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掉千年沙漠,种出8个韩国,中国人种树的“狠劲”你想象不到

2022年12月29日20:26:10 资讯 1186

你知道中国人种树有多牛吗?曾经相当于八个韩国的毛乌素沙漠,如今被中国人整治的服服帖帖。不仅绿装素裹,而且当地人还在周围开垦了千亩良田,真可谓是巧夺天工。

要知道六十年前的毛乌素沙漠,那真叫一个黄沙漫天。人们走在路上,都能被沙子打到脸疼。旁边的榆林市人民,更是进行了三次南迁,以躲避这漫无边际的风沙侵袭。

从中也可以看出,毛乌素沙漠对榆林老百姓的影响有多大。那它究竟是如何从一个生人勿近之地,慢慢演变成一个塞上江南的呢?这还得从毛乌素沙漠的治沙之路开始说起。

干掉千年沙漠,种出8个韩国,中国人种树的“狠劲”你想象不到 - 天天要闻

陕北地区日益严峻的荒漠化

秦朝开始,毛乌素沙漠就已然成型。当初秦始皇为了修建阿房宫,不惜砍伐了河套平原的大片原始森林。最终这块地方沦为了黄土高坡

干掉千年沙漠,种出8个韩国,中国人种树的“狠劲”你想象不到 - 天天要闻

随着水土流失渐渐严重,到了唐朝时期,河套平原一带已经没有了半点绿植。从蒙古高原吹过来的风,裹携着大颗沙粒,慢慢堆积到陕北地区。尤其是榆林一带,逐渐沦为了沙粒的聚集地。

到了明清时期,陕北地区的沙漠化程度开始愈发严重。根据《明史》中有关戍边长城的记载,那时候的明军每天都需要完成“扒沙”的任务,否则第二天连营地在哪儿都找不到了。从中也可以看出榆林一带的沙漠化有多恐怖。

干掉千年沙漠,种出8个韩国,中国人种树的“狠劲”你想象不到 - 天天要闻

建国后,榆林的农民面临着他们一生中最大的敌人,毛乌素沙漠。根据那时候的榆林农民回忆,吃饭都不敢把碗端出去。只要在外面待一小会儿,碗里就盛满了沙子。有时候外出务农的时候,这些沙子打在脸上,那叫一个生疼。那时候的榆林人民,被沙漠折磨得苦不堪言。

为了解决榆林人民的生存问题,国家派遣治沙组来到毛乌素沙漠进行考察。考察后的结果让工作人员吓了一跳。当时整个毛乌素沙漠的流沙面积,足足有8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八个韩国。

干掉千年沙漠,种出8个韩国,中国人种树的“狠劲”你想象不到 - 天天要闻

而且随着西伯利亚冷风持续不断的吹来沙粒,毛乌素沙漠的流沙面积将会越来越大。如果再不抓紧治理的话,可能整个陕北地区都要被流沙吞噬。到时候山西、河北一带将会遭受沙尘暴的频繁骚扰,更何况北京也在那一块区域。所以治理毛乌素沙漠的任务刻不容缓。

艰苦卓绝的治沙大作战

1959年,专家组制定了首套治理毛乌素沙漠的方案,那就是草方格防沙。简单来说就是把草垛堆成一个个小格子,然后把它们一一码放在沙地上。再在草垛中央插上枯木,这样就能防止流沙蔓延。在那个缺水缺苗的年代,这已经是科学家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了。

干掉千年沙漠,种出8个韩国,中国人种树的“狠劲”你想象不到 - 天天要闻

果不其然,草方格防沙最终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毛乌素沙漠南部有13万平方公里的流沙被牢牢锁住,流沙不再向南部蔓延,榆林也因此躲过了南迁的窘境。

要知道,在此之前,榆林市曾经历过三次南迁。每次沙漠往南边“进军”的时候,榆林市的老百姓都要拖家带口跑在沙漠前面,不然到时候就会被埋在沙堆里。现在通过草方格锁沙的手段,榆林市保住了自己的江湖地位。

干掉千年沙漠,种出8个韩国,中国人种树的“狠劲”你想象不到 - 天天要闻

既然沙漠已经被定住了,那接下来就是“反攻大作战”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榆林市老百姓在国家的号召下,搞起了全民植树运动。当时流行着一句口号:“宁可少生娃,也要多种树。”

村民在村支书的带领下,纷纷跑去供销社领取种子和树苗。然后将其播撒在广袤无垠的草原过渡带中,和沙漠争夺生存空间。根据那时候的村民回忆,每次种完树苗后,第二天一大早,树苗就被沙子给覆盖了。到时候还得把树苗一棵一棵刨出来。

干掉千年沙漠,种出8个韩国,中国人种树的“狠劲”你想象不到 - 天天要闻

除了老百姓以外,当地政府还号召各大企业,加入了防沙治沙的大工程。负责搞货物运输的企业,每月需要给治沙队供应数十万株树苗,以保证种植户们巨大的消耗量。供水公司每年也需要从附近山脉和河流调来大量水资源,以保证这些树苗的用水。

最辛苦的还是那些数以万计的种植户。每天都要扛着锄头巡山,以防止那些刚种好的树苗被沙暴吹倒。根据当时一位村民的描述,这些巡山队每年都要走一万公里以上的路程,相当于四分之一个赤道。就这样,靠着这样日复一日地与沙漠作斗争,榆林市人民成功打赢了一场绿植保卫战。

干掉千年沙漠,种出8个韩国,中国人种树的“狠劲”你想象不到 - 天天要闻

伟大的治沙成果

从1959年治理沙漠开始,到如今已经增加了600多万亩绿洲。毛乌素沙漠一下子缩小了80%,森林覆盖率高达41%。

自此,榆林市人民再也不用担心吃饭吃到沙子了。根据联合国公布的遥感卫星图片显示,榆林市附近基本上已经被绿植覆盖,周围几乎没有沙漠的痕迹。曾经偌大的毛乌素沙漠,如今已经缩成了一个小点。

除此之外,榆林市人民还在毛乌素沙漠南边开辟了一个160万亩的农田,颇有一番塞上江南的味道。当初榆林人民被毛乌素沙漠死死相逼,几度南迁。如今却把农田都开垦到了毛乌素沙漠附近。像这种逆天的工程,你敢想?

干掉千年沙漠,种出8个韩国,中国人种树的“狠劲”你想象不到 - 天天要闻

在这个历经三代人的治沙过程中,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治沙英雄。比如殷玉珍女士,曾经倾家荡产买来600株树苗,最后只剩下10棵存活,但她依旧不放弃。

在此之后,她联合当地群众开启了草编固沙法和微创种植法,最终在7万多亩的沙地上种活了200多万棵树。如今这些树木已经蔚然成林,矗立在毛乌素沙漠南端,抵抗着来自北方的沙暴。

干掉千年沙漠,种出8个韩国,中国人种树的“狠劲”你想象不到 - 天天要闻

还有石光银,花费40年时间行走在荒滩戈壁上。靠着一柄铁锹和一壶水,直接种活了5300万株树苗,给25万亩的沙漠染上了一片绿色。此等功绩,就算是放到全世界也无人能敌。

相比于中国的防沙治沙和植树造林,其他国家在这方面可谓是一言难尽。尤其是冠有“雨林之国”的巴西,几乎是持着一种败家子的态度,将国内的森林资源悉数败光。

比如巴西人为了毁林造田,直接砍伐了亚马逊25%的树木。这些树木如果想要重新恢复的话,需要每个巴西人每天种植100棵树,持续115年时间才能做到。

干掉千年沙漠,种出8个韩国,中国人种树的“狠劲”你想象不到 - 天天要闻

即便是现在,巴西人依旧在乱砍滥伐的道路上“一条道走到黑”。根据世界环保组织公布的数据,亚马逊丛林已经有40%的植被遭到摧毁,每年有76.3万平方公里的树木遭到砍伐,相当于每8秒中损失掉一个篮球场的林地。从中也可以看出,咱们植树造林的速度,远远比不上人家乱砍滥伐的速度。

在此,我不禁想起了瑞典环保少女的那张丑恶嘴脸。她之前口口声声说,中国人使用筷子破坏生态环境。殊不知巴西人每天砍伐树木的数量,足以给中国人提供好几百年的筷子了。

干掉千年沙漠,种出8个韩国,中国人种树的“狠劲”你想象不到 - 天天要闻

似乎在她的眼里,只看到了中国人每年制作筷子所砍伐的那一丁点树木。却忽略了毛乌素沙漠中,那些为了防沙治沙奋斗一生的人们。

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存在,地球才不会被沙漠化所侵蚀,人类才有机会恢复那点所剩无几的绿色。让我们致敬英雄,致敬那些为了抗争沙漠而奋斗终身的人们。

资讯分类资讯推荐

范玮琪力挺陈建州,第三位受害人站出来,好姐妹makiyo也补刀 - 天天要闻

范玮琪力挺陈建州,第三位受害人站出来,好姐妹makiyo也补刀

#陈建州风波牵连多位明星#近期,台湾省艺人陈建州性骚扰事件越演越烈,已经有三位女艺人大牙、郭源元和黑涩会美眉妖娇出来指控陈建州对她们的性骚扰行为。陈建州妻子范玮琪则发文力挺老公。范玮琪发文表示自己孕期一直在家,外出黑人一直陪同,黑人不可能存在带女性回家的可能。
一战华工的珍贵照片 - 天天要闻

一战华工的珍贵照片

赴欧劳工上船前消毒洗澡,发放印有编号的外衣、裤子、腰带及内衣、草帽及鞋袜等,还统一配置毛毯、铺盖、水杯和铁饭碗的工具包,并在离国前集中在威海等地稍作军训。
阳后还有这个后遗症,向风而行征文 - 天天要闻

阳后还有这个后遗症,向风而行征文

#头条创作挑战赛第二期#​#暖冬的生活记#​#电视剧向风而来行征文#​最近我右侧的眼睛好难受,每天睡醒就然糊糊的,一天感觉看东西不太清楚,视力下降很明显,头也晕晕的,闷闷的,不是很舒服。我不知道其他人阳后有没有这个症状。
北大高材生感叹道:“这辈子我就没说过几次真话!” - 天天要闻

北大高材生感叹道:“这辈子我就没说过几次真话!”

我有一个姓于的朋友,大家都管他叫老于。老于今年五七多岁,北大毕业,清华读的硕士,北师大读的博士,妥妥的学霸。他现在是一家厅级单位的副总工,待遇也不错。在我们这些人眼里,那可是人中龙凤,几乎是神一样的存在。有一次几个朋友一起喝酒,喝多以后,大家照例吹捧这位学霸朋友。
画家把字画作价3万放老板店里寄卖,老板索要2成佣金,被画家拒绝 - 天天要闻

画家把字画作价3万放老板店里寄卖,老板索要2成佣金,被画家拒绝

街上有那种卖字画的店铺,这种店铺非常的少,因为懂画的人也少。店铺的老板是个爱画之人,不是名家的画,只要是画的好,价格合适,他也会收下,或者帮忙寄卖。王立是一名没有任何名气的画家,经常会拿一些画到店里寄卖,几百到几千的价格都有。这一天,王立又拿来一幅画,说是要寄卖。
04年辽宁老汉捡石头修猪圈,发现"白发人头",专家赶来:终于找到了 - 天天要闻

04年辽宁老汉捡石头修猪圈,发现"白发人头",专家赶来:终于找到了

二〇二二年,很多很有名的节目被网友们重新翻出来,比如《今日说法》,网友们甚至还列出了必看节目单。说到必看的“电子榨菜”,网友们纷纷调侃起了一档节目,它十分喜欢以农村口耳相传的惊悚故事为开头,经过不断的探索,最终以科学的手段解释灵异现象,它就是《走近科学》。
运河拾韵:爱的波涛(十三) || 朱钧贤 - 天天要闻

运河拾韵:爱的波涛(十三) || 朱钧贤

作者:朱钧贤 摄影:竹叶青“老板,还有什么吩咐?”雪娟和素英同时止步,愕然的转过身来。徐文琪将手中的钢笔在桌子上敲了敲,注视了她们一眼,道:“还有几个问题要对你讲一讲,我们饭店是食品服务性质的,首先必须要求清洁和卫生,还有的是要注意服务态度必须热情周到,使客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