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胃肠“越狱”腹壁撕开31厘米 医生妙手修补成功

两年前,七旬老人张阿姨因多次腹部手术后腹壁形成长达31厘米的切口疝,肠管、胃等脏器“越狱”脱出腹腔外,在皮下形成“第二腹腔”生活备受影响。经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疝与腹壁外科团队多学科协作,最终成功修复。该院疝与腹壁外科主任郑燕生强调:“腹壁切口疝早期易被忽视,但拖延治疗将导致手术风险倍增,患者需抓住黄金救治期。”

从“隐匿”到“致命”:腹壁切口疝的无声侵蚀

腹壁切口疝常因术后肌层愈合不良引发,早期症状隐蔽。张阿姨的经历极具代表性:她因妇科手术、肠切除等多次开腹操作,术后并发肠瘘和感染,导致腹壁肌层严重萎缩,最终形成巨大疝囊。疝囊逐渐增大后,脏器脱出体外形成“第二腹腔”,压迫器官功能并导致行动困难。郑燕生指出:“腹壁肌层如同堤坝,一旦被侵蚀,脏器‘决堤’风险剧增。”

随着病程发展,张阿姨的腹壁缺损从15厘米增至31厘米,腹直肌分离达15厘米,直接缝合已无可能。郑燕生强调:“巨大切口疝会导致腹腔无法闭合,若合并感染或基础疾病,患者甚至可能无法耐受手术。”此外,术前检查显示其肌酐高达384μmol/l(慢性肾功能不全)、血红蛋白仅76g/l(重度贫血),全身状况“摇摇欲坠”,进一步凸显及时干预的紧迫性。

多学科协作与技术创新:破局高危疝病的关键

面对张阿姨的高危病情,郑燕生团队通过多学科会诊制定个性化方案。术前,肾内科、麻醉科专家联合调控其肾功能和电解质;术中采用腹直肌前鞘翻转术和腹横肌分离技术(tar),艰难分离腹腔粘连并扩大腹腔容积,最终成功关闭腹壁。“分离粘连如同排雷,稍有不慎就会导致肠管破裂。”郑燕生描述。

术后,张阿姨保留大部分肠道,营养吸收未受影响,腹部形态显著改善。这一案例印证:对于复杂疝病,精准评估、多学科协作与技术创新缺一不可。郑燕生提醒:“腹壁切口疝早期虽无嵌顿风险,但拖延会导致肌层不可逆损伤。术后患者若发现腹部异常膨隆,需立即就诊,避免从‘可修复的小缺损’演变为‘危及生命的大隐患’。”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陈钜武 张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