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年621名获奖者,中国科学家仅1位,拿诺贝尔奖究竟有多难?

2021年10月05日16:22:08 科学 1092

2021年诺贝尔奖项陆续揭晓,这是一年一度的科学盛事,不仅引起全世界的瞩目,同时又一次戳到了中国科学迷的痛处:如无意外,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化学、生物或医学奖项的名单里,照例不会出现中国科学家的名字。

而在自1901年起的120年间,全世界共有622位(人次)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其中绝大多数为欧美籍,日本科学家也占了21位,中国科学家仅屠呦呦一人!

120年621名获奖者,中国科学家仅1位,拿诺贝尔奖究竟有多难? - 天天要闻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物或医学奖

有朋友会说:不对呀!你漏了杨振宁李政道高锟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钱永健,他们可都是中国人!嗯,你讲的有道理,只是这些人全都是以美国科学家身份获奖。

为什么中国科学家得奖少?到底是咱中国人天生比人家笨呢,还是有别的什么原因?这还真值得说道说道。

首先,咱中国人不比人家笨,相比之下更能吃苦,大家对此都有共识。单就杨振宁来说,就有人认为他是“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至少也“与爱因斯坦比肩”。国际上只要举办奥林匹克物理、数学、信息学竞赛,拿一等奖的基本都是中国孩子,那二等奖三等奖虽说是外国队,里头也不乏黑头发黄皮肤的华人面孔。这至少说明从智商与拔尖人才培养上,咱们不落人后。

拿不到诺贝尔奖,一方面与国情有关,另一方面也跟诺贝尔的评选机制不无关系。

120年621名获奖者,中国科学家仅1位,拿诺贝尔奖究竟有多难? - 天天要闻

中国学生国际奥林匹克竞赛获奖是常态

诺贝尔奖是因瑞典科学家、商人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的遗嘱设立,从他委托遗产的收益中每年拿出一部分,颁给“前一年给人类带来最大利益的人”,其中自然科学奖项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或医学三大类。每类获奖者可以得到(瓜分)900万瑞典克朗(666万人民币)奖金、一枚金质奖章和一张证书。钱不少,但与金钱相比,科学家更重视其背后的荣誉,因为这相当于全球科学界的最高认可。

120年621名获奖者,中国科学家仅1位,拿诺贝尔奖究竟有多难? - 天天要闻

诺贝尔奖牌

这一“认可”来自于瑞典皇家科学院的5位科学家加上院长,这6个人觉得你行,你就行。生物学或医学奖的评选评估阵容要大一些,他们是来自于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所的50位教授。

你可能会说,既然评委都定了,咱们就往瑞典皇家科学院投论文,申报诺奖,投得多了,得奖的概率自然就更大嘛!

对不起,门都没有!人家不接受毛遂自荐。

你哪怕觉得自己的成果很了不起,是造福全人类的,你在你国家甚至全世界都很有名,要想得到这666万块钱,也得有人写推荐信才成。写信的人有讲究:他需要是评选委员会的委员或者委员特别邀请的人;以前获得过诺贝尔奖的人;或者评选委员会认为很有名的教授。

120年621名获奖者,中国科学家仅1位,拿诺贝尔奖究竟有多难? - 天天要闻

李政道杨振宁是“圈内人”

这一下子就把能得奖的圈子画到了很小——简单说就是——你得有“关系”。打个比方:1956年李政道和杨振宁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在量子物理学界有颠覆性的影响,但依然还是有许多科学家不服气。谁举荐了李、杨二人?美国“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是他们俩的老师,是他给瑞典皇家科学院院长写信,力荐自己的得意门生角逐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20年621名获奖者,中国科学家仅1位,拿诺贝尔奖究竟有多难? - 天天要闻

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

多少科学家穷尽毕生精力搞基础科学研究,他们的成果举世瞩目,但到死都盼诺奖而不得,而“宇称不守恒”理论的提出仅仅一年不到就拔得头筹,这与奥本海默的个人威望不无关系。按照诺贝尔奖的推荐与评选机制,你要是在它的朋友圈里,恭喜,你可能获得提名。如果这个圈子里的人不认识你,或者不管啥原因不认可你,那就很抱歉了。

一般来讲没有谁能提前知道自己被提名(除非他悄悄告诉你),因为按规定提名名单要严格保密50年,大多数人至死都不会知道自己有没有上榜。

圈子里没人,这是中国科学家极少拿奖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内在的:不那么重视。

120年621名获奖者,中国科学家仅1位,拿诺贝尔奖究竟有多难? - 天天要闻

中国科学家钱学森突破阻力回国

1949年之前,中国一穷二白,国力无法支持大家搞理论科学研究,都饿着肚子呢!于是有大量的科学人才远涉重洋去欧洲、去美国留学,同时也将科学研究成果和荣誉留在了那里。1949年之后,我们开始重视科学,但国家的发展最需要的还是搞应用科学研究,要把科学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以加强国力,促进工农业发展,努力改善人民生活。

几十年来中国涌现出许许多多杰出科学家: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于敏、袁隆平、黄大年刘永坦......他们将科学研究的成果书写在华夏大地上,却鲜有谁为了诺贝尔奖去埋头搞理论。道理很简单,科学理论研究是基础,它很难在短时间内创造收益,而我们国家的发展强大需要导弹、卫星、核武器,需要水电站、核电站,需要方便安全的通信,需要打更多的粮食,需要让人民吃饱穿暖。而应用科学的成果很难获得诺贝尔奖。

120年621名获奖者,中国科学家仅1位,拿诺贝尔奖究竟有多难? - 天天要闻

袁隆平解决了吃饭问题

爱因斯坦1905年提出“光电效应”理论,因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凸显出理论物理的重要性。然而今天我们广泛应用的光伏电池,却是来自于1884年查尔斯·弗里茨(Charles Fritts)的发明,以及其后无数科学家在此基础上的不断改进。弗里茨得过诺贝尔奖吗?并没有。事实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统一场理论、玻色-爱因斯坦冷凝态、质能方程等等对现代物理学有指南针作用的科学理论,也通通没有得到过诺贝尔奖。

120年621名获奖者,中国科学家仅1位,拿诺贝尔奖究竟有多难? - 天天要闻

爱因斯坦因光电效应理论获奖

讲了这么多,拿诺贝尔奖难吗?当然难!连爱因斯坦这么杰出的科学家也只拿过一次(有人拿过两次的哦!)。中国科学家之所以很少得奖,一方面因为我们的国情决定了在相当长时间里更加重视应用科学的研究,对理论科学研究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另一方面也因为我们还没有加入西方国家主导的那个圈圈里,人家跟你不熟,也不认可你。

所以吧,这事儿要从两个角度来看:一来我们现在的国力强了,是时候加强理论科学、基础科学的研究;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与国际科学界的联系,争取人家认可。当然了,人家认不认,那还是得讲缘分,强扭的瓜,不甜。

120年621名获奖者,中国科学家仅1位,拿诺贝尔奖究竟有多难? - 天天要闻

中国航天员太空行走

中国科学家利用二氧化碳成功合成了淀粉,既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气候变暖,又解决全球粮食短缺问题,对人类的贡献不可谓不大。我们能得到诺贝尔奖吗?目前看来2021年的可能性不大。将来能拿到诺奖自然好,拿不到也没啥,平常心对待就好。

#中国科学家人工合成淀粉能得诺奖吗#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颜宁辟谣:网传简历不实,已投诉! - 天天要闻

颜宁辟谣:网传简历不实,已投诉!

5月4日,著名科学家颜宁在其微博发布声明,辟谣网传简历。颜宁表示:“一份不知道谁缺乏常识造出来的真真假假的简历从前年就开始流传,哪怕也许出于好心,也是不对的,已被我投诉掉了,不知道为啥现在又被翻出来。”她呼吁尽快清理相关信息。
西安突然狂风暴雨闪电,网民说他拍到了龙!专家回应:可能不大需研究 - 天天要闻

西安突然狂风暴雨闪电,网民说他拍到了龙!专家回应:可能不大需研究

一、狂风雷暴突袭古城,多名网友称“天上游龙飞舞”5月2日晚,西安市民经历了一场猝不及防的强雷雨突袭。随着夜色降临,原本平静的天空突然响起一连串震耳欲聋的雷鸣,电闪如昼、狂风呼啸,有人形容那场景仿佛酒吧蹦迪现场,天空中不时炸出白光,让整座城市在一瞬间被照亮。然而,就在这场雷暴中,多个视频在社交平台上引发...
今日立夏:生若夏花,万物皆大 - 天天要闻

今日立夏:生若夏花,万物皆大

IT之家 5 月 5 日消息,今天是 5 月 5 日,也是二十四节气当中的立夏 —— 属于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夏的到来,意味着我们已经来到了夏天。通常每年 5 月 5 日或 5 月 6 日是公历的立夏。“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
五一劳动节的遐想 - 天天要闻

五一劳动节的遐想

五一劳动节,这个属于劳动者的节日,总是能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对于我而言,劳动不仅仅是体力的付出,更是脑力的拼搏,是在科研领域中不断探索、不断突破的过程。回顾我的科研生涯,那是一段充满挑战与机遇、汗水与收获的旅程。1985 年,我全身心投入到
立即远离!带孩子去海边玩 千万别碰这种“塑料袋”! - 天天要闻

立即远离!带孩子去海边玩 千万别碰这种“塑料袋”!

想必这个“五一”假期不少人会选择去海边游玩如果在海边看到这样的“塑料袋”漂浮在海水里的这种——看起来特别像“塑料袋”的水母!千万别碰!近期,就有游客在广东深圳大梅沙海域发现了一大群不速之客提醒:不要去触碰!
针对网传简历,科学家颜宁发文回应:缺乏常识! - 天天要闻

针对网传简历,科学家颜宁发文回应:缺乏常识!

5月4日,著名科学家颜宁通过其微博账号@nyouyou发布声明,打假网传简历。她表示:“一份不知道谁缺乏常识造出来的真真假假的简历从前年就开始流传,哪怕也许出于好心,也是不对的,已被我投诉掉了,不知道为啥现在又被翻出来。”请微博辟谣尽快清理相关信息。据了解,此类虚假简历最早于2023年开始在网络上流传,内容涉及对...
太空会让航天员基因突变?太空生活传言大揭秘 - 天天要闻

太空会让航天员基因突变?太空生活传言大揭秘

新华社记者 连振 李鑫 摄2025年4月24日,中国航天日当天,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在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的托举下顺利升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在距地面400km 高度的中国空间站上,航天员们的日常生活跟地球上相比,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大众对他们在太空中的生活总是充满好奇,比如,太空会让航天员基因突变?不穿航天服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