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浙江到阿克苏,操刀千万里之外,“5G机器人”让这一切成为可能

2023年11月08日07:11:06 健康 1459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徐婷 通讯员 童言

这两天,浙江省人民医院副院长、泌尿外科学科带头人张大宏一边穿梭在各个手术室,一边心系4000多公里外的“战友”们——

他的团队里有2名医生2名护士,已经抵达新疆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当地医护人员和一台5G超远程国产机器人已恭候多时。本月底,张大宏将在杭州的浙江省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浙人医”),为阿克苏病人进行超远程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

从浙江到阿克苏,操刀千万里之外,“5G机器人”让这一切成为可能 - 天天要闻

张大宏在手术室内。本文均由浙江省人民医院供图

也在这几天,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迎来举办的第十年。这是峰会日新月异的10年,也是互联网逐渐渗透医疗领域的10年。

大约9年前,张大宏团队就已接触智能化机器人辅助手术,那时还只能靠一根短短的有线,进行近台手术。如今,依托5G迅速发展,为山区、海岛的患者进行超远程手术,已经越来越日常。

从精准外科时代,到未来外科时代,一眨眼,沧海桑田。而互联网与医疗领域的更多结合,你我也早习以为常。

从浙江到阿克苏,操刀千万里之外,“5G机器人”让这一切成为可能 - 天天要闻

张大宏(左二)在调整手术机器人。

3个月前超远程手术的病人

恢复得非常好

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里,张大宏团队4名人员正与当地医护、通讯部门一块儿忙碌着,病人术前监测、手术机器人调试、传输信号测验等,都是要提前沟通的事儿。张大宏则在杭州,随时关注进展。

这是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首次尝试5G超远程国产机器人辅助手术。接下来,他们有一场“硬仗”要打。

“第一次尝试,我们会派医护团队过去,按照在杭州做手术的标准,帮他们做好一切准备工作。以后他们熟练了,就能自己来了。”张大宏心里有本规划书,“还是得‘造血式’帮扶。”

即将接受手术的这名阿克苏病人处于中早期,手术并不复杂——还在试用普及阶段,团队选择病患案例也很谨慎。

听说有医术精湛的医生愿意为他开刀,即使是自己没接触过的远程机器人手术,患者也是立马点头,并积极配合,这让医护团队的准备工作进行得更为顺利。

从浙江到阿克苏,操刀千万里之外,“5G机器人”让这一切成为可能 - 天天要闻

今年8月,张大宏医生在杭州为毕节病人做手术。

这不是张大宏第一次操刀5G超远程国产机器人辅助手术。

今年8月,他就在杭州的手术室里,为1800公里外的贵州毕节患者完成了浙人医首例5G超远程国产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左肾肿瘤根治术。

那是他首次隔这么远做手术,所用的时间比平时同类型手术略久一些。

“时间长一点,也是为了安全。我慢慢做,稳稳做,就能够非常流畅地完成这台手术。”

那台手术中,为了确保安全、万无一失,团队还准备了Plan B(第二计划):医护一直在患者身边,盯着机器人的情况,随时准备将远程手术改成近台手术。

不过,这个Plan B没有派上用场,手术顺利完成,大家都松了口气。“那个病人现在恢复得非常好,和常规做手术一样的。”

9年与“最佳搭档”临床锤炼

迎来很“平常”的一天

3个月前就已经成功试水,即将隔着4000多公里做手术的张大宏一点都不见紧张。

届时,远在阿克苏的医护们会提前将机器调试到位,为病人做好术前准备。张大宏只要进入杭州的手术操作室,就可以开始手术了,“跟平常一样的。”

平常,是他对这类超远程手术的评价高频词。说起8月那回的首次尝试,他更是觉得,“没什么担忧,我觉得是很平常的一天。”

这份“平常”可来之不易。

从浙江到阿克苏,操刀千万里之外,“5G机器人”让这一切成为可能 - 天天要闻

手术室里借助机器人进行近台手术。

在浙人医手术室内,病人躺在手术台上,地上拉着长线;大约2米远的距离,有一名医生操控着小型机械臂上手术钳、手术刀等设备,为患者做手术;两名医护在手术台旁,辅助机械臂操作,旁边还有几名医护正忙碌。

这是浙人医常见的机器人近台手术场景。对于“高大上”的机器人辅助手术,他们并不陌生。

腹腔镜微创手术是浙人医的优势之一。早在9年前,这里就已尝试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近台手术,由此拉开了该医院精准外科时代的序幕。

最初,只是通过短短的一根有线,操控一旁的初代机器人。随着机器人不断迭代更新,显示屏里视野放大更便捷、实时画质更清晰、操作方式更精细,机器人也成了他们的“最佳搭档”。

这才有了张大宏的那句:“和我平时在手术室里做手术是一样的。”

从浙江到阿克苏,操刀千万里之外,“5G机器人”让这一切成为可能 - 天天要闻

张大宏(左一)正在给患者诊断。

精准外科技术高超,患者也纷至沓来。然而,当时如果想请浙人医的医生做手术,患者得拖着病体,长途跋涉而来。

“当时没办法去异地做手术,人倒是可以去,设备带不过去。”10年前,张大宏没有预想到,如今无线技术能稳定传输超远程的手术画面,5G的广泛应用更是让天涯变咫尺。

会断电断网吗?

各方团队也做了万全的准备。

每次超远程手术时,通讯部门都会前来支援,局部增加信号。即使在山区、海岛,远程开展手术也能信号满格。

张大宏的“平常心”更稳了:“再过段时间普及开来,这类手术都不稀奇了。”

一键呼叫、AI识片……

医疗领域未来已来

现在借助机器人可以超远程手术,如果再用一个词来定义当下,可以怎么说?

张大宏选择了“未来外科时代”——未来的发展,一定得靠高科技的手段来维护。如今,机器人辅助手术已可运用在泌尿外科、胃肠胰外科、肝胆胰外科、肛肠外科、妇科等多项学科。

这还不够。近些年,医院出现多院区发展态势,仅一个城市就可能有两三个院区,对口帮扶地区还有异地院区,远程手术是必须投入的重点工作。

得益于仪器先进、成本较低的国产机器人落地和成熟,偏远地区也能建设符合标准的超远程机器人手术室,让医者的医术走得更远。

除了浙人医,浙江多家医院也有超远程手术的成功尝试。张大宏说,这既是浙江医疗水平卓越的体现,也与浙江数字化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有关。

从浙江到阿克苏,操刀千万里之外,“5G机器人”让这一切成为可能 - 天天要闻

浙江省急救指挥中心。

从互联网飞速发展衍生而来的“未来感”,不止在外科,更应用在广泛的医疗领域。

以前病人要抢救,张大宏一个一个打电话,喊麻醉科、心内科等,“至少要给5个人打电话。”如今,借助互联网急救系统,他可以一键呼叫,对应科室同时接到通知,就能快速赶到急救点。

人工智能电脑深度学习后,扫描医学切片,能快速识别病理,协助医生给出诊断,“有时候你还没到家,网上就能看到诊断信息了。”

从浙江到阿克苏,操刀千万里之外,“5G机器人”让这一切成为可能 - 天天要闻

超声医学科团队正进行5G远程超声检查。

此外,网上预约挂号、住院一窗通办、体检智能引导、救护车就近派遣、检验检查互联互认、互联网医院就诊……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医疗功能背后,都离不开互联网的应用。

目前,浙人医正在进行危重症筛查等相关的、约20个人工智能领域科研项目

而张大宏觉得,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医生们能做的,就是“把医院的事情做好,让更前沿的技术落地”。

“转载请注明出处”

健康分类资讯推荐

国家卫健委叫停“阿尔茨海默病手术” - 天天要闻

国家卫健委叫停“阿尔茨海默病手术”

据南方日报报道,7月8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禁止将“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通知》。根据这份通知,国家卫健委组织专家对该技术进行评估,评估认为该技术处于临床研究早期探索阶段,适应证及禁忌证尚不明确,安全性、有效性缺乏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支撑。根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心脏代谢性疾病、骨质疏松、焦虑抑郁、孕产期、围绝经期人群如何运动有指引!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等发布运动处方共识 - 天天要闻

心脏代谢性疾病、骨质疏松、焦虑抑郁、孕产期、围绝经期人群如何运动有指引!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等发布运动处方共识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健康促进和慢病预防的主要生活方式干预手段。对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症、肾脏病、原发性骨质疏松、乳腺恶性肿瘤、焦虑抑郁症等患者,以及处于孕产期、围绝经期及绝经期等特殊阶段的女性应该如何科学运动?
国产DragonFly显身手!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再度完成高危复杂二尖瓣极重度反流TEER手术 - 天天要闻

国产DragonFly显身手!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再度完成高危复杂二尖瓣极重度反流TEER手术

【来源:大众报业·半岛网】 半岛网7月8日讯(记者 张家瑞)近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结构性心脏病团队在心内科学科带头人钟敬泉教授、科室主任姚桂华教授、副主任由倍安教授的指导下,在麻醉科副主任郑强、心外科副主任霍玉峰、超声心动图室许红晓副主任医师等支持下,心内科冠心病与结构性心脏病病区副主任、结构性...
糖友的安心食光,七天三餐食谱,营养又贴心 - 天天要闻

糖友的安心食光,七天三餐食谱,营养又贴心

“控糖不是牺牲生活,而是重建它的艺术。”【第一关】不控糖,生活随时“断电”!你有没有试过:饭后血糖飙升,整个人昏昏欲睡?或者一天忙碌下来,才发现手脚发麻、眼花头晕?这不是小问题。糖尿病不是简单“少吃甜”就够了,它像隐形炸弹,藏在每一口饭、每
最帅“公主抱”!医院保安抱起患者冲刺三百米救人 - 天天要闻

最帅“公主抱”!医院保安抱起患者冲刺三百米救人

刚上岗三天,正在佛山市中医院三水医院做实习保安的大二学生邝艺年就做了一件很“帅”的事:7月5日上午,一患者突然晕倒在医院门诊大厅外。邝艺年见状,冲上前去将其“公主抱”,狂奔三百米冲向急诊室。从发现到交接给医生,只用了两分钟。据现场目击者描述,事发5日上午十一时许,当时该患者正在门诊大厅外,突然无法站立...
30天,近10年最短!7月20日入伏 - 天天要闻

30天,近10年最短!7月20日入伏

随着暑气渐长三伏天即将到来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旺、湿气最重的时节也是调理体质的黄金窗口今年三伏天7月20日入伏8月18日出伏,共计30天将打破近十年“40天长三伏”的惯例成为近年来“最短”的三伏天今年三伏为何是30天?
马上“入伏”,心脏不好的老年人注意:天气炎热3件事最好少做 - 天天要闻

马上“入伏”,心脏不好的老年人注意:天气炎热3件事最好少做

提到三伏天,我们第一想到的就是热。在如今马上入伏的情况下,想要拥有更加健康的身体,我们也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相关数据调查可知,直至六月,我国西北地区东部、黄淮到江南等地带,最高气温已经达到了30°C 。对于老年人来说,在这种天气情况下很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