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掉内心的防御,重获自由自在的人生

2022年06月29日01:29:22 心理 1518


最近特别火的一部育儿电视剧《加油!妈妈》,其中由吴越饰演律师苏青,她的大儿子小夫就是在压抑,不被认可的环境下长大的,所以一到叛逆期就特别的自我。

从小母亲苏青就以严格的标准来要求他,除了学校里的课和作业,还有额外的补习班,同时还有家庭作业,这些占据了大儿子的整个童年,使得他没有时间去交朋友,整个人也变得很郁闷。

为了能得到母亲的关注和认同,他故意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故意犯错,以此来引起她的注意。

但每次都令他失望,他越是试图得到母亲的关注和认同,那么就越容易受伤,越被骂。

所以,他从母亲这里得不到关注,那么他就自己找存在感,把内心所缺失的寄托在拍摄中,一有空就拿着相机拍天空,只有这样内心才感到有一丝丝的安全感。

从小就被忽视,不被认同,不断被否认的孩子,会刻意从他人那里寻找存在感。

《我们内在的防御:日常心理伤害的应对方法》一书的作者是一名咨询师,专栏作家,任丽,她从撷取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防御机制,辅以生动的日常情境、案例和一些电影情节,解读了各种防御带来的问题及其化解方法。

卸掉内心的防御,重获自由自在的人生 - 天天要闻

让我们来看看,一些比较常见的防御心理,是如何应对的吧。

否认

否认是指我们对客观发生的事件视而不见,包括意识和潜意识两个层面。

不管是遇到什么事,只要是自己一时无法接受的,那么内心戏就出来了,从而经历这5个阶段,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和接受。

比如,高考成绩出来了,但你考得非常的不理想,看到分数,自己都不敢相信。

这时,你的第一反应是否认,“怎么可能,我平时的成绩都不止这些的,为什么这次考得那么差?”

开始替自己考得不理想找理由,但现实就是这样,考得不好。而你还是不能接受,又再次反问自己“为什么是我?”一时半会儿无法接受,只能怨天尤人,抱怨老天不公平。

但面对无法改变的事实,难过,失望,伤心,过后,你只能选择接受。

那么,当外在冲突或者内在冲突出现时,应该怎么应付呢?

首先,问问自己:“真相真的是我看到的那样吗?”

其次,留意自己经常说“不”的时候。

最后,当我们遇到那种习惯“否认”的人,可以选择尝试去理解他。

强迫性重复

强迫性重复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一种心理现象,指的是个体强迫性地、固执地、不断重复某些看似毫无意义的活动或者创伤性的事件或情境。

包括不断重新潜意识地制造类似事件,反复把自己置身于类似创伤极有可能重新发生的处境,让自己不断地重温某些痛苦的体验。

比如,家暴。

从小生活在家暴的坏境下长大的孩子,那么长大后,80%的概率会打自己的另一半,特别是男生。

而对于女生而言,她会渴望自己不要再被家暴,但往往事与愿违,越希望不存在什么,那么就会越出现,而且还有可能比儿时所遭遇的更为严重。

因从小受过家暴的人,无法走出泥潭,一直被困于此,只要被语言刺激到,那么就会立马爆发。

所以,为什么说,从小被家暴的孩子,长大后有很大的概率会打自己的另一半,或者是打孩子。

那么,如何打破这个魔咒,让创伤不再强迫性重复呢?

1、回到此时此地

强迫性重复总是指向过去,使人无法回到当下。但我们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来让自己臣服当下,专注于当下。

当那些让我们感到受伤的景情出现时,可以选择把自己拉回现实中,活在当下,感受它,正视它。

不被那些曾被创伤的处境所干扰,做自己的主宰者。

2、建立信任关系

修复过去的创伤,最好的的办法就是学会与他人建立起安全、信任的联结,因只有这样,才能终结强迫性地重复。

可以在一段好的人际关系(比如,情侣,朋友,师生关系)中体验到自己被尊重,被关心,被重视,被理解,被看见,从而提高自尊感。

那么,你就会对自己有一个新的认知,进而你对待他人的方式也会有所改变。

3、加入支持性团体中

当你感到挫败时,你也可以从团体中获得支持、理解和鼓励,你可以继续勇敢地尝试。

比如,教育培训就是能治愈人的行业。

它不仅可以治愈你,还可以提升你的认知。

因为在这里,会有一群积极正能量的伙伴和你一起打拼,他们会给足你精神上的鼓励,还有支持。

即使你有时在某方面做得不好,他们也不会怪你,而是选择去理解你,体谅你。

所以,在这个行业里,你可以找回自信,摆脱强迫性的重复,摆脱幼年时的创伤。

贬低

通过贬低他人,来提高自己,树立自己的权威。

在亲密关系中,他们会通过贬低另一半,把对方说得一无是处,把所有的错都推向对方,让对方产生愧疚感,从而怀疑自己,进而来达到他们的目的,以彰显自己啥都会,自己做啥都是对的,而你做什么都是做的。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他们会炫耀自己的童年有多么厉害,或者是拿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来贬低孩子的智商,进而责骂孩子怎么那么笨,怎么那么没用。而其实他们这么做,都是在维护自己的尊严,掩饰自己的无能。

喜欢以贬低他人,来树立自己的权威的,他们身上都具备着这些特点:

夸大性的自我、理想化自我、孪生自我

他们在早期成长中有很大概率没有得到很好的镜映,没有被真正地看见,所以通过贬低别人证明自己的存在与价值,这成了他们掩饰内在脆弱的一种方式。

那么,当遇到这样的人,我们应该怎么应付呢?

不理他,专注于提升自我。若能远离,就尽可能的远离他,不与他有过深的来往;若能换个良好的环境,那自然很好,不过前提是你得够优秀,有能力,才有选择的资本。

压抑

人们习惯性的压抑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遏制内在的欲望以避免失望。

比如,一个人特别害怕去人多的小吃街,一旦处于这种地方,他就会觉得浑身不舒服,会紧张到手心发汗,呼吸困难等症状,这种感受被保存了下来,但想法却没有了。

而他就是压抑自己的感受,没有去观察它,感受它,所以一遇到人多的地方就莫名的紧张,而不是想办法避免。

那么当出现这样的情况时,应该怎么做,才能释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呢?

允许自己,放过自己,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害怕人多的地方,那么就不去,也不是非要去那种地方,可以选择让自己感到舒服的坏境,去释放自己。

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也没关系,毕竟人无完人,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就是选择与自己和解。

同时,若某个人或某个情景让自己不自觉的压抑自己的感受或者是想法,那么可以选择,转换环境,转换视角,转换关系。

对自己的发展不利的环境,可以选择换个让自己感到舒服的环境;若换不了,那么就选择改变自己的心态,以另一种视角来看待这件事。自然你周围的关系,也会跟着转变。

认同

为了能和对方建立关系,我们往往会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或者是自己会选择认同对方,进而拉近彼此的关系。

而认同背后是为了满足归属感,无论是认同别人,还是被别人认同,都是在为融入群体、与人建立联结感做准备。

比如,当你处于陌生的环境时,为了能让自己快点适应,于是会选择主动与他人打招呼。

常以“你是哪里的哈?”为突破口,就是为了能让对方放下防备,与自己建立关系。

进而从他人那里获得认同。

被动

被动型人格,会选择逃避责任,不愿对他人负责。

在他们身上会有这7种特质:

不愿做决定,常常把决定权让渡给时间或他人

过于挑剔,从不肯定他人

冷暴力,冷处理,不表达情绪

拖延

控制

被动攻击

不轻易做出承诺,或者做了承诺却又常常食言

他们习惯于把决定权给时间或他人,自己几乎没有主见,别人说啥是啥,但从未肯定过他人,也从未表达自己的态度,一拖再拖。

那么,如果自己本身有这些特质,那么要怎么做呢?

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并懂得规划未来。

可以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并为此留足时间来完成,且把这件事放在首位,若完不成,就给自己相应的惩罚。

我是@向琳​,陪你终身成长

心理分类资讯推荐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 天天要闻

人的情绪为什么会突然出现

情绪的突然出现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未解决的内心创伤人们可能在过去的经历中遭受了某些创伤,这些创伤在潜意识中留下了痕迹。当遇到类似的情境或触发点时,这些潜在的创伤可能会导致情绪的突然爆发[1]。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 天天要闻

N+1孤独症家庭康养项目启动,劝募大使发布倡导书

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N+1孤独症(农村)家庭康养项目"劝募大使董家乐发布关爱孤独症倡议书。尊敬的志愿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乐,来自郑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国助残日,很荣幸以劝募大使身份参加本次助残日主题活动。您了解孤独症吗?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 天天要闻

心理学专业,可没那么简单!解读心理学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头条创作挑战赛#孩子上大学,想学心理学专业,那你知道心理学在大学里面,到底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吗?从心理学专业毕业,未来是干什么的?以及这个专业的就业怎么样?好不好找工作?围绕这几个问题,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详细来解读下——心理学。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 天天要闻

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发公众关注与反思

近日读罢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李慧子的相关采访报道,不禁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生存状况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华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举引发公众强烈反响及传媒广泛关注。借由此案,我们既可洞见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现状,亦能对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与处理方式进行反思。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 天天要闻

抑郁焦虑症强迫症导致人格改变,是驯化思维的结果,要学会...

从心理层面来说,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都会经历漫长的思维驯化过程。由此被驯化后的思维模式导致刻板的条件反射,形成行为方式跟认知方式,经年累月下沉到潜意识层面,逐步渗透并影响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对价值的取向,导致抑郁性人格跟焦虑性人格。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 天天要闻

发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吗?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大家,人类的心灵感应或者第六感,是真实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驳!我们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觉”的俗称,又称“心觉”,此能力能透过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讯息,能预知将要发生的事情,与当事人之前的经验累积所得的推断无关。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 天天要闻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现过“情绪劳动”吗?

近日,#亲密关系中的情绪劳动是什么#这个网络话题,引起了很多网友关注,有网友评论说,“情绪劳动是耐心、爱心、操心的复合词,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还不一定能得到对方认可”。记者注意到,这一说法得到了很多点赞认可。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 天天要闻

艺术助我释放情绪,找回丢失的「松弛感」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紧张和疲劳,导致我们常常忽视或压抑自己的内在情绪:压抑自我:习惯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悦别人;持续焦虑:不想「内卷」,但竞争压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松下来;束缚心灵:身边有太多框架规则,囚禁住了那个曾经热爱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 天天要闻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各种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那么,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一、孤独感增加当男人习惯了与伴侣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会让他们感到孤独。在夜晚,没有伴侣的陪伴,他们可能会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