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生态文明建设:大青山自然保护区麋鹿养成记

2022年07月02日18:56:24 科学 1303

2022年7月1日《中国日报

刊发了

《内蒙古大青山麋鹿群成功繁衍》

译文如下

↓↓↓

呼和浩特生态文明建设:大青山自然保护区麋鹿养成记 - 天天要闻

几十只麋鹿在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茁壮成长。2021年9月,来自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27头麋鹿,被顺利放归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今年4月份开始陆续产下了9头麋鹿幼崽。

每天清晨,马海波和同事都会出现在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山坡上。他们背着望远镜、带着无人机,在执行一项重要的任务——跟踪并记录麋鹿种群的数量、饮食和交配情况,以及收集麋鹿粪便以用于分析。

2021年9月,来自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和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27头麋鹿,被顺利放归至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呼和浩特生态文明建设:大青山自然保护区麋鹿养成记 - 天天要闻

资料图片

今年4月,9头小麋鹿顺利出生。由于麋鹿的交配季节在6月至8月,眼下,马海波及其同事还需要跟踪观察雌性麋鹿是否能成功受孕。

麋鹿主要以草为食,在夏天也会补充水生植物,通常会在水源附近寻找食物。

2019年,国家林草局启动了麋鹿保护计划,以扩大麋鹿的栖息地。专家来到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考察后,选取了食物和水源充足的地方来放归麋鹿。科研人员一直利用北斗卫星定位项圈,密切跟踪监测,实时掌握野生麋鹿种群的健康状况。

呼和浩特生态文明建设:大青山自然保护区麋鹿养成记 - 天天要闻

资料图片

麋鹿曾活跃于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也被称为“四不像”,头像马,角像鹿,蹄子像牛,尾巴像驴。麋鹿夏季体毛为赤锈色,在冬天则是灰色。麋鹿颈部有鬃毛,颈背上有一条黑色的纵纹,有很发达的悬蹄,行走时声音响亮。

20世纪初,由于猖獗的狩猎、栖息地的丧失,麋鹿在中国本土灭绝。20世纪80年代,麋鹿从英国重归中国。经过30多年的努力,中国的麋鹿种群数量已经超过了1万只,其中有4400只位于野外。这些麋鹿主要源自北京南海子、江苏大丰和湖北石首这三大麋鹿保护区。

要时刻掌握麋鹿在大青山自然保护区的动态和健康状况,这对马海波和同事来说,是一项新挑战。

呼和浩特生态文明建设:大青山自然保护区麋鹿养成记 - 天天要闻

资料图片

马海波会阅读和麋鹿相关的书籍,给麋鹿专家打电话咨询问题。据他观察,来自北京南海子和江苏大丰的麋鹿种群相处非常融洽,并逐渐融合成新种群。

马海波在自然保护区管理站还有一项重要职责,那就是记录大青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资源相关数据。由于国家的生态保护政策和近年来的充足降雨,保护区的植被覆盖率有所增加。野生动物,如羚羊和狍子,数量也在不断增长。

“麋鹿最初生活在湿地或沼泽。这是它们第一次来到寒冷的山区,保护区的冬季气温最低可达零下30摄氏度,”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浩仁塔本说。“我们的工作人员为麋鹿建造了冬季保暖棚,但它们从来没有去过那里。麋鹿有厚厚的皮毛可以御寒。眼下关键是看幼崽们是否能适应新环境。”

呼和浩特生态文明建设:大青山自然保护区麋鹿养成记 - 天天要闻

资料图片

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副研究员郭青云说:“目前不断增加的麋鹿数量和国内有限的栖息地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截至目前,该中心已经向中国各地保护区输送了598头麋鹿。

“小麋鹿的出生说明大青山自然保护区是适合的栖息地。这有利于我们将来发掘更多适合麋鹿的潜在栖息地。然而,我们还需要时间去证明那边是否已经成功建立麋鹿的野生种群。”她表示。

“雄性麋鹿会争夺交配权。麋鹿一夫多妻制的特点也意味着麋鹿有更高的近亲繁殖的可能性,这可能会导致遗传缺陷和较低的抗病能力。这次北京和江苏的两地麋鹿首次建立交流,增加了麋鹿种群基因的多样性。”郭青云说。

来源:中国日报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李德仁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金-全额捐给这所高校 - 天天要闻

李德仁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金-全额捐给这所高校

2023年5月30日,北京人民大会堂迎来了中国科技界的巅峰时刻。在这里,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正式揭晓。这一奖项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象征着国家对科学家们辛勤工作和卓越贡献的最高认可。今年,这一殊荣由两位科学巨擘——薛其坤院士和李德仁院士摘得,他们在各自领域的杰出成就让整个科技界为之瞩目。地球科学的...
人事时间|最闪亮的星:这些大师曾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天天要闻

人事时间|最闪亮的星:这些大师曾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揭晓,李德仁院士、薛其坤院士获得中国科技界的崇高荣誉。2024年5月13日,李德仁在武汉大学的办公室里。  本文图均为 新华社 图李德仁生于1939年12月,是著名的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一直致力于提升我国测绘遥感对地观测水平。他攻克卫星遥感全球高精度定位及测图核心技术,解决了遥感...
30张活久未见照:藤壶钻进了鲨鱼眼睛,水蛭大战蚯蚓黑吃黑 - 天天要闻

30张活久未见照:藤壶钻进了鲨鱼眼睛,水蛭大战蚯蚓黑吃黑

01、棕榈凤头鹦鹉小时候长得并不好看,尤其是当它们没毛的时候,来看看这些小家伙年幼时候的状态。02、为什么这只青蛙会有那么多腿?这是因为寄生虫感染导致的变异。03、色彩绚丽的两只海兔相拥04、这到底是个心理素质多强大的人呐05、那只老鼠是不
重磅!河南多家上市公司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丨名单 - 天天要闻

重磅!河南多家上市公司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丨名单

【大河财立方消息】6月24日,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了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共评选出250个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49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8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2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5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39项,特等奖3项,一等奖16项,二等奖120项。  河南省力量钻石股份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半导...
国家科技奖出炉,华科大7个项目获奖 - 天天要闻

国家科技奖出炉,华科大7个项目获奖

极目新闻记者 李碗容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北京召开。在这次科技界的盛会上,华中科技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有7个项目,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技三大奖。该校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徐明厚教授团队完成的项目“
权威发布|喜报!吉林省12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 天天要闻

权威发布|喜报!吉林省12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共评选出250个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49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8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2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5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39项,特等奖3项,一等奖16项,二等奖120项。  据了解,吉林省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计12项,其中主持项目3项,参与项目9项。  其中...
因宇航服冷却液泄漏,NASA 今日取消国际空间站太空行走 - 天天要闻

因宇航服冷却液泄漏,NASA 今日取消国际空间站太空行走

IT之家 6 月 24 日消息,NASA 今日宣布取消了在国际空间站的太空行走,原因是宇航服冷却液在舱口泄漏。IT之家从 Space 获悉,美国宇航员特雷西・考德威尔・戴森(Tracy Caldwell Dyson)和迈克・巴拉特(Mike Barratt)在美国东部时间今天上午 8 点 52 分(北京时间 20 点 52 分)被任务控制中心告知,停止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