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是很容易产生误会的。比如,你觉得我有社交恐惧症,就是对我最大的误解。“不想社交”与“不擅长社交”本就是两码事,更何况是社交恐惧症。
实不相瞒,我其实很擅长社交。只是,在我看来,社交是很枯燥的。
因为,对方一开口说话,我就知道他在想什么。若是再多说几句的话,我就基本知道它是个什么样的人了。
这时候,我就会感到很没劲。因为,他接下去想说什么,我已经大体清楚了。这种情况下,我若是再听下去,就难免会感到焦虑。
因为,我觉得时间浪费了,而且浪费在无聊的倾听上。这会令我感到绝望,觉得生活正在羞辱我,而我却妥协了。
对于生命,我并不是没有妥协过。在过往的十多年里,我都在隐忍妥协,简直是在迁就全世界。直到有一天,我问自己:“你得到了什么?”
也就是在那么一个瞬间,我大彻大悟:当你迁就全世界时,你也就一无所有了。
于是,我静下心来思考——
这十多年来,我头一次静心思考。我发现,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我忙得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细细说来,应该是连时间都被我忽略了。
我把最宝贵的时间花在了最陌生的人身上,以此来换取微薄的收入,以及可有可无的存在感。我抛弃了自己,以及最为亲近的人。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时间不多了。
我应该将所剩无几的时间留给自己,同时腾出一部分来陪伴家人,这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也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因此,我回到了这里。我告诉自己,若非必要,我就哪儿也不去了。这一生,就待在这里,在平淡无奇中安然度过余生。
虽说,一回来就做好了进入无社交状态的准备,但还是免不了被亲朋慰问一番。好在空闲的时间多了,使我能够闹心回答他们的问题,否则势必会被折腾到神经衰弱的地步。
他们所问的问题,无非就这么几个:怎么突然回来啦?是打算做什么吗?会不会赚钱啊?
这种感觉一点儿也不好受,似乎跟相亲没什么两样。当我告诉他们没任何打算时,他们脸上往往会露出难以置信的神情。
当我告诉他们,纯粹是回来休息时,他们脸上则会浮现出担忧的神色,紧接着问我:“你是病了吗?还是出什么事了?”
我很想告诉他们:我比任何时候都健康。但我终究没有开口,只是微微摇头,而后略显疲惫地说——我只是累了。
他们很显然不相信我说的鬼话,毕竟我才30岁,还年轻得很,怎么可能就累了呢?他们一定会觉得我出了什么变故,否则不会回来得这么突然。
在我度过了一段无所事事的日子后,突然有一天,一个关心还算可以的姐姐突然跑来,说是怀疑她的孩子患上了抑郁症。这不免令我有些吃惊:“不会吧!他怎么可能会抑郁?”
于是,我们聊了起来。可聊着聊着,我就觉得不太对劲了。原来,绕了一大圈,她是在怀疑我患了抑郁症。
她之所以这么怀疑,是因为我的行为很像是在疗养什么的。
当一个人患上抑郁症时,心理师通常会建议多跟家人相处,多看书,每天坚持写日记和跑步什么的。这些行为,跟我当前的生活状况很符合。
虽然她的怀疑,有理有据,但我仍旧有些哭笑不得,惊讶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为了打消她的疑虑,我只好对她说:“只有低智商的人才会抑郁!”
为了防止其他亲朋再来骚扰我,我只好质问她:“你知道一个人为什么会患抑郁症吗?”
见她摇头,我一本正经地对她说:“因为,心理师怀疑她有抑郁症,于是,她也认为自己患上了抑郁症。家人因此而开始担心焦虑,紧接着亲朋好友纷纷前来慰问。在这种紧张、焦虑、担忧、恐惧的阴影的笼罩下,她终于确信自己患上了抑郁症。于是就抑郁了,治不好的那种。说到底,这东西,它不是病,而是严重的心理暗示!”
见她有些愣神,我接着对她说:“跑步是为了身心健康,长跑是在锻炼意志力,陪伴家人是享受幸福,看书是充实自己,写东西纯属兴趣爱好,这一切都是为了愉悦精神!”
我还想告诉她:物质只能带来快乐,那是很短暂的,想要维持这种快乐,你就得不断寻求不同的物质刺激,当所有的刺激都失效之后,你就会变得麻木,你的内心会形成一个巨大的空洞,它永远无法填补,即便耗尽一生也于事无补。真正的幸福是源自内心的满足,是精神的充实和愉悦,是源源不断的,而且永远不会消失。
但是,我没说。如果我真这么说的话,她一定会跟别人说:她不是患抑郁症,而是疯了。
如果真这样的话,那误会可就更深了,而且是解释不清的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