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后失眠问题愈发严重,仅有30%人选择吃药,分析4种情况

最近一段时间,年近六十的张阿姨常常诉苦:“晚上翻来覆去睡不好,白天困倦没精神,非常影响平日生活。”老伴儿安叔也频繁抱怨,“我每天夜里两点钟准时醒,之后就睡不着,很难熬。”其实,像他们这样,有中老年失眠问题困扰的人并不少见。

调查显示,我国中老年人失眠患病率日渐升高,约七成以上中老年群体面临不同程度的失眠问题,但同时,仅有30%左右的人群选择了药物治疗,其余大多数人迟迟处于观望状态,或听之任之。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中老年朋友如此纠结于有没有必要服药?

情况一:害怕药物依赖,不敢服

不少中老年患者认为,服用安眠药和镇静类药物容易产生依赖性,一旦吃上药,以后要一直用,停药后睡眠状况或许会更差。这种担忧是患者最常表达的,不少人因此选择隐忍,一次又一次试图通过放松或饮食调理来安慰自己。

情况二:担心药物副作用影响健康,拒绝服药

很多中老年朋友并非毫不知道物治疗的必要性,而是担心药物副作用影响健康。他们认为自己本来就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或心脏病,再服用催眠镇静药物可能给原有的基础疾病带来风险或负担,宁愿不治疗,勉强熬过去。

情况三:自觉失眠不严重,心存侥幸心理

还有一些中老年患者内心觉得失眠症状尚可忍受,或认为是自然衰老的正常现象,没有上升到应该治疗的高度,遵循“熬一熬就过去”的侥幸心理,直到症状逐渐加重,却错失最佳干预时机。

情况四:不了解治疗方法,缺乏科学引导

不少中老年患者并不是排斥药物,而是根本不了解正确的失眠治疗方法和有效且安全的药物,此时便容易陷入反复纠结的困境之中,甚至会跟风购买一些毫无科学依据的偏方。

诚然,对于上述担忧,临床确实有理解的空间,毕竟中老年人身体机能退化,也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对药物安全性的考虑无可厚非。

目前临床中,医生常推荐一些兼顾安全与效果的镇静类药物,比如盐酸罗通定片(为药物名字,很多厂家生产,很多品牌,非广告)。此药与传统安眠药不同,它不仅具有较好的镇静作用,还有一定的镇痛效果,有助于那些伴随慢性疼痛问题的中老年患者更安稳入睡。此外,盐酸罗通定片的药理特性及作用机理,使得其副作用发生率相对较低,对心血管风险影响较小,特别适合于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脏疾病的慢病患者服用。但患者也要注意,帕金森患者以及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此药,服用前应咨询医生医嘱,严格掌握安全适用范围。

不过药物治疗并非唯一途径,及时调整自身生活习惯,如睡前不饮茶、不看手机屏幕、适度运动也是改善睡眠质量有效的措施。

实际上,睡眠问题绝非小事,一旦长期存在,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甚至加重原有慢性病症状。面对失眠,我们应理性面对,有足够重视而不盲目恐慌,谨慎而客观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寻求最大程度的缓解和改善。

希望更多中老年患者在直面失眠困扰时,能够理性面对,打破误区,通过符合自身情况的综合方法,重拾良好睡眠,拥抱舒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