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带着DeepSeek来看病,医学博主自嘲“天塌了”!专家:AI能看病但也别迷信

半岛网2月24日讯  (记者  张家瑞 纪豪杰)2月22日,广东一位医学博主惨遭deepseek“打脸”的视频走红网络。截至24日14时,该帖获得15.2万的点赞,近3万条评论。无独有偶,近日,山东一位家长通过deepseek辅助就医,给出的结论与医生的诊断结果高度一致,也引发了广泛关注。随着 deepseek 爆火,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再度被推到了大众的视野之中,ai问诊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思考。

广东医生惨遭 “打脸”,山东deepseek成“最强外挂

“天都塌了!病人deepseek后质疑我的治疗方案,气得我自己又查了一遍指南,才发现指南更新了……”近日,广东一名为“孤芳自赏”的医学博主为患者开具治疗方案后,患者通过 deepseek 查询相关医疗信息,对博主给出的方案提出质疑。博主起初颇为震惊,“气得又查了一遍医学指南”,结果令人意想不到,竟是医学指南已更新,博主无奈自嘲。

博主“孤芳自赏”发视频称,被患者用deepseek“质疑”。视频截图

该条视频爆火之后,评论区不少网友表示遭遇过类似情况,网友“怎么现在心浮气躁”回帖称:“我的甲状腺报告和彩超,还没到我号,deepseek已经给我分析出来了。”

而就在近日,山东临沂一位家长在孩子反复发热就医时,在等待血常规报告期间,尝试将检测数据输入deepseek系统。系统在十几秒内完成分析,令人惊讶的是,系统除了准确判断细菌感染类型外,还给出了与临床医师完全一致的用药方案,甚至用药剂量都精准一致。两起事件看似偶然,反映出 ai 在医疗领域正逐渐崭露头角。

青岛两家医院已完成deepseek本地化部署,开启ai驱动智慧医疗新变革

deepseek作为一家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速的公司,其模型具备强大的逻辑推理能力。医院基于云数据中心、高性能ai计算集群完成deepseek本地化部署,将现用智慧服务体系与deepseek相结合,实现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本地化部署的deepseek,将所有数据存储在院内,安全可控,结合医院现有智慧服务体系,可以给就诊者带来诸多便利。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早在2月19日,青岛妇儿医院就率先引入 deepseek 并完成本地化部署。医院将现有智慧服务体系接入,并开发完成“灵童”智慧导诊系统,成为山东首家本地化部署deepseek的医疗机构。紧随其后,2月23日,青大附院也成功完成 deepseek大模型本地化部署,并与电子病历系统实现高度集成,推出临床智能助手 copilot与“青医爱问”两大应用实例,两款应用同时基于deepseek - r1大模型,实现电子病历全流程智能化管理,为医院管理者和医护员工提供了智慧管理便捷工具,大大提升医生工作效率。放眼全国,当下,全国众多医院或头部医疗机构均已经接入deepseek等人工智能工具,开启了智慧医疗的新变革。

ai问诊尚存法律风险,警惕算法歧视问题

记者注意到,目前在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上,有不少实名认证的医生发布了使用deepseek查询治疗方案的评测视频,其中多数给出了使用deepseek看病比较“靠谱”的测评结果。

面对ai的强势崛起,不少医生认为,ai工具在医疗方面可以发挥巨大的协助作用。ai可以瞬间解析数万份病例特征,捕捉人类难以察觉的细节,进而高效地协助医生诊疗。在标准化程度较高的诊疗场景,如影像诊断、心电图阅图等方面,ai展现出的稳定性与一致性,被很多医学专家所看好。尤其是,当医生人手不足时,ai可以帮助医生完成采集病例等重复性工作,并提供诊疗思路,减少诊疗盲区。在基层,ai也能凭借丰富的知识储备能够对医生形成有力补充。

与此同时,伴随着ai诊疗而生的伦理道德风险也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对此,文康律所数据合规专委会主任、国内首批exin 数据保护官&信息安全官双认证律师马清泉表示,数据质量决定算法的精确度,当ai获取的仅是某地或某医院的病例数据时,就会产生很大的数据偏差,进而给出质量较差的诊疗方案。当ai获得的数据本身不够真实或带有偏见时(如老年人、特殊人群),就会导致算法偏见,让患者掉进算法陷阱当中。

因此马清泉表示,ai问诊系统提供的诊断建议是“仅供参考”,最终诊断和治疗方案需由医生确定。若出现误诊、漏诊等情况,责任如何界定尚存在争议,因此,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伴随ai问诊而产生的合规风险,建立健全合规管理体系,确保ai问诊安全、可靠、可控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