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就现在看来,我们都处于不同的心理年龄阶段,但回过头来看,其实我们的起点是一样的,都是从“胎儿期”开始,一样有经过天真活泼的阶段。区别就在于每个人待在某个阶段的时间长短不一而导致了现在的“心理年龄”段不同。
对于那些自小就没父母抚养的孩子,一般来说,心理年龄都是比较大的。因为他们事事都需要亲力亲为,人前忙人后更忙。也正因为这样养成了他们独立自主的性格以及处事方式。也正因为养成了这样的处事方式,在事业成功率上面,这样的人占有很大的优势。一般能干事的人更容易成功。
当然我这里指的处事独立,并不是仅仅指在生活习俗方面,而是能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就这一点来说,遇事就开启独立思考系统的人,都会给人一种思想沉稳,顾全大局的感受。
这样思考系统的人当然不是指单向思考,而是把影响成事的多个必要因素都找够之后,在慢慢地一步步把这些因素在生活中做齐。等到这些条件在现实中都满足之后,那么成事也是水到渠成的自然发展而已。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只看到心理年龄大的人好的那一面,常常会忽略那些处在事情卡点上挣扎的那一面。但一般来说,那些心理年龄大的人在跟人谈话调侃时,都不是直接说在遇事时有多烦恼,多难熬,而是他们在卡点上究竟是如何看待和处理事情的。这也是他们在处事方面体现出成熟一面的其中一种做法。
正如上面所说的,心理成熟人遇事都会想深一层,把事情发展的前前后后,前因后果都仔仔细细过了一遍之后,再做之后的选择是什么。可能在生活中,他们脱口而出的那些话,都是富含多重思考的话语了。你所遇到的问题或者卡点,他都顾及得当之后,做的一种在外人看来很感性的决定,其实,自己最清楚是当前所能做的最合理的决定。
就比如,一般人遇到问题,常规的反应是“我该怎么办”,而心智成熟人却会过滤至少三个或者以上的问题,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导致出现这种情况的因素有哪些,才会促使事情的发生”,“我怎么样才能在我所控制的范围内做出最恰当的选择”。
你看,普通人和心智成熟的人区别就在这里。对于遇到的同一个问题,思考的角度和选择都截然不同。这里面也涉及到了在之前写的文章(如果没搞懂这些问题,想做到持续早起和持续读书,比登天还难!)里面的一个知识点:定义问题。
这也是心智成熟人常见的一个思考点。遇事之后,选择如何定义问题,就会决定你在事情发展的结果方向上有哪些不同。
就比如之前大家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看到别人每天都5点起床学习跑步,很自律。你也想这么自律,于是你脑子里面蹦出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我要怎么样才能做到早起呢?但很多人都不会多想一层:我到底是为了什么而选择早起呢?就我目前的情况来看,我真的适合或者真的需要早起吗?我能不能用其他时间来替代早起的时间学习跑步呢?我学习跑步的原动力到底是什么?……
前者看似在解决问题,其实他只是在解决表面上的问题,没有解决内部里面的机制问题。用平时大家的话来说,就是“遇事时,向外求,怎么走都是弯路;遇事时,向内求,怎么走都是解脱!”
总结下来,心理年龄大的人更倾向于解决自己的内在问题,几乎没有停留过在问题表面皮层上。这也促使他们遇到的问题,在外人看来总是那么得顺其自然地就解开了。
如果你真的能做到了桥水基金里,瑞·达利欧所写的《原则》一书,以及著名心理咨询师斯科特·派克所写的《少有人走的路》共4部书的话,那你的心理年龄肯定是100岁以上。
以上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