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没想到!中国用大米成功造出血清,美国血浆产业该说拜拜了?

2025年04月08日23:53:03 健康 1322

在医疗领域,人血白蛋白堪称“黄金救命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战期间诞生以来,它就一直活跃在治疗休克、烧伤、失血等危重症患者的一线,成为了无数重症患者的“生命守护星”。

即便是在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它依然是重症患者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药物,市场对它的需求量一直居高不下。

但遗憾的是,人血白蛋白只能从血液里提取。

因此,为了获得利益,美国不少企业都盯上了血浆产业。

美国没想到!中国用大米成功造出血清,美国血浆产业该说拜拜了? - 天天要闻

美国血浆产业链

美国作为经济大国,血浆产业规模也大得超乎想象。

全球的血浆供应,差不多70%都来自美国,而美国人口还不到世界的5%。

美国没想到!中国用大米成功造出血清,美国血浆产业该说拜拜了? - 天天要闻

在全球有偿血浆市场里,美国更是占据了94%的份额,每年靠出口血浆制品,美国就能赚几百亿美元,比全美农民一年卖大豆挣的钱还多。

就拿2024年来说,美国血液制品和相关抗血清出口额达到546亿美元,在该国总出口规模里排第五位。

美国没想到!中国用大米成功造出血清,美国血浆产业该说拜拜了? - 天天要闻

而美国在采血频率上的规定可谓“激进”。

允许一人每周抽两次血浆,每年最多可达104次,这一频率远超其他国家。

美国没想到!中国用大米成功造出血清,美国血浆产业该说拜拜了? - 天天要闻

在大多数国家,为了保障献血者的身体健康,对采血频率都有着严格的限制,例如,我国规定两次捐献血浆的间隔不得低于14天。

而美国如此高的采血频率,无疑给献血者的身体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美国没想到!中国用大米成功造出血清,美国血浆产业该说拜拜了? - 天天要闻

频繁抽血可能导致贫血、免疫力下降等健康问题,长期来看,甚至会影响献血者的寿命。

而且,为了吸引更多人卖血浆,美国血站可谓手段百出。

美国没想到!中国用大米成功造出血清,美国血浆产业该说拜拜了? - 天天要闻

血站会提供首单奖励,首次卖血浆通常200美元往上,在疫情期间,单次价格一度涨到900美元,这对于急需用钱的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诱惑。

平时每次抽血浆报酬在50-140美元间,还会根据供需情况浮动,短缺时单次可达200美元。

美国没想到!中国用大米成功造出血清,美国血浆产业该说拜拜了? - 天天要闻

除了首单奖励,还有连续打卡奖励,45天内抽8次最高可得1000美元,这种奖励机制就像是互联网平台的“拉新留存”策略,让卖血浆者为了获得更多报酬而频繁前往血站

血站甚至通过“拉人头”提成机制,每成功拉来一个新人,卖血者就能获得一定的提成,这进一步扩大了卖血浆的群体。

然而,采集数量如此庞大,却没有设置有效的监督机制。

美国没想到!中国用大米成功造出血清,美国血浆产业该说拜拜了? - 天天要闻

他们的采血门槛极低,仅要求年龄在18-59岁、体重50千克以上,这样的门槛几乎没有筛选作用,使得大量不符合健康标准的人也能参与卖血浆。

在利益的驱使下,血站在采集时几乎不严格体检把关,艾滋病肝炎等传染病患者的血浆也被收集。

美国没想到!中国用大米成功造出血清,美国血浆产业该说拜拜了? - 天天要闻

这些带有病毒的血浆一旦流入市场,制成血液制品,将会对使用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而美国在面对国际社会的质疑和要求加强监管的呼声时,却以采血公司太多,标准很难统一为由拒绝。

美国没想到!中国用大米成功造出血清,美国血浆产业该说拜拜了? - 天天要闻

大米提取人血清白蛋白

我国每年对人血白蛋白的需求高达420吨,可全国血浆一年的产能也就100吨左右,缺口巨大,只能依靠进口。

为解决这难题,从1981年开始,全球科学家都在想办法用生物技术代替从血浆提取人血白蛋白,可忙活了四十多年,都没成功。

直到留美归来的杨代常,带来了新希望。

美国没想到!中国用大米成功造出血清,美国血浆产业该说拜拜了? - 天天要闻

杨代常团队换了个思路,盯上了水稻种子,想用它来生产人血清白蛋白,他们利用转基因技术,把人血清白蛋白基因植入水稻种子里。

随着水稻茁壮成长,其内部就像开启了一座隐秘的“工厂”,源源不断地合成人血清白蛋白。

美国没想到!中国用大米成功造出血清,美国血浆产业该说拜拜了? - 天天要闻

待水稻成熟收获后,团队采用自主研发的一套复杂且精准的分离工艺,对大米进行深度处理,经过层层工序,成功从普通大米中提取出白蛋白。

经严格检测,最终获取的白蛋白纯度极为可观,突破了99%的大关,平均每千克水稻能够产出2.75克白蛋白。

美国没想到!中国用大米成功造出血清,美国血浆产业该说拜拜了? - 天天要闻

这种源于转基因水稻的白蛋白,其分子结构与人体血液中的白蛋白相似度极高,各项特性均契合医疗领域的严苛标准,完全能够投入实际医疗应用。

美国科学院院报在刊载这项技术成果时,惊叹其宛如一场生物科技的奇迹,好似从平凡的大头菜中成功挤出珍贵血液,将曾经看似遥不可及的幻想变为现实。

美国没想到!中国用大米成功造出血清,美国血浆产业该说拜拜了? - 天天要闻

为了让这项技术获得广泛认可,团队秉持科学严谨的态度,开展了一系列全面且细致的实验。

经过多轮安全性和有效性测试,产品的各项关键指标,如酸碱度、杂质含量、活性成分等,均精准符合《中国药典》2015版所规定的严苛标准,顺利通过国家临床批准。

美国没想到!中国用大米成功造出血清,美国血浆产业该说拜拜了? - 天天要闻

杨代常身先士卒,以自己为首个试验对象,带头申请注射该产品。

目前,依托这项创新技术研制的人血清白蛋白产品,已圆满完成三期临床试验的各项考验。

美国没想到!中国用大米成功造出血清,美国血浆产业该说拜拜了? - 天天要闻

产品质量和疗效得到充分验证,现已正式步入新药审批流程。

与此同时,团队积极投身产业转化,已成功建成一座具备年产100万支注射液能力的智能工厂。

美国没想到!中国用大米成功造出血清,美国血浆产业该说拜拜了? - 天天要闻

同时,更大规模的年产1200万支注射液的规模化生产基地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当中。

若这项技术能够全面普及,无疑将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医疗领域带来一场革命,有望彻底解决中国血清白蛋白供应不足的难题,为无数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美国没想到!中国用大米成功造出血清,美国血浆产业该说拜拜了? - 天天要闻

中美对比

对比美国的血浆产业和中国的大米提取人血清白蛋白技术,二者的差异一目了然。

美国的血浆产业虽然规模庞大,但背后却是资本的逐利和对底层民众的剥削,监管的缺失更是让这一产业充满了风险和隐患。

美国没想到!中国用大米成功造出血清,美国血浆产业该说拜拜了? - 天天要闻

而中国的大米提取人血清白蛋白技术,则是科技创新的成果,它不仅安全环保,而且具有可持续性,从根源上杜绝了血液传播疾病的风险。

中国的这项技术,为全球医疗领域带来了新的希望。

美国没想到!中国用大米成功造出血清,美国血浆产业该说拜拜了? - 天天要闻

它有望打破血清稀缺40年的空白期,解决世界血液制品稀缺的难题。

一旦这项技术全面普及,全球的血清白蛋白供应将得到极大的缓解,更多的患者将能够及时获得救命的药物。

美国没想到!中国用大米成功造出血清,美国血浆产业该说拜拜了? - 天天要闻

在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科技创新将在医疗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而美国,或许也应该从中国的技术突破中汲取经验,反思自身血浆产业的问题,加强监管,保障献血者的权益和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美国没想到!中国用大米成功造出血清,美国血浆产业该说拜拜了? - 天天要闻

健康分类资讯推荐

男子身上发痒竟是肝癌?专家:这些体征更需警惕 - 天天要闻

男子身上发痒竟是肝癌?专家:这些体征更需警惕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张瀚允 曹宇悦)近日,“男子身上发痒检查后确诊肝癌”的话题登上社交平台热搜,引发广泛关注。许多网友分享类似经历,称肝癌可能伴随皮肤或眼睛发痒。“肝癌患者出现皮肤瘙痒的情况较为少见,通常与肿瘤压迫胆管系统有关。”5月8日,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肝病科主任郭朋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白内障为何找上年轻人?专家:警惕糖尿病性白内障 - 天天要闻

白内障为何找上年轻人?专家:警惕糖尿病性白内障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曹宇悦 张瀚允)近日,“25岁小伙双眼瞳孔一夜之间全白,被确诊为代谢性白内障”的话题引发关注。据了解,该患者双眼未遭遇外伤,患上白内障和平时喜爱高糖、高油、高热量饮食密切相关。在大众的普遍认知里,白内障往往是50岁以上人群的“专利”,白内障为何找上年轻人?5月8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
比砒霜还毒!3岁女童大把脱发、走路如踩棉花,查出急性铊中毒 - 天天要闻

比砒霜还毒!3岁女童大把脱发、走路如踩棉花,查出急性铊中毒

近日,刘女士3岁的女儿因不明原因眼神呆滞,无法正常行走。“孩子这一个月突然跳不起来,走路像踩棉花,头发大把大把掉……”刘女士描述。△女孩大把脱发当地医院怀疑孩子中毒,于是转诊至湖南省职业病防治院(南华大学附属职业病防治院)。经检测,血铊、尿铊值均远超标,确诊为急性铊中毒。湖南省职业病防治院中毒医学科...
《元宇宙医学》创刊周年大会召开,中山医院发布六大医疗Agent“黑科技” - 天天要闻

《元宇宙医学》创刊周年大会召开,中山医院发布六大医疗Agent“黑科技”

当医学前沿与人工智能在元宇宙赛道相遇,会迸发出怎样的变革火花?5月8日,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举办的《元宇宙医学》创刊一周年暨医学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研讨会上,中山医院六大医疗智能体的发布,为医疗行业描绘出一幅“全场景智能化”的未来图景。本次大会由上海市医院协会、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联合主办,上海市医院协...
甘肃省健康气象风险提示 - 天天要闻

甘肃省健康气象风险提示

点击上方蓝字“陇原健康”关注我们 风险提示甘肃省气象服务中心、甘肃省疾控中心于2025年05月08日11时发布甘肃省健康气象风险提示:预计5月8日白天至9日白天,受大风沙尘天气影响,武威、兰州、白银、定西、天水、平凉、庆阳、甘南、临夏等州市空气中颗粒物浓度明显增多,其中武威北部、白银、平凉北部、庆阳北部对人体健康...
白衣执甲践初心 仁心创新铸芳华——记甘肃省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长王刚琴 - 天天要闻

白衣执甲践初心 仁心创新铸芳华——记甘肃省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长王刚琴

点击上方蓝字“陇原健康”关注我们 编者按:星火成炬,照亮健康之路;微光成河,奔涌大爱陇原。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我省医务工作者以生命为尺、以使命为舵,在黄土高原上书写着新时代的“医者答卷”。他们用听诊器丈量民情,用手术刀镌刻初心——田间炕头的躬身问诊,是“人民至上”的生动注脚;无影灯下的彻夜奋战,...
太离谱!妇科男患者、前列腺女患者为何屡见不鲜? - 天天要闻

太离谱!妇科男患者、前列腺女患者为何屡见不鲜?

水论文,真敢写,也真敢发!最近,一大波学术论文因为性别常识错误上了热搜。什么“妇科男患者”“前列腺女患者”……一次比一次离谱,网友们调侃“医学奇迹”,但我看到的却是整个学术链条的失守和学术尊严的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