这鱼始终是鱼。只有陆地上的鱼的近枝才有可能进化成人。
我们接受的主流观点是,人从猿进化而来。因为猿和人的体征相似,人们似乎都能接受。而要说到鸡、说到鱼是人类的祖先,无异于天方夜谭。我们不妨问一声,为什么千万种的生命体,再怎么进化只能在自己的本体进化,比如对食物的适应性、爪子的锐利、毛皮的坚厚;或者是翅膀的退化、秀觉得发达等等,绝大部分都没有进化到人的特征,而偏偏作为人,却能从不相关的物种演化而来呢?难以想象,稳定地为物种生命提供能量的器官,怎么就能够退化成或长出来固定的其他器官呢?一个“五亿年”就限制了人们的想象,在这个漫长的岁月里什么事不能发生呢?
生命的演化真是奥妙无穷,科学家穷毕生精力,皓首穷经,筚路蓝缕,尚不能弄清楚,何况我辈草根之人,即便如我这个疙僚货,也就是臆想一下,凑个热闹而已。
大家说说看,我的臆想有没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