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月亮”亮相多地:古人如何看月?

2022年09月06日00:18:09 科学 1703

“超级月亮”亮相多地:古人如何看月? - 天天要闻

静谧夜晚,圆月低悬。

2022年7月13日晚至14日凌晨,超级月亮缓缓升起,亮相多地夜空。

13日17时06分,月球经过近地点,这是一年中月球离地球最近的时刻,也是14年以来地平高度最低的一次满月。

“超级月亮”亮相多地:古人如何看月? - 天天要闻

满月照亮了西湖、照亮了长江、照亮了黄鹤楼,亦照亮了历代文人的心头。

李白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到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从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到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山河万里,草木天堂,自然景物数不胜数,文人墨客对月亮情有独钟。

天文学上月亮作为地球的卫星,没有大气,没有液态水,没有生命,白天表面气温高达127°c,夜晚温度骤降至-183°c,是一个“死亡”天体。

月本无情,人有情。

月光的清幽明亮、澄澈皎洁,颇符合中国人婉转含蓄、志洁高雅的精神追求,月满盈亏阴晴变化给人以美的感受。

当人们赋予月情感,夜空中的一轮孤月,就不仅仅是一个自然景观,它映射出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

“超级月亮”亮相多地:古人如何看月? - 天天要闻

古时候科学水平低,人们不明白月亮为何有阴晴圆缺,客观认识的缺乏为想象力提供巨大的发挥空间,人们为月亮写下许多美丽动人诗篇。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月亮是女性的象征。

礼记》曰:“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此阴阳之分,夫妇之位也”,许慎说文解字》云“月,阙也,大阴之精”。

如果说太阳象征着阳刚与力量,那月亮则是温柔与清冷。

“超级月亮”亮相多地:古人如何看月? - 天天要闻

故月亮中居住的,自然是女神。

嫦娥奔月的故事家喻户晓,寂静凄冷的广寒宫中,嫦娥仙子面对冷宫残烛,挨过漫漫长夜,遥望人世间的情人,寂寞之情难以排解。

闺中的女子,因情郎离家远去,不胜幽怨,也常对月感怀,抒发心中无限衷肠。

文人骚客情到深处不能自己,也将情思寄托于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茫茫大海升起一轮明月,天下的人离散在五湖四海,却都能共享这一轮圆月。

然而月圆人不圆,多情的人都怨恨月光太亮,月夜漫长,辗转反侧,思而不得。

寄于月的情太多,月亮是天涯游子乡愁无言的见证。

“超级月亮”亮相多地:古人如何看月? - 天天要闻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皓月当空,亲人千里,举目见月,不见长安,四下的景与人甚是陌生,唯有明月与故乡别无不同。

月亮是失意人生的倾听者。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当时身居长安,正处权力的中心地带,然而政治抱负不能实现,李白想与人共醉却无人可寻,遂以月为友,对酒当歌,旷达不羁的背后是官场失意的愁苦。

“超级月亮”亮相多地:古人如何看月? - 天天要闻

月亮不仅承载人的情感,更蕴含了哲人的思考。

月亮孤悬天际,时阴时晴、时圆时缺、周而复始、亘古不灭。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屈原对月发问。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对月感慨。

“超级月亮”亮相多地:古人如何看月? - 天天要闻

悠悠万世,明月中交驰着人的神往与迷惑,它引发了人们的生命意识,表达人对生命短暂的感叹和对月的敬畏。

万物皆变,变是现象,不变是规律。

我们的祖先观察月亮与四季一年的变化,在长期的观测中发现了不变的规律,并以此制定了至今仍在沿用的阴阳合历。

月的阴晴变化,也符合道家的的哲思。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变”是宇宙的普遍现象和基本规律,时间是流动的,事物也在持续发展,马克思的主义哲学中“运动是普遍而绝对的”的结论,也印证了这一说法。

人理应保持平常心应对眼前的变化,追寻变化中的规律,唯以不变,应万变。

月满则盈,盈满则亏,世间万物,过犹不及。

“超级月亮”亮相多地:古人如何看月? - 天天要闻

月亮起初是一弯小小月牙,一日一变化,到了十五,圆月丰盈,盈极而亏。

任何事物达到极致,就会从相反的方向开始发展,物极必反的道理可以应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正所谓置死地而后生,人经历人生的低谷时,只要熬过最艰难的时期,往往事情就会开始转圜,迎来新的生机。

苏轼遭贬谪,月色入户,清朗澄碧,遂夜邀友人观赏,不失为一种乐观豁达。

“超级月亮”亮相多地:古人如何看月? - 天天要闻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古人借月抒情,探索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

“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

“超级月亮”亮相多地:古人如何看月? - 天天要闻

月亮无限,人生有限,人类始终在有限的人生中探索无限的真理,而月亮始终不变是那一轮,人类在传承中不断进步,赋予生命厚度和重量。

如今科技进步 ,人类揭开了月亮的神秘面纱,但月里所蕴含的中国文化仍值得值得细细品味。

“超级月亮”亮相多地:古人如何看月? - 天天要闻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图解巷道高冒区、复杂空巷充填及上隅角密闭 - 天天要闻

图解巷道高冒区、复杂空巷充填及上隅角密闭

我是通风安全,点击上方“关注”,每天为你分享【一通三防】与【安全管理】干货。一、充填设备及工艺材料施工采用的设备主要有气动隔膜泵、混合器。材料充填工艺如下:按照水灰比(1.
五十万米高空捕捉地表细节 - 天天要闻

五十万米高空捕捉地表细节

长光卫星智慧农业农村综合指挥平台界面。 长光卫星供图李岩在加工反射镜。 本报记者 刘以晴摄“吉林一号”宽幅卫星总装现场。 长光卫星供图“吉林一号”是我国最大的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和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
我国首款航天大模型 让卫星管理更聪明 - 天天要闻

我国首款航天大模型 让卫星管理更聪明

随着天上的卫星组网越来越多,这些卫星如何更加智能、高效地管理成为行业面临的一个问题。我国首个航天大模型,正在助力卫星管理更聪明。航天大模型“华山”,首次将大语言模型应用在航天领域的产品上,运用AI帮助用户完成航天器智能操控、轨道计算与分析、指令代码生成等航天器在轨管理工作。通过数据学习,它可以快速且智...
大熊猫“荷风”“兰韵”正式亮相奥地利美泉宫动物园 - 天天要闻

大熊猫“荷风”“兰韵”正式亮相奥地利美泉宫动物园

当地时间5月14日,来自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大熊猫“荷风”和“兰韵”正式亮相奥地利维也纳美泉宫动物园。当天,美泉宫动物园为“荷风”和“兰韵”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奥地利总统亚历山大·范德贝伦发表致辞。现场观众热情高涨,众多儿童欢呼雀跃,
资深研究员亲授AI实操秘籍,助力医学研究设计效率翻倍! - 天天要闻

资深研究员亲授AI实操秘籍,助力医学研究设计效率翻倍!

我们都知道医学研究方案设计耗时又耗力?面对复杂的实验逻辑和文献海量信息,如何快速产出高质量方案呢?我想这一直是大家迫切想要解决问题吧!那今天刷到这篇文章的朋友们有福了,本文结合梅斯医学资深研究员张磊博士直播干货,手把手教你用AI拆解研究目标、优化实验设计,文末还附赠工具试用入口!【研究方案设计的前置知...
我国科学家率先“看见”固体氢的最精细结构 - 天天要闻

我国科学家率先“看见”固体氢的最精细结构

常温常压下,氢以气体状态存在。高压下,氢结晶为固体。而超高压下固体氢的原子排列方式一直是未解之谜。14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一项重大突破:由中国科学家领衔的国际团队用X射线纳米探针首次“看见”固体氢的复杂晶体结构。这是目前世界上固
早读|“天数天算”,AI迈向太空 - 天天要闻

早读|“天数天算”,AI迈向太空

早上好!上观新闻『早读』来啦!2025年5月15日 星期四 农历四月十八上海多云到阴,下午起局部地区有短时小雨,22~29℃§今日关注“天数天算”,AI迈向太空※ 5月14日12时12分,国星宇航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太空计算星座021任务12颗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全球首个太空计...
与总书记交流的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年轻人,在探索什么前沿领域? - 天天要闻

与总书记交流的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年轻人,在探索什么前沿领域?

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4月29日,是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青年科研团队终生难忘的一天。他们在“模速空间”参加一场以“下一代智能体的自主进化”为主题的沙龙时,与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面对面交流。这些年轻人在探索什么前沿领域?他们身处的科研环境如何?记者来到毗邻“模速空间”的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