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科技界转化深化,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 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中国科协联合教育部、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7部委共同开展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建设与服务管理工作。
近日,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等7部委联合发布了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名单。中国科技馆、浙江钱学森故居、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等140个基地入选,覆盖30个省区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我们将陆续为大家刊发入选基地简介,展示基地风采。
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军工纪念馆于2013年9月建成并免费开放,占地面积3837平方米,建筑面积1470平方米,展陈面积1050平方米,集中展示哈军工为国家培养杰出人才、打造国之重器的贡献与成果。现有馆藏史料2万余件,国家级文物530件(套),其中珍贵文物186件,有杨士莪院士用四国语言撰写的科研手稿,我国潜艇事业的先行者、军用智能水下机器人的开创者邓三瑞教授做的毕业设计等国家级文物。

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军工纪念馆(外观)
哈军工纪念馆内设人才成果常设展厅,展示以“两弹一星元勋”任新民、“全军挂像英模”林俊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泽山、钱七虎等为代表的院士科学家的工作手稿、书籍以及学习用具,展现了院士不忘初心、忠诚奉献、潜心育人、强军报国的使命担当,投身科研、刻苦攻关、敢于创新、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以此引导激励广大师生及社会公众,传承哈军工红色基因和精神文化,筑牢脚踏实地、科技兴国的思想根基,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艰苦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军工纪念馆(院士展厅)
哈军工纪念馆发扬哈军人身上所体现的科学家精神,系统打造“常设展览与临时展览相结合的陈展体系,线上展览与线下教育相结合的宣传模式,专题纪录片与新媒体相结合的传播媒介,院士、专家、青年学者、大学生带头宣讲科学家精神”等“四位一体”的宣传教育平台。每年免费开放近300天,年接待社会各界人士8万余人次,学生群体约占47%。
结合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策划并举办“苏联专家在哈军工”“强国安邦 勇攀高峰-哈军工的科学家精神”等30余项原创展览,并以开门办展览的形式走进部队及中小学,特别是“两弹一星”精神、科学家精神、哈军工精神走进全国红军小学,形成了“流动中的纪念馆”“工‘承’红军中国行”等品牌活动。
在党史学习教育期间,以行促学,精心设计“哈军工红色文化传承路”“‘三海一核’特色文化体验路”“‘国之重器故事’宣讲创新路”等三条路线,《倾听大海的声音—杨士莪院士》、《心系海洋的龙江学者—杨德森院士》等纪录片在新华网等多家央媒、省媒转播,教育辐射力与社会知名度不断增强。

哈尔滨工程大学96岁高龄的终身荣誉教授李殿璞为观众讲述哈军工的科学家科研成就
2021年哈军工纪念馆被中宣部命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且已获评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国家3A旅游景区。大学生志愿讲解团获评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现已形成“一馆一团”的宣传模式,成为黑龙江省科学家精神宣传的重要阵地。
来源: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科技传播中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