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是以“爆发智慧”为探讨对象的系列文章的首篇。“爆发智慧”不是孤立的,其承接“以事为主”、“抓住主旨”两大内容。最终目的通过理解并实践“以事为主——抓住主旨——爆发智慧——多重获利”来帮助我们实现持续的自我提升和快乐生活。
引:
欢迎大家与逍遥一起来到“爆发智慧”的世界。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分享,大家对爆发智慧是多了份期待还是增添了一些沉稳?
经历这么长时间的分享,大家是否爆发过智慧呢?是经常爆发,还是偶尔出现,抑或尚未谋面呢?是爆发而不自知,还是逐渐有了在主观意识层面上的理解呢?
经历了“改变”(阶段),进入了“融合”(阶段),当逐渐理解了“以事为主”和“抓住主旨”后,“爆发智慧”还是那么神秘吗?还是那么令人期待和向往吗?
逍遥相信,对于许多已经迈入“精英之自我修炼——持续提升、快乐生活”大门的朋友而言,已经在“以事为主”的过程中,多次爆发了智慧,并对“爆发智慧”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已在“爆发智慧”的海洋中航行已久。
当然,由于受“逐利的天性”影响,陷入“以我为主”的“趋利避害”、“重法智、轻心智”、“秒决策”的隐性围墙往往是难以避免的。即使是逍遥自己也经常一时间陷入“以我为主”之中,只是自知得更快一些罢了。所以,逍遥也相信还是会有很多朋友对“爆发智慧”是疑惑并期待的。希望这些朋友能在“爆发智慧”阶段的分享中杨帆启航,爆发出属于自己的智慧,真正进入“持续提升、快乐生活”的精英之自我修炼之中。
无论大家目前处于“精英之自我修炼”的哪个层级,在分享“爆发智慧”这一阶段的具体内容前,逍遥都觉得大家有必要思考两个问题。
一、“精英”与爆发智慧的关系
1、为什么用“精英”一词?
说实话,除了为了区分与其对应的“大众普及教育”以外,必须承认:精英这一名词的选用还有吸人眼球的目的。
依据逐利的天性,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而精英作为少而优,优中之优的代名词,自然会被大多数人划归为喜好的范畴,自然也就很容易被确定为“利”的表现(无论被意识还是被潜意识来确定)。即便没有迫切地成为精英的意愿,至少看一看还是无妨的。
另外,毕竟,利有公、私之分。无论逍遥主观上多么希望分享的内容能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有助于大家(公利),逍遥同样也希望分享的内容能被更多的人所知晓和理解(公利、私利),而分享的持续性还会促进逍遥自身的修炼(私利)。
所以,精英这个词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逍遥的分享中。
2、回归正轨
但是,逍遥也清晰地知道:对于深陷三重围墙的人而言,依“利弊”而“秒决策”所带来的兴趣对于真正提升智慧而言,意义并不大,而对于提高人格素质(应对由环境变化所导致的心理及相应情绪波动的能力)而言,意义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的。
举个例子。
为了尽可能地削弱大家对于精英二字的“基于利弊分析的既有理解”,逍遥分享的开篇就探讨了“精英”的内涵——能够正视自己,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发挥优势,改正不足,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我的人,方为精英,皆为精英。
试问:有多少朋友还记得这个内涵,有多少朋友还在意这个内涵?而如果依据刚刚分享的“抓住主旨”的相关内容,理解并实践这个内涵绝对应该属于高层级的“自身主旨”,将其作为分享中的最高层级的“自身主旨”亦不过分。
不过,逍遥也理解,对于没经过(或刚刚开始)自我修炼,尚深陷三重隐性围墙的朋友而言,看到了“利”,却不去专注于如何获利(如何成为精英)是不现实的。既然专注于如何获利(重法智),即使对那些少数的,认认真真地听过、看过逍遥分享的朋友而言,这个最核心的“精英”内涵往往也会由于不能直接回答如何成为精英而经常被忽略。至于把这个内涵作为“自我修炼”的评判标准、常常思考就更难了。
可是,现实中,如果我们愿意依据这个内涵,结合具体的事,运用心智进行系统思考,往往就能帮助我们来合理地分析和解决各类的难以抉择和实现的问题。
例如,年轻人往往会面对“是应该就业还是考研深造”的问题、“是跳槽还是继续留在原单位工作”的问题。这类问题岂是用“利弊”分析就可以轻易决策的?而当我们用“精英”的内涵来思考时,绝对可以为我们指明分析和评判的方向及依据了。换个角度来思考,上述问题的答案绝不是简单的是与否,而是在结合“我”与“非我”(拟考研院校、具体工作单位)实际情况下,爆发智慧自己来分析和决策的结果。
总之,逍遥分享的目的绝不是帮助大家成为那个名义上的优中之优。实现持续的自我提升才是真正的主旨。而这个主旨的实现必须同“以我为主”进行长期的斗争,力求走出三重隐性围墙,实现智慧和人格素质的融合和提升。而当我们通过持续的修炼,将更多的“非我”融入到“我”的范围之中,在“以事为主”的过程中,抓住主旨、爆发智慧、积极地实现多重获利时,我们的生活也必将变得越来越美好,越来越快乐。
所以,“爆发智慧”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以理解并实践“精英”内涵为前提的。它是帮助我们走出隐性围墙的“十六字方针”一部分,“以事为主——抓住主旨——爆发智慧——多重获利”必须融合在一起,我们才能在爆发智慧,成功逐利的过程中,真正实现“持续的自我提升”和“快乐生活”。这才是真正的精英之自我修炼——持续提升、快乐生活!
二、“爆发智慧”是难是易?
如果让逍遥来回答这个问题的话,我的答案是:爆发智慧并不困难,时常发生。但是,对于仍然深陷“三重隐性围墙”的朋友而言,“爆发智慧”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不过具体而言,不容易往往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在自我的圈圈中游弋之时,难以发现环境的变化。
逍遥经常建议听我课的学生写反馈,多数的学生觉得没什么可写的。而在那些最终能够提交反馈学生们的身上,逍遥发现了一个共同点。那些学生都有过一类同样的感受:老师,我一直以为每天没什么不同,现在我才知道,周围的事物都在发生着变化。可以写反馈的内容并不少,只是我原来没有发现罢了。
只要能发现就好。发现了变化,大脑的思维才能动起来,思维动起来了,爆发智慧的机会自然就多了。
大家可能还记得,在改变阶段分享的后期,逍遥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抑制了我们的自我提升呢?逍遥的结论是“三重隐性围墙”。说得具体一些:在逐利天性的影响下,我们更倾向于重法智,进而逐渐地养成了依“经验、好恶和聪明劲”而“秒决策”的习惯。而这种习惯会由于“年龄的增长”、“经验的丰富”和“近乎不变的基于结果的评判机制”而越来越被强化。随之而来的就是忽略变化,弱化心智的作用,甚至于完全忽略心智的作用。再也看不到,发现不了“新内容”,自我提升也就停止了!
其实,如果一个人发现不了变化和不同,认为生活单调、枯燥、无趣、乏味往往就是深陷围墙,在既有的圈圈中游弋而不知,而“秒决策”的表现。自然难以实现智慧的爆发了。
第二,在逍遥眼中明明已经爆发了智慧,却被我们忽略了。
逍遥相信,所有朋友都爆发过智慧。只不过很多时候,被“以我为主”的“秒决策”忽略了。
很多朋友都把爆发智慧看作一件“高大上”的事情。认为难度大,而一旦爆发了智慧就应该能解决很多大问题。这其实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误解。而这种误解往往会反过来抑制我们大脑的思维活动的活性和范围,进而抑制智慧的爆发。
请问:面对一个未知的问题,突然灵光一现找到了解决方法,不属于爆发智慧吗?
请问:你难道没有过“原本不会做一道题,突然就做出了答案”、“上课时,原本没听懂,课后询问他人后,突然就听懂了”的经历吗?
只要我们愿意思考,先不说“灵光一现”的结果是否合理,至少我们往往会发现变化,爆发出智慧。而如果我们愿意在“以事为主”的基础上思考“事”和“环境”的变化,爆发智慧往往就在身边。
一个例子。
记得有一次,一个学生没有按时提交反馈。她的解释是记笔记的那张纸找不到了,所以没法完成反馈。逍遥询问道:你是一个人在上课吗?如果“以事为主”的话,没有笔记该如何呢?学生稍有停顿,微笑地说道:“老师,我应该参考一下其他同学的笔记。”
从没有完成要求,“以我为主”地解释原因,到“以事为主”地分析,提出解决方案,这期间是否爆发过智慧呢?
逍遥的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还不止一次。且听逍遥做以简单分析吧。
1、与“心智”有关的智慧爆发
不难理解,逍遥所希望的反馈是离不开心智的作用的,而且往往需要智慧的爆发。换句话说,不思考则很难;没有改变(无论是思维上的还是具体行动上的)也很难。而面对困难时,在逐利天性的影响下,除非已经产生明显的弊,多数人都会选择忽略困难。因此,学生以丢失笔记为由来解释没写反馈,在逍遥看来,不过是面对困难时的一种“秒决策”罢了。决策的实质,或者说是学生对这件事所确定的主旨基本上就是“能不写就不写吧”。
但是,经过交流后学生的主旨发生了改变。由“能不写就不写吧”调整为“应该写”。所以才会有“我应该参考一下其他同学笔记”的新决策。
抓住主旨往往都是爆发智慧的结果,往往属于“心智”爆发的产物。
2、与“法智”有关的智慧爆发
相信很多朋友是能发现这类智慧爆发的。毕竟,学生的回答体现的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选择不写反馈,而是参考其他同学的笔记来写反馈。
但是这类智慧爆发是否为也蕴含着心智的爆发呢?如果按逍遥提出的十六字方针来分析一下的话,当其爆发了心智,调整了主旨,认为应该写的时候,“我”的边界也随之扩大了,一起听课的同学才被纳入到“我”(听课系统)的边界之中,成为同类要素,系统分析的层次得以提升。所以,参考其他同学的笔记的新决策似乎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所以,即使是这样的小事件往往也隐藏着“心智与法智”相互作用下的,智慧的多种爆发。
掉到水里不一定会被淹死,不游才会被淹死。当你认识到走了弯路的时候,你就已经走在正路上了。
那些难以发现“智慧爆发”的朋友,不要再对小的,容易的,能够使我们简单快乐的“智慧爆发”,嗤之以鼻,视而不见了!离开了“以事为主”,仅仅在“利弊”的影响下,痴心期盼所谓的“大的,复杂的,难以理解而有意义非凡”的“智慧爆发”,最终往往不过是望洋兴叹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