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效应:为什么当玻璃杯半满时,你更喜欢它?

2022年08月24日02:24:06 心理 1603

框架效应:为什么当玻璃杯半满时,你更喜欢它? - 天天要闻

想象一下,你的医生已经决定你需要手术。他可以告诉你,你有90%的机会在手术中幸存下来。这可能听起来不错。他也可以告诉你,你有10%的机会死在桌子上。即使这些赔率相同,您的反应也可能不同。这是因为一种常见的认知偏差,称为框架效应。让我们来看看它是如何工作的,以及你可以做些什么来避免它。

什么是框架效果?

框架效应描述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我们从一组替代选项中选择的选择往往更多地受到这些选项的呈现而不是信息实质的影响。

框架效应:为什么当玻璃杯半满时,你更喜欢它? - 天天要闻

开创性研究

第一批证明框架效应的人是以色列心理学家Amos Tversky和Daniel Kahneman。在1981年的一篇论文中,[1]他们向人们提出了一个被称为“亚洲疾病问题”的困境。他们要求他们的研究参与者想象美国正在为一种罕见且致命的亚洲疾病的爆发做准备,这种疾病预计将造成600人死亡。参与者被给予两种替代治疗,并被要求在它们之间进行选择。

一半的参与者被呈现出一个专注于积极因素的“增益框架”:

  • 计划A,其中肯定会有200人得救,或者
  • 计划B,其中有1/3的概率是600个人被拯救,2/3的概率为没有人被拯救

一半的参与者被呈现出一个专注于负面因素的“损失框架”:

  • 计划C,其中肯定会有400人死亡,或者
  • 程序D,其中有1/3的概率是没有人会死,2/3的概率是600人会死

由于计划A和C以及B&D在逻辑上是等同的,因此在偏好方面应该没有差异,但在正坐标系中,72%的参与者选择计划A而不是B,而在负面框架中,22%的人更喜欢计划C比D。

此后,已经确定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框架:[2]

  1. 风险选择框架(如“亚洲疾病”情景)
  2. 属性框架,涉及对象及其属性。在这些情况下,人们更有可能更喜欢正框架属性。例如,消费者更有可能选择被描述为“75%瘦肉”的牛肉[3]和描述为“25%脂肪”的牛肉,而当团队过去的表现以成功而不是失败为框架时,经理更有可能将资金分配给研发项目[4]。
  3. 目标框架,其中敦促人们从事某种理想的行为,并强调执行行为的积极后果,或者强调不执行行为的负面后果。在这些情况下,当强调不执行它的缺点而不是执行它的好处时,人们更有可能执行所需的行为。例如,当女性被告知“不做疯牛病的女性在疾病的早期,更可治疗的阶段发现肿瘤的机会减少”时,女性更有可能进行乳房自我检查[5],而不是当她们被告知“做疯牛病的女性在早期发现肿瘤的机会增加时, 该疾病的更多可治疗阶段。

框架效应被认为是决策中最重要的偏见之一,并且在各种环境中都被观察到,包括医疗保健,[6]政治信息传递,[7]时间和金钱管理,[8]和消费者选择。[注9]

框架效应:为什么当玻璃杯半满时,你更喜欢它? - 天天要闻

它是如何工作的?

在之前的一篇论文中,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提出了“前景理论”的概念,即我们倾向于通过考虑收益和损失来做出决定,并且我们发现失去某些东西的想法比获得某些东西的想法更痛苦。因此,我们更有可能希望避免损失,而不是获得同等收益。此外,一定的收益比可能的收益好,一定的损失比一定的损失好。

这意味着,当某件事被积极地构建并且我们得到收益(拯救生命)时,我们变得更加厌恶风险。在亚洲疾病情景中,绝对挽救200人生命的前景比有1/3的机会挽救600人生命的风险更大。当某件事被消极地框定,我们面临损失(人们死亡)时,我们成为更大的冒险者;400人的生命损失比600人丧生的2/3的可能性更不可接受。

我们特别容易受到框架效应的影响,因为我们是懒惰的思想家,选择一个确定的收益需要更少的认知努力[11],而不是选择一个有风险的增益。相反,在某种损失和风险损失之间做出选择需要同样多的认知努力。此外,选择某种损失而不是风险损失在情感上可能更具负担,因为没有机会获得良好的结果。由于我们一次只能处理和使用有限数量的信息,因此我们自然更喜欢使用最少资源和压力最小的选项。不幸的是,此选项并不总是最好的。

显然,我们都是独特的生物,我们都以不同的方式处理决策。例如,使用脑部扫描的研究[12]表明,能够更好地调节情绪的人能够更好地限制框架效应的影响。

个人情况也很重要。研究辩诉交易[13]表明,被审前羁押可能会增加一个人接受辩诉交易的意愿,因为监禁而不是自由将是他们工作的基线,认罪将被视为导致他们提前获释的东西 - 一种收益 - 而不是一种将他们投入监狱的事件 - 一种损失。

框架效应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小孩子受框架效应的影响小于年龄较大的孩子[14],而年龄较大的孩子反过来又比成年人受框架效应的影响小。[15]老年人[16]也比年轻人更容易受到影响。

框架效应:为什么当玻璃杯半满时,你更喜欢它? - 天天要闻

如何避免

像大多数偏见一样,避免这种偏见的唯一方法是利用你的批判性思维能力。[17]首先,仔细检查所呈现的信息,不要让自己匆忙。研究表明,做出快速决定会增加一个人成为框架效应的牺牲品的可能性[18]。相反,在做出选择之前,请从广泛的关键和积极来源获取有关每个选项的尽可能多的信息。问问自己,给你选择的人的动机。考虑其他替代方案。可能还有另一种选择,结果更好。

你也可以尝试“反转框架”——在心理上改写信息,以相反的方式陈述它。例如,“本产品杀死95%的细菌”变成“本产品留下5%的细菌”。然而,请记住,负帧是“更粘性的”:[19]从负帧到正帧比从正帧转变为负帧更难。然而,改写选择以包含所有信息 - “如果采用计划A,那么200人将活着,400人将死亡” - 已被证明[20]大大降低了框架效应。

试着捍卫你的选择。研究[21]表明,当人们被要求为他们的决定提供理由时,他们往往会放弃更简单的启发式处理模式,而是采取更系统的决策方法。

问问别人。当我们为他人做决定时,框架效应往往影响较小,[22]可能是因为我们在情感上参与较少。

寻求专家建议。研究[23]发现,当人们从可靠的来源获得建议时,框架效应会大大降低,有时甚至会消除。只要确保专家建议的来源确实是可信的;例如,在20世纪30年代,香烟广告中以“医生”为特色,他们实际上是演员,其中一些人以扮演医生而闻名,成功地说服了很多人吸烟不会对他们的健康有害。可悲的是,这些都不是可靠的消息来源。

最后,请记住,每个人都会在某个时候或其他地方陷入框架效果。关键是要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并在下次做出重要决定时更仔细地考虑你的选择。

心理分类资讯推荐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 天天要闻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情绪的突然出现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未解决的内心创伤人们可能在过去的经历中遭受了某些创伤,这些创伤在潜意识中留下了痕迹。当遇到类似的情境或触发点时,这些潜在的创伤可能会导致情绪的突然爆发[1]。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 天天要闻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N+1孤独症(农村)家庭康养项目"劝募大使董家乐发布关爱孤独症倡议书。尊敬的志愿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乐,来自郑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国助残日,很荣幸以劝募大使身份参加本次助残日主题活动。您了解孤独症吗?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 天天要闻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头条创作挑战赛#孩子上大学,想学心理学专业,那你知道心理学在大学里面,到底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吗?从心理学专业毕业,未来是干什么的?以及这个专业的就业怎么样?好不好找工作?围绕这几个问题,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详细来解读下——心理学。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 天天要闻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近日读罢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李慧子的相关采访报道,不禁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生存状况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华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举引发公众强烈反响及传媒广泛关注。借由此案,我们既可洞见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现状,亦能对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与处理方式进行反思。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 天天要闻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从心理层面来说,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都会经历漫长的思维驯化过程。由此被驯化后的思维模式导致刻板的条件反射,形成行为方式跟认知方式,经年累月下沉到潜意识层面,逐步渗透并影响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对价值的取向,导致抑郁性人格跟焦虑性人格。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 天天要闻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大家,人类的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是真实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驳!我们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觉”的俗称,又称“心觉”,此能力能透过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讯息,能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与当事人之前的经验累积所得的推断无关。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 天天要闻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近日,#亲密关系中的情绪劳动是什么#这个网络话题,引起了很多网友关注,有网友评论说,“情绪劳动是耐心、爱心、操心的复合词,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还不一定能得到对方认可”。记者注意到,这一说法得到了很多点赞认可。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 天天要闻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紧张和疲劳,导致我们常常忽视或压抑自己的内在情绪:压抑自我:习惯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悦别人;持续焦虑:不想「内卷」,但竞争压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松下来;束缚心灵:身边有太多框架规则,囚禁住了那个曾经热爱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 天天要闻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各种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那么,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一、孤独感增加当男人习惯了与伴侣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会让他们感到孤独。在夜晚,没有伴侣的陪伴,他们可能会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