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缓解瘙痒、清除皮损、安全可控,AD患者来日可期。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伍洲炜教授
“尽快缓解瘙痒和清除皮损,是AD患者在临床治疗中最为迫切的两大需求。如何在合理安全用药的基本原则下,又快又好地控制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临床医生需要帮助患者实现的目标。高选择性JAK1抑制剂阿布昔替尼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武器。”
作为皮肤科“一号疾病”,特应性皮炎(AD)的诊疗一直是个“老大难”的问题。AD可累及各个年龄阶段的患者人群,带来严重的疾病负担。对于其临床诊断,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伍洲炜教授表示,AD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疾病,亟需规范和实用的标准来指导临床医生的诊断行为。
“事实上,国际上曾先后推出很多种AD诊断标准,其中较为经典的是Hanifin-Rajka标准以及Williams标准。Hanifin-Rajka标准条目多达27条,内容冗杂,不便于临床应用;相比之下,Williams标准更为简单易行,但其在成人AD患者的诊断中敏感性有所降低[1]。近几年,我国学者如张建中教授和姚志荣教授对AD诊断标准不断探索优化,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张氏标准’[2]和‘姚氏标准’[3-4],它们分别适用于成年/青少年AD以及婴儿/儿童AD患者的诊断。这两个中国标准的提出和应用大大提高了临床中AD的诊出率,为后续治疗提供了有力依据。”
准确的诊断是有效治疗的前提和基础。和诊断一样,AD治疗也因疾病和人群的异质性而充满挑战。面对临床中治疗理念和需求的变化、治疗手段和策略的更新,我们是如何应对的呢?
以患者需求为出发点,注重患者治疗体验,提高患者满意度
目前,医疗服务理念和模式正从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先进的“以患者为中心”,强调患者在这一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伍洲炜教授指出,这一理念和模式同样适用于AD治疗领域,患者的个体化需求是临床AD治疗的主要目标,临床医生应朝向这一目标而努力,积极为患者排忧解难。
控制瘙痒和清除皮损是AD治疗中的两个核心问题,也是患者最为迫切的治疗需求。反复发作的剧烈瘙痒、全身皮肤干燥受损让许多AD患者的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受到严重影响。不少患者反映,疾病症状的困扰让其整夜不得安眠,皮损对外观形象的影响让他们变得不自信,感觉自己的人生像被套上了枷锁,陷入焦虑和抑郁的不良情绪中……伍洲炜教授表示,为了更好地回应患者多元化、多层次和个体化的需求,临床医生应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了解其需求,同时也帮助患者去正视疾病,让其对疾病的治疗管理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治疗决策。
伍洲炜教授介绍,目前国际上公认的AD治疗策略主要为“阶梯式”分级治疗,即在基础治疗的前提下,按照疾病严重程度的不同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这是一种很规范的、从轻到重的升阶梯治疗策略[5]。但是2022年欧洲皮肤病与性病学会年会(EADV)最新的AD诊疗指南也提出,根据评分判定患者的严重程度以及是否启动系统治疗可能过于武断,何时启动系统治疗更应遵循患者的个人意愿[6]。”因此,在实际临床中,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及个人需求,在首次就诊时采取最直接有效的治疗方案,力求在短期内控制疾病,避免因反复尝试而导致患者失去信心。
我们之所以有信心给予患者有效的治疗,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在于,中重度AD患者的系统治疗中出现了各种先进的靶向治疗“武器”。无论是大分子生物制剂还是小分子靶向药领域,都在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在这个过程中,AD患者的治疗体验得到了显著改善,治疗满意度也有效提升。
分子虽小,却表现惊人!高选择性JAK1抑制剂在研究中不断刷新记录
在各种AD新型治疗药物中,阿布昔替尼是不可忽视的存在。作为AD治疗的突破性疗法,阿布昔替尼在临床试验阶段就备受关注。
阿布昔替尼是高选择性JAK1抑制剂,与生物制剂以及初代JAK抑制剂有所不同——作为一种小分子药物,阿布昔替尼在体内吸收迅速、快速达峰[7],用药后24小时内,快速缓解瘙痒[8]。更重要的是,它可多靶点强效抑制多种AD相关细胞因子,其作用比针对单一靶点或炎症通路的生物制剂更为全面。
“与非选择性JAK抑制剂相比,阿布昔替尼较为突出的是它良好的安全性。”伍洲炜教授从作用机制出发,阐述了高选择性JAK1抑制剂的优势。他指出,非选择性JAK抑制剂的安全性一直以来饱受争议,它们对各个JAK亚型的广谱抑制作用带来了不少安全隐患,极有可能抑制人体细胞中其他正常的信号传导和生理过程。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JAK不同亚型分别介导不同的免疫细胞因子信号通路和生物学活性[9-10],如果能够更加精确地抑制促进AD发生和发展的通路,减少对其他正常通路的干扰,就能将负面影响降至最低。阿布昔替尼正是顺应这一思路而产生。
“阿布昔替尼的各项研究也证实了它的疗效及安全性。”结合其临床数据,伍洲炜教授讲述了阿布昔替尼的作用特点。从疗效来看,阿布昔替尼治疗能实现快速的瘙痒控制和皮损清除。JADE MONO-1/2两项临床III期研究显示,阿布昔替尼单药治疗12周期间,达到湿疹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改善≥75%(EASI-75)的患者比例持续增加,至第12周时,阿布昔替尼200mg QD组EASI-75应答率>60%,显著高于安慰剂组[8,11]。而其缓解瘙痒的起效速度更是令人惊叹,在用药24小时内即可观察到峰值瘙痒数字评分量表(PP-NRS)评分的显著变化,200mg QD组在第2周时的PP-NRS4应答率(定义为PP-NRS评分改善≥4分的患者比例)接近50%[8]。“阿布昔替尼在临床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头痛、呕吐等[12]。一般来说,这些较轻微的不良反应比较好处理,如血小板降低多为一过性的,临床中因不良反应而停药的情况十分少见。”
“患者的笑容多了,心情也开朗了,我很为他们高兴”
阿布昔替尼在国内获批用于治疗中重度AD成人患者已近半年。在这期间,伍洲炜教授将其应用于多例不同类型AD患者的治疗。谈起用药体验,伍洲炜教授表示,这些患者入院就诊时病情往往比较严重,其日常生活受到疾病的严重困扰,患者普遍表现出焦虑或抑郁情绪,对治疗的起效速度抱有很高的期待。“患者在应用阿布昔替尼治疗后,均表示临床疗效非常显著。不少患者非常惊喜地告诉我,在用药当天就感觉到瘙痒缓解,甚至有患者表示每次服药十分钟后,瘙痒就得到缓解。皮疹消退的效果可能相对慢一些,但也是有非常明显的改善的。”
伍洲炜教授为我们分享了1例年轻AD患者使用阿布昔替尼的治疗效果。这位年轻的小伙子原计划参军,却因体检不合格而未能入伍,他一度认为自己的人生被疾病摧毁,心里非常难受。在与患者及其家属详细沟通后发现,患者对剧烈瘙痒的改善意愿强烈,期望早日清除皮损,恢复正常生活。为此,伍洲炜教授选择阿布昔替尼对该名患者进行治疗。复诊时,患者自诉用药当天即感瘙痒缓解,治疗3个月时,皮损已基本清除。伍洲炜教授感慨道:“患者来复诊时,不再是以前愁眉苦脸的样子,而是很开朗地笑,交谈时也能感觉他情绪稳定了很多。我真的很为他高兴,心里也特别有成就感!”
附伍洲炜教授提供的临床真实案例信息*:
图1:患者皮损(上图,上肢;下图,下肢)的改善情况
另外,伍洲炜教授还提到了治疗老年患者的用药经验。除了起效速度和疗效强度,老年患者最在意的还是用药安全性的问题,伍洲炜教授告诉我们,老年患者对药物的使用非常谨慎,经常拿着药品说明书反复研读,并与他探讨。“在经过充分的前期沟通后,老先生决定使用阿布昔替尼进行治疗。使用1周后,他非常高兴地告诉我,治疗见效很快,而且,除了刚开始轻微的胃肠道不适,没有发现其他不良反应,胃肠道不适感在使用后的第2-3天也消失了。总体来说,他对治疗效果很满意。”
综合以上临床研究及临床观察,阿布昔替尼在AD治疗中对瘙痒的改善、皮损的清除具有起效快、疗效显著的特点,用药过程安全性可控,可减少患者使用时的各种顾虑。作为一种口服小分子靶向药,阿布昔替尼用药便捷,患者对此依从性较高。伍洲炜教授表示,他对阿布昔替尼改善AD患者的临床用药体验及治疗结局非常有信心。
专家简介
伍洲炜 教授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执行主任
日本九州大学及美国MUSC访问学者
上海市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皮肤科分会青年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青年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分会青年委员
上海市皮肤病理质控专家组成员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参编专著6部,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0余篇
希必可说明书,请扫码查看
参考文献:
[1]张建中.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17, 32(10): 14.
[2]Liu P, et al.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2016, 129(7): 757-762.
[3]Guo Y, et al.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19, 33(8): 1569-1576.
[4]Cheng R, et al.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19, doi:10.1111/jdv.15979.
[5]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 特应性皮炎协作研究中心.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0, 053(002): 81-88.
[6]Wollenberg A, et al. European guideline (EuroGuiDerm) on atopic eczema: part I - systemic therapy.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22, 36(9):1409-1431.
[7]Peeva E, et al. Br J Clin Pharmacol. 2018, 84(8): 1776-1788.
[8]Simpson EL, et al. Lancet. 2020, 396: 255–66.
[9]Danese S, et al. Gut. 2019, 68(10):1893-1899.
[10]Jamilloux Y, et al. Autoimmun Rev. 2019, 18(11):102390.
[11]Silverberg JI, et al. JAMA Dermatol. 2020, 156(8):863-873.
[12]Simpson EL, et al. Am J Clin Dermatol. 2021, 22(5):693-707.
病例声明*:
1.文章中涉及的病例分享和讨论仅为教育和交流用途,不涉及会诊和干预诊疗。相关诊疗决定由医生根据患者情况独立作出。
2.声明:本材料由我本人自行准备,仅用于医学界皮肤频道及医生站文章供学术交流和讨论使用。材料中涉及的信息/数据/照片由我在日常诊疗活动/科研活动中自行收集/总结。
我确认
(1)该等信息/数据/图片真实、准确;
(2)对该等信息/数据/图片的援引和使用全面、客观、不误导;
(3)该等信息/数据/图片的使用和披露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我对材料的合法合规性自行承担责任。
3.免责声明:辉瑞公司对资料内容已经进行审查确保符合辉瑞内部相关政策的标准及要求,但并不负责确认参考资料是否正确引用。
PP-CIB-CHN-0309 2024-11-11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