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舒服却查不出病怎么办?治疗思路超出很多医生的认知

受访专家: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全科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边波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高嘉悦

60周岁的刘先生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退休生活,便受到不明头晕的困扰,只有躺一会才有所好转。家人带他四处求医,做了颅部ct、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等多种检查,排除了脑梗、高血压、耳石症和颈椎病等疑似疾病,始终查不到头晕的真正病因。后来,某三甲医院心内科给出“可能是心理问题躯体化”的解释,开出抗焦虑药物。然而吃了药,刘先生的头晕还是没得到缓解。

6月15日,刊登在《柳叶刀》杂志上的一篇最新文章指出,许多患者长期忍受不明原因的躯体不适,但查不出病因或症状未达到一定程度,多数医生便不治疗或归为心理疾病。文章认为,如果简单地把查不出来病因的患者都归为心理问题,会加重患者的被忽视感和沮丧感。

对此,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全科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边波表示,这种情况在临床中非常常见,如心内科常见没有明确病因的胸闷胸痛,神经内科的头痛头晕、消化科的腹胀、骨科的腰背痛和手麻脚麻等。这些虽然感觉不适但检查不出明确疾病的患者,通常会被专科医生建议不进行治疗或继续观察。在全科医学中,这种情况被称为“未分化疾病”,通常有三种可能:1.某一种疾病的早期阶段;2.现有医学知识还不能解释;3.心理问题躯体化。

边波表示,临床上,繁忙的专科医生通常只解决专业范围内的疾病和疑问,没有充足时间详细了解上述患者是否存在其他身心问题,就导致患者不舒服医生又说没事的情况。目前全科医学针对这类病人多采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除了用生物指标来判断患者哪个器官或组织有问题外,还会了解患者的心理情况,比如是否感到焦虑、抑郁或失眠,以及社会支持强大与否,比如亲戚朋友多不多、是不是独居等,来多角度、立体地看待一位患者。

《柳叶刀》文章提到,医生在查不出明确病因时,肯定患者不舒服的实际感受,利用当前医学知识解释其症状,提供管理症状的方法,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病情。全科医生相对专科医生来说时间充裕,往往有更多时间去了解病人,理解病人的情绪,因此更具优势。边波说,我国传统中医多为全科,能从各角度帮患者分析问题,望闻问切结合温暖的表达对患者症状的缓解颇有帮助。

“让我们更好地践行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吧!‘有时在治愈,常常在帮助,总是在安慰’”边波说,医生在追求医疗技术精益求精的同时,更需在面对患者时展现出一定的共情能力。患者往往因疾病而感到焦虑、恐惧和无助,医生如能展现出足够的共情能力,倾听患者的诉求,理解他们的痛苦,就能让患者感受到被尊重、被关心,从而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基础。这种信任关系不仅有助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还能让医生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边波建议,长期不适却查不出病因的人要放平心态。没有发现具体疾病,证明至少目前情况不危险,做好和不适共存的心理准备,不要钻牛角尖,既要重视又别过度重视。生活方式的调整、心理和情感上的支持,或许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责编:张宇

主编:李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