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蒙古有“沙漠之眼”!被美国卫星发现了,成因尚是个谜团

2022年07月13日20:02:06 科学 1356

众所周知,美国对于我国的侦查行为一直都未停止过,从最初的飞机侦查,到了后面南海的军舰侦查,美国对华的“偷窥”癖好可谓是愈演愈烈。

中国内蒙古有“沙漠之眼”!被美国卫星发现了,成因尚是个谜团 - 天天要闻

然而,这种不断的“偷窥”,有时候也会给美国人造成一些莫名的困扰,比如美卫星在对我国内蒙古沙漠进行侦查时,就曾发现过一个令人震惊的场景-----------我国内蒙古沙漠中竟然长出了无数的“沙漠之眼”。

中国内蒙古有“沙漠之眼”!被美国卫星发现了,成因尚是个谜团 - 天天要闻

“沙漠之眼”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又会让美国人感到震惊呢,一切还要从美国对我国沙漠的卫星侦察说起。

卫星下的“沙漠之眼”:星罗棋布

美国对于亚太发展一直保持着高度关注,甚至为此还专门升空一枚名叫“Landsat8”的探测卫星,用于对亚洲诸国发展的监测。

该卫星是美国陆地卫星计划(Landsat)的第八颗卫星,它所携带的陆地成像仪和热红外传感器,是当代最好的监测仪器。

这也使得Landsat8肩负起了最艰苦的探测任务----------中国沙漠区域探测。

中国内蒙古有“沙漠之眼”!被美国卫星发现了,成因尚是个谜团 - 天天要闻

2013年时正是我国发电业突飞猛进的时代,而内蒙古、甘肃、宁夏等省的无尽沙漠也就成为了太阳能发电的理想地带,这使得大量的太阳能电站在沙漠上拔地而起。

因此,Landsat8卫星也就常年徘徊在这些沙漠地带中,美国人借着所谓的地理科学勘测,让Landsat8在太空中对这一地带进行不断地拍摄。

美国所拍摄的卫星图,甚至已经可以编入我国沙漠电站的发展史中,毕竟高清的摄像头,加上足够大的拍摄角度,那简直就是“大片级”的成像,这也正好展现了我国的太能电站建设历程。

中国内蒙古有“沙漠之眼”!被美国卫星发现了,成因尚是个谜团 - 天天要闻

不过,在后来的一次拍摄中,Landsat8,却在内蒙古的巴丹吉林沙漠中发现了难以解释的景象,甚至还令无数美国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工作人员感觉“头皮发麻”。

2014年的一天,Landsat8按照轨道从内蒙古上空经过,准备对内蒙古的发电站建设进行又一次的拍摄记录。

可当Landsat8途经巴丹吉林沙漠时,NASA的工作人员却发现在这片沙漠中,竟然长出了无数犹如“眼睛”的孔洞。

中国内蒙古有“沙漠之眼”!被美国卫星发现了,成因尚是个谜团 - 天天要闻

这些孔洞星罗棋布,光是远远地观测都会让人直犯“密集恐惧症”,有的NASA工作人员甚至起了头皮发麻的感觉。

起初,美国情报工作人员一度认为这些孔洞是中国的秘密设施,但在大量的照片分析下,专家们发现这些孔洞其实就是无数的湖泊而已。

但这却让一众美地理学家更加迷茫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巴丹吉林沙漠的“沙漠之眼”:来源成谜

首先,我们要知道巴丹吉林沙漠面积高达4.43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沙漠,也是阿拉善沙漠的主体。

另外,在巴丹吉林沙漠中还存在一座名为必鲁图峰的沙峰,1617米的惊人海拔,直接让必鲁图峰成为了人们口中的“沙漠珠穆朗玛峰”。

而如此庞大的沙漠规模,再加之一个最高的沙峰,也就使得巴丹吉林沙漠成为了我国最干旱的沙漠之一,其年平均降水量甚至不超过40毫米。

中国内蒙古有“沙漠之眼”!被美国卫星发现了,成因尚是个谜团 - 天天要闻

可就是在这样一片干沙之中,却分布着不少的湖泊。

以正常的理论来说,沙漠中出现湖泊其实并不奇怪,比如“敦煌月牙泉”,又或是新疆的“千泉湖”,这些都是沙漠湖泊的典范。

但巴丹吉林沙漠的湖泊群却是一个另类,它们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还能做到在干沙之中留住水分,这就令人有些匪夷所思了。

中国内蒙古有“沙漠之眼”!被美国卫星发现了,成因尚是个谜团 - 天天要闻

按照湖泊的蓄水原理来看,这些湖泊在沙漠中一定会伴随着巨大的水分流失,如果它们依然能够保持相当水量的话,那意味着这些湖泊一定拥有水源供应。

可在巴丹吉林沙漠中,哪里能够找到供应水源呢?

针对这一问题,有科学家提出,这些湖泊的水源供给可能来自于水蒸气凝结。

因为干旱的巴丹吉林沙漠昼夜温差极大,这使得白日的热气在遭遇夜晚冷空气时,就会凝结成水汽,进而补充到了这些湖泊之中。

中国内蒙古有“沙漠之眼”!被美国卫星发现了,成因尚是个谜团 - 天天要闻

不过,这一理论随即被其他科学家推翻,因为昼夜温差大的沙漠不止巴丹吉林沙漠一个,可其他沙漠却都没有如此多的湖泊,这说明并不是凝结水汽补充的水源。

因此,人们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又进行了改进,他们提出补充的水汽可能是从其他地方过来的。

毕竟在巴丹吉林沙漠的西南边就是喜马拉雅山,那大量融化的雪水让人极容易往“水源补充”上想。

可如此的说法,也有招来无数反对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雪水如果像补充湖水,那一定会形成降水,但巴丹吉林沙漠的降水测定下非常稀少,不足以满足持久的水源补充。

中国内蒙古有“沙漠之眼”!被美国卫星发现了,成因尚是个谜团 - 天天要闻

而在这两个结论的“排错”下,第三种猜测出现了。

那就是湖泊的水源来源于地下水补充,这些地下水通过断裂带涌上沙漠,进而也就能长久地保证湖泊的水源供给。

这一理论获得了大众的认可,因为近年来,随着人类的发展,地下水资源出现了枯竭的态势。

而恰在此刻,巴丹吉林沙漠的这些湖泊也出现了部分干涸的,这两者的时间正好对上,有相似的地方。

写在最后(总结)

然而,这一理论也仅仅只是“相似”,通过地质学家们的进一步研究,巴丹吉林沙漠中的湖泊性质其实并不相同。

中国内蒙古有“沙漠之眼”!被美国卫星发现了,成因尚是个谜团 - 天天要闻

这主要源于湖泊水质的差异,通俗来说,就是有的湖泊富含矿物质,是可以供人、畜饮用的,而且其中有的还富含锶元素。

这是一种被称为长寿元素的物质,它能促进骨骼生长发育,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防治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促进细胞发育,预防龋齿,缓解糖尿病等。

但相较于富含锶元素的湖泊,另一类湖泊就显得有些不友好了,因为它们富含的是钙元素,而且含量极高,一旦人、畜误饮,那就会引起肾结石,危害巨大。

中国内蒙古有“沙漠之眼”!被美国卫星发现了,成因尚是个谜团 - 天天要闻

由此来看,这些湖泊间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这种“生死”搭配的湖泊分布,却也为巴丹吉林沙漠的“沙漠之眼”披上了神秘的面纱,引得无数人争相前往。

参考资料:

《美国卫星瞪大眼睛:中国内蒙古有“沙漠之眼”!成因至今成谜》----------内蒙古旅游网

《荒无人烟的沙漠,深处却有风光旖旎的湖泊,你来过这里吗?》----------携程旅行

《壮观!沙湖共存,大漠里的湖泊,改变你对沙漠的认知!》----------------新华网

作者:雅辰 审核:小羊 校稿编辑:李子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内蒙古又发现新矿物 - 天天要闻

内蒙古又发现新矿物

包头市白云鄂博矿区岩体局部。(受访单位供图)6月29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举办的铌钪新矿物发布会上宣布,科研人员在白云鄂博稀土矿床发现鄂博铌矿、翟钪闪石两种新矿物。上述两种新矿物,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包钢(集团)公司、包头稀土研究院、中南大学等单位科...
新矿物+2 我国科学家最新发现 - 天天要闻

新矿物+2 我国科学家最新发现

6月29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包钢集团联合对外发布:白云鄂博矿发现两种新矿物——“鄂博铌矿、翟钪闪石”。这是白云鄂博发现的第19种和第20种新矿物,为我国战略性关键金属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美国科学家是否会参与研究嫦娥六号月球样品?中方回应 - 天天要闻

美国科学家是否会参与研究嫦娥六号月球样品?中方回应

据中国网,6月2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卞志刚等介绍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法新社记者:美国法律禁止美国和中国开展太空领域合作,首先您对此有什么评论和看法?第二,美国科学家是否会参与研究嫦娥六号采回的月球样本? 卞志刚:谢谢您的提问。在同美方开展航天领域合作交流上,...
嫦娥六号“回家”这一天还有特殊意义 - 天天要闻

嫦娥六号“回家”这一天还有特殊意义

2024年6月25日14时0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准确着陆于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工作正常,标志着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6月4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屏幕上拍摄的等待点火起飞的嫦娥六号着陆器和上升器(动画模拟画面)。画面中,五星红旗在月球背面展开。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探索米索前列醇新用途:肛门给药 - 天天要闻

探索米索前列醇新用途:肛门给药

在住院医嘱审核中,我发现了几例米索前列醇片超说明书用药的情况。例如,一位产妇在剖宫产后,尽管接受了缩宫素注射,子宫收缩仍然不佳,随后使用了0.4mg米索前列醇片肛门给药预防产后出血。这引发了我的思考:肛门给药米索前列醇片在预防产后出血中是否合理有效?米索前列醇,其为天然前列腺素E1的类似物,能够抑制胃酸的...
消防实验:车窗被炸飞10米远,降温喷雾使用不当会爆炸 - 天天要闻

消防实验:车窗被炸飞10米远,降温喷雾使用不当会爆炸

炎炎夏日,暑气逼人。“摇一摇、喷一喷,一秒降温、迅速制冷”的降温喷雾又开始流行,但6月28日大兴消防的一场实验揭示,降温喷雾在车内密闭空间使用时,如果遇到明火,会引发爆炸和起火。消防部门提醒,谨防“降温神器”变“伤人利器”!6月28日,北京最高气温36摄氏度,下午2点多,迎来一天中最热的时间。在北京市天交报...
鸟中“大熊猫”现身淮河蒙洼蓄洪库 - 天天要闻

鸟中“大熊猫”现身淮河蒙洼蓄洪库

大皖新闻讯6月27日早上6时许,阜南县摄影爱好者在淮河蒙洼蓄洪库,再次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青头潜鸭,并且出现了青头潜鸭与二级保护动物水雉同框的精彩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