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在饭前喝酒的人,会付出啥代价?医生:或要承担这3种痛苦

有些人喜欢在饭前喝上两口,觉得这样能刺激食欲,让吃饭更香。特别是一些老年人,饭量本来就小,喝点酒能让胃口大开,吃得更多。有的人还说,饭前喝点小酒能促进血液循环,对身体有好处,甚至觉得这是长寿的秘诀。可医生们发现,长期在饭前喝酒的人,身体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而且这些问题远比想象的要严重。

胃部问题:酒精的直接“攻击”

有些人长期在饭前喝酒,时间久了,胃的毛病就找上门来了。酒精本身就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特别是烈酒,空腹喝下去,直接接触胃壁,就像一层保护膜被强行撕开一样,让胃变得更加脆弱。胃液的分泌本来是有节奏的,酒精一进来,这个节奏就被打乱了,导致胃酸分泌过多,时间一长,就容易出现胃炎、胃溃疡。

研究发现,长期空腹喝酒的人,患慢性胃炎的概率比不喝酒的人高出近三倍,而胃溃疡的发病率更是高出五倍。医生们经常遇到这样的病人,一开始只是觉得饭前喝酒胃里热乎乎的,没什么大问题,可过了一两年,开始经常胃痛,吃点辣的、喝点凉的就不舒服,甚至有时候晚上睡觉都会被胃痛折腾醒。更严重的,有些人喝酒太猛,酒精直接损伤了胃黏膜,导致胃出血,黑便、呕血,送到医院时已经贫血得站不稳了。

肝脏负担:解毒工厂的“超负荷运转”

很多人可能觉得,胃的问题再怎么严重,也就是吃点药,慢慢养一养就能好,没什么大不了的。可医生们发现,长期饭前喝酒的人,除了胃,肝脏的负担也非常大,而且这个问题往往被忽略得更久。

肝脏是人体的“解毒工厂”,酒精进入身体后,90%都要靠肝脏来代谢。空腹喝酒意味着肝脏必须迅速处理大量酒精,否则血液中的酒精浓度会迅速升高,对身体造成更大的损害。研究发现,长期饭前喝酒的人,脂肪肝的发生率比一般人高出四倍,而酒精性肝炎的风险也增加了近两倍。这些人一开始可能只是肝功能指标有点异常,没什么症状,但时间久了,肝脏的细胞不断受损,最终可能发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癌。

医生们遇到过不少这样的病人,平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劲,等到查出来肝硬化,才开始害怕,可那个时候,肝脏的损伤已经不可逆了。更可怕的是,有些人不光饭前喝酒,酒量还不小,到了中年后,肝脏的负担越来越重,最后变成肝癌高危人群,等到真正发病,连手术机会都没有了。

血管隐患:酒精的“双刃剑”效应

除了胃和肝,医生们还发现,长期饭前喝酒的人,血管也容易出问题。很多人以为,喝酒能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对心血管有好处。实际上,酒精对血管的影响是“双刃剑”,短时间内,血管确实会扩张,血流加快,但一旦酒精代谢掉,血管又会收缩,甚至比之前更紧。这种不断扩张-收缩的循环,对血管壁是一种伤害,长期下来,血管弹性变差,更容易出现动脉硬化。

研究数据显示,经常饭前喝酒的人,高血压的发生率比普通人高出两倍,而脑卒中的风险也增加了50%。医生们见过太多这样的病例,病人平时觉得自己身体不错,酒量也很好,可突然有一天,头一晕,手一抖,话都说不清楚了,送到医院一查,已经是脑梗或者脑出血。更危险的是,有些人喝完酒后,血压会突然飙升,导致血管破裂,甚至连急救的机会都没有。

个体差异与生活方式的影响

说到这里,有些人可能会问,为什么有些人饭前喝酒很多年,也没见出什么毛病?是不是个人体质不同,影响就不同?医生们研究后发现,确实有些人天生对酒精的代谢能力比较强,肝脏的耐受力更高,血管的适应能力也更好,但这只是少数情况。

更重要的因素是,平时的生活方式是否健康。如果一个人饭前喝酒,但饮食清淡,作息规律,运动量充足,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强,确实可能短时间内看不出明显的问题。但如果这个人本身就有三高问题,或者作息不规律,压力大,运动少,那酒精对身体的影响会被放大,出问题的概率也更高。研究显示,在健康饮食、作息良好的基础上,适量饮酒对部分人群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如果饮食高盐高脂,长期熬夜,缺乏锻炼,那么酒精的危害会成倍增加,特别是饭前饮酒,更容易加速胃肝血管的损伤。

如何降低饭前喝酒的危害?

那么,有没有一种方式能让饭前喝酒的危害降到最低?医生们发现,如果实在想喝,饭前先吃点东西,特别是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食物,比如牛奶、鸡蛋、坚果,可以在胃壁形成一层保护膜,减缓酒精的吸收速度,减少对胃的直接刺激。同时,喝酒的量要控制,尽量选择酒精度数低的酒,避免烈酒对胃的强烈刺激。更重要的是,不要把喝酒当成每天的习惯,偶尔喝一两次,对身体的影响可能不大,但长期饭前喝酒,身体迟早要出问题。

医生的忠告:少喝为妙!

医生们经常提醒,不管喝酒的方式如何调整,最好的办法还是尽量减少酒精摄入,毕竟,任何酒精对身体都是一种额外的负担,不是非喝不可的东西。如果你真的想保持健康,不妨从减少饭前饮酒开始,让身体的每一个器官都能得到更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