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忙碌中创造秩序,在温柔下编织铠甲——急诊护士孙健坚守岗位31年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阳乐 通讯员 刘明辉

2025年五一假期,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急诊监护室内,监护仪的提示音在假日的空气里交织成一张密网,呼吸机报警的红光闪烁在护士孙健的脸上,她俯身为一名呼吸衰竭的患者调整呼吸机管路,动作轻柔却利落,这是她职业生涯第31个年头了,这样的场景似乎天天呈现。

1994年,刚刚毕业的孙健踏入湘雅二医院急诊科。彼时的急诊科,设备简单,病种复杂,仅有几间诊室和临时床位,初入职场的她,面对醉酒患者的暴力,面对病情紧急的患者家属的声声催促,面对同时进行的心脏骤停的抢救,迅速成长,在忙碌混乱中创造出秩序。她推着抢救车冲向血压下降的3床前,右手已经拨通了医生值班室的电话,摸到了输液器开关的左手迅速调好了输液速度。

比起普通病房平静的夜晚,急诊科的晚夜班随时随地都有突发状况,她就是在这样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夜晚里为患者保驾护航。在简易的急诊室,她用彩色胶布区分急救药品的优先级,通过视觉信号直观地建立抢救药物的“条件反射式”认知,在当时的条件下,使得抢救时药物定位准确率大大提升。

31年时光,孙健陪伴着急诊科成长。在急诊科监护室,年轻的医护间传着特殊的暗号“搞不定找孙老师”。除了是急诊监护室的统筹全局的“定海神针”,她也是大家的“孙妈妈”。面对年轻护士,她带教强调“手要稳,心要软,技术可以通过日积月累的训练提升,但对生命的敬畏感需要内心沉淀。”一名轮科护士在日记中写道:“孙老师教会我,在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同时,还有感知患者和家属的心理温度。”

她的手机里存着上百位“孩子”的号码,她下班除了接到科室里打来的紧急工作电话外,午夜仍常收到职业困惑咨询,她总是重复同一句话:“可以回急诊科看看那面挂钟,它教我们既要追赶时间,也要懂得何时该停下来焐热人心。”

31年,10余万次抢救,她工牌上的照片已褪色,但她坚持的心始终明亮。问及坚守的动力,她翻开一本泛黄的护理日记,泛黄的纸页上写着:“今天救回食物中毒的小女孩,她说‘姐姐的手像妈妈’,此时我领悟了护士的手是用来传递温暖和力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