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宣传口号是“让心理健康成为全球的头等大事”我们身处在这个信息发展蓬勃的大时代,疫情、房贷、车贷、舆论...压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随之而来的负面情绪影响心理健康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我们常说的健康其实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它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1964年第三节国际心理卫生大会给心理健康下的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简单来说心理健康就是一种积极向上、高效且满意的持续心境。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大量的医学实践证明:越来越多的疾病并不是由纯粹的生理因素造成的,而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
国家卫健委针对社会对心理健康的主要关切编制了《心理健康素养10条》,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一、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心健康密切关联、相互影响
一个健康的人,不仅在身体方面是健康的,在心理方面也是健康的。心理健康事关个体的幸福,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一方面,心理健康会影响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心理健康也受到身体健康的影响。
二、适量运动有益于情绪健康,可预防、缓解焦虑抑郁
运动是健康生活方式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心理健康也有帮助和益处。运动还可以提升自信、促进社会交往。坚持适量运动,每周三到五天,每天锻炼30分钟以上,对于预防和缓解焦虑抑郁更为有效。
三、出现心理问题积极求助,是负责任、有智慧的表现
积极求助本身就是一种能力,也是负责任、关爱自己、有智慧的表现。出现心理问题可求助于医院的相关科室、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和社工机构等。
四、睡不好,别忽视,可能是身心健康问题
睡眠质量是身心健康的综合表现。常见的睡眠问题包括入睡困难、早醒、夜间醒后难以入睡、经常噩梦等。睡眠不良提示着存在心理问题或生理问题,是身心健康不可忽视的警示信号。
五、抑郁焦虑可有效防治,需及早评估,积极治疗
抑郁症和焦虑症都是常见的心理疾病。如果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精力缺乏持续两周以上有可能患上抑郁症。
抑郁症可导致精神痛苦、学习无效、工作拖延,甚至悲观厌世。抑郁患者具有较高的自杀风险,需要及时防范。
焦虑症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无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并伴有心跳加速、手抖、出汗、尿频等症状。
我们要提高对自身情绪健康地觉察能力,及时寻求科学的评估方法,尽早求治,防止问题加重。公众要提高对自身情绪健康地觉察能力,及时寻求科学的评估方法,尽早求治,防止问题加重。抑郁症、焦虑症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或两者相结合而治愈。
六、服用精神类药物需遵医嘱,不滥用,不自行减停
药物治疗是针对许多心理疾病常用而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精神类药物必须在精神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得自己任意使用。
在用药期间,要把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反馈给医生,尊重医生的要求按时复诊,听从医生的指导进行药物类别及用量的调整。在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后,应继续听从医生的用药指导,不可急于停药。自己任意调整药量甚至停止用药可能带来病情复发或恶化的风险。
七、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要多了解,多尊重,科学引导
养育者需了解儿童发展特点,理性看待孩子间的差异,尊重每个孩子自身的发展节奏和特点,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的学习、反思和成长,开放地听取他人的反馈,或向专业人员求助。儿童心理发展是先天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家庭是最重要的环境因素,良好的家庭氛围有益于儿童的身心健康。
①了解儿童发展特点,理性看待孩子间的差异,尊重每个孩子自身的发展节奏和特点。
②理解并尊重孩子的情绪和需求,科学引导。
③养育者需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反思和成长。
④要把握好尺度,即要支持引导,又不要急于干预。
⑤养育者有时可能会夸大或忽视孩子的问题,要开放地听取他人的反馈,或向专业人员求助。
八、预防老年痴呆,要多运动,多用脑,多接触社会
老年痴呆是一种发生于老年期的退行性脑病,老年痴呆主要症状包括:
①记忆退化乃至影响生活;
②难以完成原本熟悉的任务;
③难以做出决策;
④言语表达出现困难;
⑤性格发生变化等。
通过认知功能评估可早期发现老年痴呆。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预防老年痴呆。老年人要多运动、多用脑、多参与社会交往,包括:保持规律运动的习惯、增加有益的户外运动、保持学习与思考的习惯、积极进行社会交往等。
九、要理解和关怀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不歧视,不排斥
人们对于精神心理疾病的恐惧和排斥很多是出于对疾病的不了解。实际上,精神心理疾病在得到有效治疗后,可以缓解乃至康复。因此,把患者排除在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工作环境之外,是不必要的,也是不恰当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经过有效治疗,症状得到控制后,可以承担家庭功能、工作职能与社会角色。对于能够维持工作能力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为其提供适当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有利于病情的好转和康复。
十、用科学的方法缓解压力,不逃避,不消极
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人们会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缓解。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才采取健康的方式。通过学习科学有效的减压方式可以更好地应对压力,维护心身健康。
第一, 调整自己的想法。找出导致不良情绪的消极想法;根据客观现实,减少偏激歪曲的认识。
第二, 积极寻求人际支持。选择合适的倾诉对象,获得情感支持和实际支持。
第三,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采用适量运动和健康的兴趣爱好等方式调节情绪。
判断什么是科学的减压方式,主要是看这种方式是否有利于更好地应对现实问题,是否有利于长远的心身健康。而吸烟、饮酒、过度购物、沉迷游戏等方式是一定不可取的。
来源:甘青美年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