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篇文章,作者把一些对自闭症看法比较鲜明的观点一一罗列出来,最后总结:自闭症不是后天导致,同时认为搞清先天后天不重要!
还有,他认为自闭症是遗传!
是不是这样呢?
首先我说一下自己的孩子,在北医六院填评估表的时候,其中有一题是问家中亲属有没有患有精神疾病的人。
我承认,这一题当时填的时候我撒谎了,我填的没有!
因为,那一刻我内心强烈否定自己的孩子是有“精神疾病”的人,所以看到这个非常排斥,为什么不应答不对视要往精神疾病上靠?
为了不让他们认为我的孩子是有“精神疾病”的人,我果断的,甚至还带着点气愤的情绪填了差号。
事实上我有一个舅舅是脑瘫,还弱智,但是这?也是导致我的孩子患上自闭症的因素之一?
虽然后期专家们已经站出来辟谣了,说遗传只是一个风险因素,而不是致病因素!
不过现在想想,有多少家长在填评估表的时候,跟我一样是因为排斥而没如实填写的呢?
假如,100个里有30个,哪怕20个家庭中确实有患有精神疾病的家庭成员,你们还能说这只是一个风险因素吗?
那篇文章里面有一个人的观点我是赞同的,每个人基因里都有这种特质,就比如癌症,人人都有,只是有的人是显性,有的人隐性,显性基因加上诸多巧合的诱因,于是你就成了那个中奖的。
而我们家,单拿我们作为例子来讲,我舅舅是脑瘫,我孩子的爹又不擅长社交,性格比较内向,个性思维逻辑方式也有些地方和普通大众不太一样:他敏感多疑,还不爱沟通。
于是,我孩子的基因里就具备了两种患上自闭症的可能性,舅舅有脑瘫,我母亲基因里也应该有这种成分,以此类推,我也有,但庆幸的是,在我们这里它们都没有长成显性和易感的。
不幸的是,我儿子遗传了我和他爹的缺点,并且还把它们放大了。
同时!注意,同时我在我儿子三岁的时候突然离开了他,去了外地上班。
话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留守儿童多的是,也没看见人家有几个是自闭症的。
等我说完,我的离开只是其中一个因素。
而代养孩子的人也成了关键!
我儿子的奶奶,我婆婆,一天到晚说的话十分有限,又不识字,对新时代的万事万物也没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每天佛系的很,只要吃饱喝足就很知足很幸福,她虽然很爱这个唯一的孙子,但老太太实在拿不出什么花样每天哄着儿子玩。
从没讲过故事,甚至没有互动,连嘻戏玩笑都极为少有,我儿子不渴不饿,不哭不闹,每天看几十遍光头强,她老人家觉得挺省心,也乐的如此,所以循环往复一年之久。
我的离开,对儿子也造成了伤害,他想我想的正吃着饭就扔掉筷子不吃了,一个劲说想妈妈。
说到这里,我恨自己恨得不行!肠子都悔青了。
想起他对我的思念,想起他这没有任何乐趣的一年,想起他渐渐失语的过程,我痛心到极点。
因为我走的时候他还会说话,还会关心我,还能表达想念,尽管也表现出了一些自闭症的苗头,但我相信如果有我在身边,我带给他的安全感和游戏娱乐,会打败这些苗头,就算不会完全消灭,最最起码,他不会加重。
到现在我还是这么认为,无论别人怎么慰劝,就算医生也说了,跟这个没多大关系。
带着这种愧疚和思考,我一路走到现在,见过不下2.3百个谱系孩子,去过四五个机构,从众多家长的口中流露出来的信息里,我逐渐坚信某些观点:
缺乏安全感和乐趣以及游戏互动的幼年,确实是会加快具有自闭症特质孩子成为自闭症的可能。
而以上,我们的家庭成员中又具有那么多可以“怀疑”的成因。你说是巧了也罢,你否定后天形成也行,但是,它重要吗?
不管后天还是先天不重要吗?
太重要了!
最起码我们能让不注重少儿幼教的家长或者家庭成员知道,不管你们谁抚养孩子,只求吃饱穿暖,其他都不管不问,确实会让孩子有性格缺陷,严重的就是诱发自闭症。
当然,这是指那些具有显性基因,也就说有自闭症特质的孩子。
就算你家祖宗八辈都没有精神类疾病患者,就算你们夫妻两个都乐观开朗,如果把孩子置身于这样一个环境里,也会多多少少导致他们有某些问题出现。
这就是所谓的“原生家庭”环境影响吧。
最后,我总结一下我的假想:(促成自闭症成因)
第一:家族中有类似疾患者
第二:父母之一或者双方性格敏感内向
第三:幼儿时期缺乏安全感和游戏互动
以上三点更多的针对的是倒退型自闭症,也就是所谓的后天得了自闭症的孩子。
在这里要说明一点:后天的孩子不一定完全没有迹象和征兆,如我儿子,我没离开他之前,他已经有了不应答的表现,只是我们不觉得那是“毛病”。
所以,说到最后,自闭症先天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只是后天如果不给他诱因,不给他机会,也许有的轻度孩子,边缘化的就永远不会诱发自闭症,这句话已经不是我说的了,而且邹小兵教授一次演讲中提到的观点。
如果谁有幸读到这篇文章,赶紧反思一下,你的孩子有没有正在经历无趣而单一的童年,你的孩子有没有这种苗头出现,如果有,马上,立刻!纠正改善抚养方式,尽量把有可能的变成没可能吧。
还有,如果你的孩子已经诊断为自闭症,也请不要灰心绝望,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我儿子从最初的中度,现在已经康复至边缘化。
从没有语言到现在的简单交流
从不应答不对视到应答对视完全正常
从刻板重复到现在几乎不复存在
从什么都听不懂到理解能力没多大问题
从什么都不……到几乎都会……
也就是说,没有所谓的黄金干预期,就是有,过了,也不用担心不会进步,只要你的方式方法得当,只要你永远都陪着,并做着正确的促进他成长的事,孩子就不会让你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