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2日,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龚侃教授开出了全国首张用于治疗vhl病(希佩尔-林道综合征)的贝组替凡处方。这一纸处方不仅让一位饱受多器官肿瘤困扰的患者重燃希望,更标志着我国对vhl病的治疗从“一刀切”的手术时代迈入“系统性靶向治疗”新阶段。这场从“无药可用”到“精准打击”的医学变革,为超万名中国vhl患者打开了生命的新通道。

vhl患者的诊疗之变
从“手术马拉松”到“一药控全局”
对vhl病患者而言,过去的生活犹如一场永无止境的手术马拉松。首张处方的患者6年前体检发现肾、胰腺和脑部多发肿瘤,每年需多次往返北京复查。“最怕听到‘手术’两个字,尤其是脑部肿瘤位置凶险,术后复发更是家常便饭。”他的经历是vhl患者群体的缩影——数据显示,我国vhl患者60岁时外显率高达97%,平均寿命仅62-63岁,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和肾细胞癌是主要死因。
传统治疗依赖手术切除,但vhl病的肿瘤如同“割不完的韭菜”,患者往往经历多次手术,甚至面临器官功能丧失的风险。龚侃教授指出:“当肾脏肿瘤直径超过3厘米时指南建议手术,但我们的研究发现,4-7厘米的肿瘤转移风险显著增加,必须更早干预。”这一困境在贝组替凡问世后迎来转机。作为全球首个口服hif-2α抑制剂,该药通过阻断肿瘤生长的核心驱动因子,首次实现了从分子层面抑制多器官肿瘤的系统性治疗。
解码“不定时炸弹”
vhl病的遗传之谜与治疗困局
vhl病全称希佩尔-林道综合征,因vhl抑癌基因突变引发,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国际发病率约为1/36000至1/91000,我国患者群体预估超万人。基因突变导致vhl蛋白失活,进而引发缺氧诱导因子(hif-α)异常上调,刺激多器官肿瘤生长。患者体内犹如埋藏“不定时炸弹”:脑和脊髓的血管母细胞瘤可能导致瘫痪或猝死,肾细胞癌可能引发肾衰竭,胰腺肿瘤甚至导致糖尿病。
更棘手的是临床认知不足。2020年对全国327家三甲医院泌尿外科医生的调查显示,仅8.7%的医生能准确识别vhl病典型症状,91.3%的医生仅“听说过该病但不了解诊疗要点”。为此,2021年龚侃教授牵头成立中国泌尿系统遗传及罕见病联盟,推动多学科诊疗(mdt)模式普及,并通过ai辅助眼底影像识别等技术提升早期筛查能力。
改写治疗史的“精准抑制剂”
贝组替凡的诞生,源自对肿瘤缺氧微环境中hif-2α蛋白作用的突破性研究。该蛋白作为肿瘤生长的“核心驱动因素”,促进血管生成与细胞增殖。贝组替凡作为新型口服hif-2α抑制剂,可特异性结合并阻断其信号传递,切断肿瘤营养供给。国内临床研究显示,接受治疗的中国vhl患者中,肾细胞癌客观缓解率达83%,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缓解率60%,且药物安全性可控。
这一创新药的意义远超疗效数据本身。过去,视网膜血管母细胞瘤、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等病变无药可治,患者只能依赖高风险手术。如今,贝组替凡为多器官肿瘤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并为“先药物降期再手术”的序贯治疗策略奠定基础。龚侃团队正探索其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联合应用,以应对潜在耐药问题。政策层面的“中国速度”同样关键——贝组替凡从临床试验到上市仅用3年,罕见病目录更新、医保谈判与审批绿色通道,共同加速了创新药普惠进程。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