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虚却又补不进去,你是不是虚不受补了?

临床上常见有病人说,自己“虚不受补”,稍一服补药便有上火的症状,出现诸如流鼻血、咽喉肿痛、大便干燥或是痰多、胸闷,头蒙失眠等症状。这是怎么回事呢?

“虚不受补”即患者体虚,而不能接受补药之谓也。“虚不受补”这句俗话包含着几层意思:

第一,一个身体十分虚弱的人,要想一下子变得十分强壮,一口吃成一个胖子,往往是事与愿违的。药力太猛的补剂,对这类人并不合适。这类人需要一步一步的来,补品服用后要经消化吸收才能起作用。

第二,一些肠胃功能不佳,消化吸收状况很差,甚至湿热很重,舌苔厚腻,平时吃饭都觉得不太消化的人,再服用滋补品,症状必然加重。对这些人,医生往往要给开路药,使其肠胃中的湿热得以清除,肠胃功能恢复,舌苔干净,吃东西不觉得胀满,方能进食补品。

第三,对一些新近患病的人,首先要将疾病彻底治愈。如病人患有感冒、咳嗽、咯痰,则应先将感冒咳嗽治愈,所谓“祛邪务尽”,方能进补。否则,就像“关门留寇”般,不但补药吃进去令人难受,感冒咳嗽还会粘腻难愈。

脾胃虚弱是导致“虚不受补”的主要原因。由于胃的消化与脾的运化功能差,而补品又多为滋腻之品,所以在服用后,不但不能被很好地消化吸收,反而增加了胃肠负担,出现消化不良等症状。

治疗虽云“虚则补之”,但温热药均不能接受,药性略温,即感“上火”而出现热象,此热药重伤其阴之故。

如虚不受补之体,又患虚性肾病,则桂附等温热药不用或用少量,只可用平补、清补之品,如生地天冬、麦冬、石斛等,缓缓调补之。又患脾胃病虚不受补之体,如人参、党参均不可用,经济条件好者用西洋参,条件差者可用太子参白术较燥,可用焦白术扁豆健脾,嫌其空气,改用扁豆花,其他亦多用花,如佛手花厚朴花、玫瑰花等.....

治慢性病用药之量宜轻,服药见效后,逐渐加大药量,治疗虚不受补之人,当如此。

为什么会有虚不受补呢?这里面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要理解,所谓补药是补养人体气血阴阳不足,有治疗某些病(特指虚证)的作用,它并不能医治百病。

故补药也和其它药一样,有它一定的效能和适应范围,也有时会有某些副作用和禁忌症,如果用之不当,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古人说:实而误补,因必增邪。即使病人有些虚证,但以邪实为主,辨证不明,若骤用补药,会产生闭门留寇助长病邪的副作用。

还有一种大实证,也有时表现出一些虚证的假象,这是真实假虚,正如古人所说的大实有羸状,误补益疾。像这样不应补而补之,就会出现虚不受补了。

其次,要辨别虚证的分类。

如一般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类。而且要根据虚证的患病部位:如心气虚肺气虚脾气虚心血虚、肝血虚;心阴虚、肺阴虚胃阴虚肝阴虚肾阴虚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等基本类型。

故补药也要分为益气、养血、滋阴、助阳四大类。

如果不辨气血阴阳,不分五脏六腑,随便施补,不但不能补其正气,且会加重阴阳失调,损害正常机能,破坏机体平衡,使病情加剧或恶化。

如阳虚者,是阳虚而阴偏盛,如误用滋阴药,就会助长过盛之阴,重竭其阳,使阴虚加重。

反之,阴虚者,是阴虚而阳偏盛.如误用助阳药,等于火上浇油,阳气更盛,耗伤阴精,使阴虚加重。

故滥用补药,或补不得法,也是会造成虚不受补的后果。

第三,人体是一个统一有机体,五脏六腑,气血阴阳,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

如气虚可导致阳虚,故阳虚多兼气虚。血虚可导致阴虚,阴虚者多兼血虚。但还有气血两亏,阴阳俱虚,甚至几脏同病等错综复杂情况。

这里需要分清标本,不能颠倒标本关系,乱投补药。

复杂的虚证中,有先后主次,轻重缓急之分。治疗时要根据不同情况,采用单纯针对主要矛盾,或主次兼顾,或虚则补其母等方法。

如正虚邪实,正虚是主,宜先扶正,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正复则邪去。

邪实为主,则宜先祛邪,为正气恢复创造条件,邪去则正安,此则以攻为补。

正虚邪实并重时,则又宜攻补兼施,使邪去正复,故攻补不能偏使。

第四,治病当保胃气为主,脾胃为后天之本,机体营养之源。

即药物也要经过脾胃运化,才能输布全身,故用药要注意不能损害脾胃功能,古有“胃气一散,则百病难施”之诫。

切记保护胃气的重要,益气须忌壅滞,养血须忌滋腻,滋阴须忌苦寒,助阳须忌泄气。

如虚证又兼脾胃有病,宜先调理脾胃,或调理脾胃为主,兼顾他症,这样始能照顾全面。

当病人体内各种病邪偏重时,先去邪,再补虚。比如当有表实邪需要发散解表,或是有实积宿便需要通下攻里、有水液停滞需要利尿通淋、有痰食积聚需要消导的时候,滋补方是不适宜的。

如果是在服食之前,则需要先服几剂汤药,去邪开路;如果是在服食之中,感染了风寒等邪气,或是起居不慎,或是情志不节,或是饮食失度,造成实邪聚积,则需要停服滋补方,另服汤药调理之后,再续服。

所以,在此提示大家:感觉自己身体弱,滋补切莫盲目,最好找有经验的中医咨询或调养,最为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