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主任医师 林红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任琳贤
近日,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科普分会骨科专委会、复旦大学医学科普研究所等联合发布了《中国骨健康科普指南》,全面介绍了骨骼发育、骨病诊治及预防等健康科普知识。其中特别指出骨骼如同房子的“四梁八柱”,生病了会发出“警报”,呼吁大家尽早识别,早诊早治。
执笔作者之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林红接受“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表示,骨骼作为人体的重要器官,时刻都在默默发挥作用,除了急性骨伤,有很多骨骼疾病是慢性的、隐匿的,希望大家能尽早识别以下四类“警报”,做到早诊早治,以免积重难返。
疼痛。由于骨骼和肌肉密不可分,与其紧密相连的肌肉上分布有大量神经。当因各种原因导致骨骼受损时,就会出现疼痛,其疼痛可为隐痛、钝痛,也可剧烈为锐痛,有间歇性,也有持续性。一些骨骼的慢性疾病,如骨肿瘤、骨质疏松症等,往往因病程较长,早期疼痛不剧烈,易被忽视,这需要大家提高警惕。
身高变矮。人体常在20~24岁全身骨骼骨骺发生闭合,之后身高一般不会再长高。进入中老年后因为脊柱老化、椎间盘退变、椎间隙变窄,身高会有少许下降,但很少有下降超过3厘米的,如果身高变矮超3厘米,就要警惕是否有骨质疏松问题。
容易骨折。骨骼作为人体里非常硬的器官,可以承受很大的应力以维持正常机能。然而如果受力很轻就发生了骨折,其原因可能是骨骼生病了,需警惕骨质疏松甚至骨肿瘤等疾病。
肿块及畸形。人体骨骼发育过程中,是以脊柱为中轴,分成左右两侧的骨骼对称生长,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两侧肢体或躯干骨骼有明显的肿块或畸形等不对称情况,这就提示骨骼可能出现了病变,需警惕发育畸形、脊柱侧弯、强直性脊柱炎、骨肿瘤等疾病。
骨健康贯穿了人的一生,骨骼会伴随年龄悄悄发生变化,每个年龄段维护骨骼健康都有重点。
1.20岁前。这个阶段是骨量增长的关键期,成年人90%以上的骨量是在青春期结束前积累的。脊柱侧弯是青春期最易出现的一种骨病,会表现出明显的脊柱、体态变形。此阶段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充足的营养和积极的体育锻炼,学习期间注意杜绝不良姿势。
2.20~40岁。骨骼生长发育达到顶峰期,要警惕由不良习惯导致的颈肩、腰椎类疾病。晒太阳、适度运动、注意补钙,是保持骨骼健康、维持峰值骨量的关键。
3.40~60岁。随着年龄增加,骨量开始逐渐丢失,骨骼也逐渐“变脆”,可能发生骨质疏松,甚至出现骨折。尤其女性绝经后,会出现骨量迅速丢失,进入骨质疏松高发期。因此,40岁后除了继续注意骨骼的保健、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还需重视筛查骨质疏松,定期体检。
4.60岁后。我国6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明显增高,女性尤为突出。此外,由于骨骼的退行性变化,跌倒成为老年人“头号杀手”。因此,老年人要注意预防跌倒,避免高冲击性(高处跳跃、碰撞)、过度旋转(转腰)、仰卧起坐等动作,运动中有明显疼痛或不适,应及时终止和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