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身经历的「神经胶质瘤究竟有多可怕?」

2021年09月24日21:37:07 科学 1830


亲身经历的「神经胶质瘤究竟有多可怕?」 - 天天要闻

【神经胶质瘤】属脑部恶性肿瘤,今年的我就亲身经历过它的厉害。

一.最初发病体征:

今年3月底,我的左手突然出现感知异常,总有麻木感觉。似乎不是自己的手,最初起几根手指无法正常活动,洗碗的时候还摔坏了一个,我还算很快感觉不对,去了医院,但当时导诊台让我去】康复医学科进行检查。因此就一系列的先做肌电图检查(还排队很久,)结果显示可能是颈椎压迫(核磁共振检查出啦颈椎突出是有一点。但是主任医生说并不算严重),于是进行一周的理疗(什么红外线,干扰电,温热疗法,牵引都做了一遍),一周疗程后几乎完全没有改善,第二周主任再开了一周,连续2周做完后正好遇上五一放假,

二.压力太大让病情快速恶化。

5.1假期间由于公司项目需要,虽然在家,其实还是处于完全线上待命的状态,尤其当时的项目是需要中国团队跟新加坡团队联合完成,但是实际情况下很多沟通障碍。工作完全无法正常完成,压力非常大,结果突然有一天睡醒了发现我的左手几乎是完全动不了了。

三.从康复医学科转到神经内科检查。

5月初再次去康复医学科主任给我诊断的时候开始发现不对劲了,说如果是颈椎问题不可能理一点用没有 而且还在恶化,于是主任建议我赶紧去神经内科专家看看。

神经内科医生第一时间给我开了头颅CT扫描检查。当天检查手诊检查我的手直接告知左手完全瘫痪。

后第二天就发现确实头颅有阴影,于是又开了【增强核磁共振检查】。

四.噩耗果然还是来了。

5.13日我在医院公众号上就看到核磁共振检查结果,当时报告是考虑肿瘤。此时我几乎崩溃了,一个人实在无法面对,这么久以来,一直都是自己一个人去医院晚上实在没忍住,让老公第二天陪我去见医生。

5.14日,神经内科医生跟我确认,确实是脑子长瘤了,他直接没有任何处理意见,只是建议去神经外科看看是否可以手术切除,因为是脑子手术,我担心的问了下是否有风险,没想到内科医生跟我说。肯定有,所以建议我们直接去上海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全全国最权威的神经外科)。

听完医生的语气,我跟老公吓坏了,先在候诊室外面坐了好久才回过神来,然后赶紧上健康云预约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的专家,因为太知名的医院,专家非常难约,最快也是10天以后,还好约到一位有特需门诊的教授,

5.25来到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于佶教授门诊,没想到他一看到片子就说:手术可以帮你开,但是你的手和脚功能还是保不住,只能保命。

当时的我们已经不知道如何表达,也只能请求医生帮我维持生命!没想到医生还说。具体维持多久还不确定。又让我们几乎崩溃了一回,而且还说这个肿瘤恶性程度非常高。所以这么快完全攻击我的左边肢体运动神经。

五.入院手术。


亲身经历的「神经胶质瘤究竟有多可怕?」 - 天天要闻

我是5月26号正是入院上海华山医院东院神经外科手术排期在6月2号。

手术还算是非常顺利.手术后我的恢复也很快。一个多星期后出院了。

六、后续放化疗。

因为神经胶质瘤属于恶性肿瘤,医生的治疗方案是必须要进行【放化疗治疗。】于是我又转到华山医院西院的放射治疗科,经过医生团队建议。我需要连续进行30次的放疗,同时放疗期间还要搭配化疗药物一起吃。

这期间身体真的是经历了绝大的痛苦,每一天早上去放射性治疗后人就很累,完全没有精神和胃口,睡眠也不好。还有轻微头痛,加上化疗药物吃了影响整个消化系统,几乎没有一天是能够正常排便的,那种感受实在无法形容。

七、终于在9.15号结束了放化疗疗程身体细胞几乎完全杀光,白细胞,淋巴细胞极速下降。医生让我先回家休息28天后再去做一次核磁共振检查和血常规检查。

八、回家大补了一个星期。

每天差不多2小时要吃一顿,就像小婴儿一样,除了每天正常吃饭。我还额外补充很多营养元素。比如微量元素,海藻,燕窝,等等。

终于现在体能状态恢复回来了。

九、自主康复训练。


亲身经历的「神经胶质瘤究竟有多可怕?」 - 天天要闻

现在的我在康复师的帮助下进行物理训练,连续1个月下来有了很大进步,完全瘫痪的左手现在可以在右手的辅助下夹起小木棍了。而且康复师说我还是有机会回归社会的。这让我感觉很开心

【到底我为何会患病?】

老实说。我一直认为自己生活方式已经很注意了,为何还是会得这个病呢?在医院的时候看到非常多跟我一样的胶质瘤患者,而且年龄还比我更年期,有个男孩才19岁,本来在美国留学。而且刚拿到学位。结果因为手部局部癫痫入院检查出来胶质瘤,于是送回国治疗。

我总结下来我的最大原因可能还是压力的关系,加上可能我们现在人手机辐射的影响(每天几乎24小时手机不离身。而且很多时候都是线上待命,晚上也没有关手机的习惯。就放在床头边上。

所以在多种因素的催化下身体最终扛不住了,

【对于预防神经胶质瘤,强烈建议现代人务必注意】

1、减少自身压力。

我们现代人无论工作.生活,都是压力巨大,尤其是40岁左右的中青年,上有老下有小的高压一族,一定要学会释放压力。维持良好的睡眠。

2、减少手机的使用。尤其晚上睡觉手机不要放在床边,实在无法一定要开启飞行模式✈️,尤其越智能化的手机辐射更厉害。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甘肃发现重大“王国”遗迹 - 天天要闻

甘肃发现重大“王国”遗迹

甘肃临洮再次发现多处恐龙化石遗迹近日,甘肃农业大学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金城首席科普专家团队成员杨精涛团队在甘肃临洮中铺取得重大发现——多处恐龙化石遗迹重见天日。经初步挖掘与判断,这些化石隶属于蜥脚类恐龙。目前,部分骨骼形态已清晰显现
最近年纪大了胃口变小 一次都只能吃六包泡面了 - 天天要闻

最近年纪大了胃口变小 一次都只能吃六包泡面了

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SEVENTEEN著名大食量男团,之前刚看一晚上夸张式的形容,真正看了他们的物料,就会一次又一次的震惊他们的胃口极其之大,犹如饕餮。
李沧华澜数智港拟建基因编辑实验室 - 天天要闻

李沧华澜数智港拟建基因编辑实验室

点击蓝字关注5月23日获悉,李沧区九水东路568号华澜·数智港18号楼7层拟建基因编辑实验室,投资1000万元,工期2个月。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占地面积1014.7m2,建筑面积1014.7m2,主要设办公区,展厅、植物室、检测实验室、DNA提取室、分子实验室、冷库、种子周转区、仓库、危废暂存间、电泳室等,用于从事农作物的基因编...
参观人数创纪录!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让市民大开眼界 - 天天要闻

参观人数创纪录!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让市民大开眼界

5月24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第四届公众开放日活动如期举行。活动当天,超过1500名市民化身“一日科研体验官”,走进实验室,亲身参与科普讲座、实验互动、主题展览等丰富多彩的体验项目,创下历年参观人数新纪录。“公众参与热情远超预期,开放日预约名
在夜晚用“太阳”发电 - 天天要闻

在夜晚用“太阳”发电

太阳能是地球上最环保也相对稳定的能源了,可是它有一个明显的短板,那就是夜晚太阳落山后就“罢工”了,人类无法再利用它的能量。可是夜晚才是人们使用能源的高峰期,照明、供暖、制冷……方方面面都需要能源。有什么办法让人们在夜晚也能用上太阳能呢? 这个问题科学家思考了很多年,最近他们找到了一个答案:利用太阳留在...
凌霄花开,满庭生霞 - 天天要闻

凌霄花开,满庭生霞

初夏的庭院,万物繁茂。忽然有一日,庭墙角落间,一抹橘红悄然绽放,如火般攀上了粉墙黛瓦之间。它不语,却在风中轻轻摇曳;它不争,却已占尽院中高处的风光。凌霄花,顾名思义,“凌于霄汉”,是花中少有的“高处开花者”。
晨光破界 · 院士领航 | 张楚汉:赤足奔跑 山河为卷 - 天天要闻

晨光破界 · 院士领航 | 张楚汉:赤足奔跑 山河为卷

探索永无晨昏线晨光破界·院士领航科学探索永无界限,精神传承跨越晨昏!为致敬科研人的坚守,科学出版社特别推出「探索永无晨昏线」栏目,首期携手92岁高龄的水利水电泰斗张楚汉院士,为读者献上珍贵限量亲签签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