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很多人,正在变得越来越焦虑。
不管是我邮箱、微信里收到一封封信和留言,还是单仁行后台里读者们的倾诉,很多人都在焦虑,焦虑当下生活、工作、事业、社会和未来。
这种焦虑不光是企业主,还呈现着一种年轻化,透过字眼,我似乎看到了一幅幅皱着眉头的年轻面孔。
它跟我们当下的经济环境有关,却又不是完全因为环境。
可能作为老一辈,面对这种“焦虑”,往往难以理解:
你们不愁吃不愁穿,比我们当初生活不知道好到哪里去了,你们有什么可焦虑的?
也有专家在喊,现代人焦虑是因为心里太脆弱,经历得太少了。
其实每代人成长环境不一样,面临的问题不一样,自然也会有不一样的烦恼。
焦虑的年轻化,并不是今天的人变得脆弱了,而是社会变化所导致的集体现象,不是他们经历的太少,反而是他们经历的太多,太快了。
怎么理解呢?
首先,焦虑≠焦虑症,焦虑症是一种病。
而焦虑是一种心理活动,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做出坏的预想,陷入了紧张和不安。
为什么这代人越来越焦虑了呢?
第一个原因就是很多人在过去接受的教育中,缺乏了“如何做一个平凡人”的内容。
中国的大部分父母都是“大家长式教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用自己过去的经验教育孩子,省吃俭用让孩子上好的学校,上好的辅导班,也无时无刻不在告诉孩子:
你不努力做“人上人”,就只能做“人下人”。
很多老板也在用这样的“家长式方法”去管理团队。
但是,他们却忽视了一个问题:这个社会本来就是个阶级社会。
只要是阶级社会,就有马太效应在起作用,绝大多数的人都只看到了20%的人高光时刻的模样,忽略了马太效应当中的倍增定律。
“成功是来源于不断学习积累和行动所产生的复利,只有一次次小目标的达成,加上恰到好处的幸运,才能产生大的成功。”
当大部分人没办法成为20%的人的时候,就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好失败,是不是个废物,等到下一次要行动了,就会无比恐惧失败,反而耽误了行动本身。
这就是“灾难化思考”,一旦陷入这种思维误区之后,人们的行动力就会越来越差,恶性循环。
另一个原因,就是我们获得快乐的“阈值”越来越高了。
过去我们的娱乐方式是什么?
看书、看电视、条件好一点玩玩电脑游戏。
这些至少需要我们付出几个小时、几十个小时,甚至还要去主动思考才能获得快乐。
但今天社会的速度在加快,造富的神话也在加快。
原来的“快乐”被打包成了不需要动脑,“短平快”的短视频段子,变成了“我也可以一夜暴富”的神话。
大脑在这种短时间、高频率的刺激之下,会大量分泌多巴胺,几十秒,几分钟就能让人觉得快乐。
但这种简单的“快乐”刺激多了,获得快乐的“阈值”就越来越高。
阈值被提高的后果,就是做一些需要长时间,正收益的事情,大家已经没什么耐心去感受快乐了,就像今天还有多少人能沉下心读一本书,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甚至很多人连几千字都不愿意看下去了。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沉迷一段时间的短视频段子、暴富梦想之后,会明显感觉自己变“浮躁”了。
因为大家都在渴望着即时满足,快乐的阈值提高了,不再愿意去接受延迟满足,做一些时间长,需要动脑思考,但收益更大的事。
当然,你以为我聊这些,是要把这些问题甩给家长和社交媒体吗?
当然不是,这些问题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背景:社会加速。
什么是社会加速?
社会加速有三种类型:技术加速、生活节奏的加速、以及社会变迁的加速。
技术加速很容易理解。
过去20年里,科技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最直接的体验就是生产力大爆发。
绿皮火车变成了高铁飞机、写信变成了微信、人工生产变成了全自动生产线。
技术加速带来的结果显而易见:我们生活节奏的加速。
车越跑越快,但我们并没有省下多少时间去休息,去思考,反而要去往更多的地方;
发微信比写信快得多,但我们微信也装了几千个人,聊天都成了一件让人疲惫的任务。
这样的技术进步和生活节奏的进步并不是相互独立,它们会彼此促进:
也就是技术进步的加速,促使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导致生产生活的循环时间越来越短;
生产生活的循环时间越来越短,倒逼技术进一步加速。
在联欢的作用下,就产生了社会变迁的加速,越来越多的新事物加速出现,但我们进步的脚和手和脑袋,也出现了不协调的情况。
旧有的线性思维,已经无法解决今天非线性的问题。
对企业和个人来说,引导自己远离焦虑,更有利于我们的生活和事业。
首先,认清社会的现实,找到良性循环的起点。
只要是阶级社会,就会有二八定律在起作用。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眼里只有目标,但是没有实现目标的方法和行动,自己拼劲全力也难以从“8”跨越到“2”。
这个时候,认清这一点,少一点对自己的责备和焦虑。
人不能跟着环境随波逐流,社会加速所带来的问题一个接一个,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看到问题,相互责备,而是摆正心态,学着去解决问题,开始学习和积累,先专注做好一件事,进入孕育成功的良性轨道。
第二,避开灾难化思考的模式,找到能让自己获得成就感的手段。
获得成就并不是只有“做人上人”这一条路,即使我们侥幸成为了现在别人眼中的“人上人”,我们还会发现头顶还有更高的阶层。
真正能让我们获得成就感的目标,不是应该跟别人比,做“人上人”,而是应该跟自己过去比,做“更好的人”。
第三,延迟满足,寻找“长期的快乐”。
做到延迟满足,就要着眼于全生命周期的收益去做决策,而不是只看眼前的收益,这是一种基于理性选择的智慧,
把一个长期目标拆分成一个个的短期目标,然后分阶段不断的“延迟”再“满足”,持续的给自己正面的反馈。
最终,我们可能就会发现,提升自己从来都不是一个功利的目标,而是一个结果。
—
责任编辑 | 罗英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