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是一个谈之色变的话题,当到了晚期的时候,医生说的最多的就是,还有三个月或者半年的生存期。
这就让我们所有人的观念中都认为,癌症就是不治之症,但今天的主人公,却是一个成功打败晚期癌症的勇士。
他是用什么方法战胜癌症的?让我们来看看他的整个抗癌过程。
他叫凌志军,是新华社的著名记者和编辑。
他的童年经历过动荡时期,15岁就辍学,来到工厂当了一名电工。
但他没有向命运低头,每天都会用闲暇时间看书,给自己充电。
后来,凌志军如愿参了军,由于他平时喜欢写文章,文笔非常好,部队就让他负责文职工作,撰写日常稿件。
部队转业回来,有着丰富写作经验的凌志军,成为了新华社的记者,再次回到父母的身边。
然而一个噩耗打破了生活的平静。他的父亲被确诊为肺癌晚期。
作为儿子,他用尽一切办法去救治父亲,放疗化疗一个都不少,但是仍然无济于事,在1985年,父亲还是撒手人寰 。
当凌志军在整理父亲遗物的时候,发现了一句话,他告诉儿子:要活出自己的精彩,不要像自己一样压抑自己!
也许就是这句话,改变了凌志军的思想,也改变了他对癌症和灾难的态度。
凌志军继续自己的求学之路,他在1993年考上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生,他的写作事业也一直没有停滞。
在1998年,和同事共同编写的“交锋”一书,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成为当年最畅销的书籍。
他的工作也更上一层楼,成为了人民日报社的高级编辑 。
正当他事业有成之际,却遭遇了和父亲一样的灾难。
2007年的一天夜晚,正在写作的他,突然感到头疼欲裂,家人赶忙带着他去了医院 。
医生看着凌志军的检查报告,不停的摇头,对凌志军说道,你看,肺部,脑部,腿部这些阴影,都是肿瘤。你这是肺癌晚期扩散。
这个检查报告好像是晴天霹雳,凌志军和爱人不敢相信,他们又辗转了很多医院,无一例外,检查报告完全一致。
但是脑部的其它肿瘤和肺部的肿瘤是不是存在联系,很多医院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一向较真的他,又挂了一个非常有名的专家号。可他的这次就医,却让他感到非常失望。
这位教授看了看凌志军的报告,说了句扩散的很厉害,然后转过头和旁边的年轻医生,分析着凌志军的病情。
凌志军故意提高声音,描述自己的症状和整个发病过程,老教授的话被打断,他非常的不耐烦,眼神里也都是不满。
这个时候,妻子忙着问道,教授,脑子里的肿瘤和肺部的肿瘤有关系吗?
这个教授非但没有回答,反而反问起她,你是想让他们有联系吗?
花了几百块钱的专家号,仅仅看了三分钟,还没有给出明确的诊断和治疗意见。全程只顾着给年轻医生讲解。
这次失败的就医过程,让凌志军有些心灰意冷。
这个时候,远在国外的妹妹,给他找到了国外的一些顶尖专家。
他们终于给了明确的答复,脑部的肿瘤和肺部的肿瘤极大可能是没有关系的。这让凌志军稍微缓了一口气。
但紧接着,所有专家都异口同声,那就是必须做开颅手术,否则只有回家等死。
但凌志军曾经亲眼看到父亲是怎么样被手术化疗摧残的没有人形。
他的一个病友,在一个月里吃了好几种药,也进行了多次的放化疗,结果整个人枯瘦如柴,没有一点生机。
他明白,化疗和特效药,虽然有一些作用能够抑制癌细胞,但是对自身的免疫力也是极大的摧残。
他考虑再三,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
他决定只对肺部的肿瘤做手术切除,做完手术也不化疗,脑部和身体其它部位的癌细胞不去干预他,用自己的免疫力去对抗它。
没想到,这一次来了个惊天大逆转。原本被告知只有三个月生存期的凌志军,不仅活到了第五年,而且他脑部的肿瘤几乎消失不见。
他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我们可以从他后面写的书中找到答案 。
1.做了手术,他没有吃抗癌药,也没有化疗,他觉得这些药没有多大作用,只会破坏自己的免疫系统。
2.他努力的忘掉自己是一个病人,忘掉癌症。
3.他向单位请了长假,他希望自己的每一天都能够充实快乐的生活。
他还在深圳的郊区租了一个农家小院,和家人在这里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
3.他还在社交网络上,不断的和网友分享自己的生活,分享自己的抗癌过程。
4.过去的他,每天忙着写稿忙着工作,经常加班加点,作息也不规律。
如今,他每天早睡早起,从不熬夜,一日三餐都是健康的水果蔬菜,也不再去吃不健康的食物。
5.他每天都喝足够多的水,经常的晒太阳,每天走个五公里的路,看看路边的风景。
6.他还带着家人和孩子,经常去世界各地旅游,还喜欢上了郭德纲的相声,经常和儿子在电视机前看着相声哈哈大笑。
快快乐乐的度过了五年的时光,凌志军已经彻底忘记自己是一个癌症病人。而他的检查报告,也和他想的一样,脑部的癌细胞完全消失了。
他的事迹,被网友们称赞为抗癌成功第一人,他还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叫做重生手记。
不过他也表示,每个人的体质都不一样,不要盲目的效仿他。
他也表示,和生理上的病痛相比较,更应该注重心理上的健康。就像有句话说的一样:很多癌症不是因为癌症本身死的,而是被自己吓死的。如果从心理上你都对癌症缴械投降了,那可能再多的治疗起的作用都不大。
其实现在在医学上,已经将癌症列为了慢性疾病,说白了癌症这个词也是人类自己发明的,很大一部分人都是因为看到了这两个字,就将自己和死亡画上了等号 。
而凌志军作为一个晚期的癌症患者,他能抗癌成功,我觉得他并不是把治愈的希望都交给医生 ,很大一部分都靠自己,他是希望能和癌症和平相处,达到一个稳定的局面。
我们的观念也许可以改一改,有时候癌症真的需要过度的治疗吗?在治疗的同时,患者本身的心态是不是应该更加的关注和重视。
现在的医学突飞猛进的发展,很多更前沿的,副作用更小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出现,我相信人类会有那么一天消灭癌症,哪怕不消灭,也能做到和平共处 。
从凌志军的抗癌经历中,你有什么样的启发呢?欢迎留言,我们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