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毅,科普界的“网红”,首都医科大学校长,生物学家,成名于国际,是一名留美博士,成名时选择回国,9年前中科院增选院士时落选。
因对科学实事求是,又擅长于冷思考,所以经常会打假一些他认为的假论文,这些年不乏有院士、教授、医学家都被他打假过,所以现在他在圈内被称为“打假斗士”。
自从疫情放开后,饶毅的公众号貌似一直热度不高,最近一篇有热度的文章还是12月8日,饶毅发表了自己和身边朋友感染新冠后的一些感受。
按照他的说法,这个病毒并没有导致人呼吸困难,肺部病变,所以大家都应该能挺过去。
而就在此前,饶毅一直都坚称奥密克戎并非危害极低,不应该哄骗群众,刻意弱化病毒的危害。
看的读者也是云里雾里,都不知道该相信哪种说法了。
而就在12月19日上午7点40分,低调了许久的饶毅突然在公众号发布了一篇长达3000字的文章,名字为《对上不必逞能,对下不宜逞强,疫情双方代表人士都应该实事求是》。
这篇文章真是火力全开,开头就直接抓住张文宏不放,随后就指出钟南山钟老的“不专业”。
他在文章开头说:“事实上,今天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断定疫情走向,没有一个人可以排除疫情永远伴随人类、一年三次、每次轻重没有规律的摇摆”。
他这个话从科学角度来说,确实没有问题,美国的生物研究应该是全世界第一,截止到现在,美国对新冠病毒除了放开,依然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治疗和预防,即便奥密克戎的致死率已经不足0.1%,但美国还是没有宣布它们能走出疫情困局和战胜疫情。
而饶毅这段话暗指的人,其实就是张文宏,在12月18日,张文宏曾发文表示:“高峰期马上来临,我们即将走出这次疫情已成定局。”
出于张文宏“网红”的身份,他说这话其实就是在振奋人心,毕竟现在疫情放开后,各地医疗体系都出现问题,人们的生活受到了冲击,这时候就是需要有人站出来稳定人心,所以张文宏这么说其实也没什么问题。
可张文宏的身份是医生,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他不能快人快语的说这么大的话,现在国内变异的奥密克戎分支高达700多支,虽然暂时没有发现毒性较强的毒株,但病毒会变异,一旦大面积感染后,随着环境、温度、基因改变,谁又能保证接下来会不会有更强的毒株出现。
所以饶毅说这个话只是出于对科学负责任的态度。饶毅是一个“冷静者”,张文宏是一个“快语者”,这两个人我们不能说谁对谁错,毕竟站的立场不同,所以我们在这里也不评判谁对谁错了。
随后饶毅又说了一段话,“1950年的时候,中国的遗传学比较老旧,而中国的分子生物学不可能存在,因为世界上分子生物学才刚刚起步。”
这段文字翻译下来就是:“1950年,暗指钟南山上学的年代,那个时候分子生物学在国内没有,许多人都没有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知识,虽然现在有些人已经成名,但基础不足,对分子生物并未理解透彻,这些人顶着专家的名字走上自媒体,公开说瞎话。”
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有心的人一定会想到是谁。
最后饶毅对当下放开之后最火的连花清瘟进行了点评,文中是这样指出的“两年过去,仍然没有连花清瘟的大型三期双盲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问世,因此连花清瘟的有效性仍然需要严格的双盲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
早在今年4月,饶毅就对连花清瘟开过专场,当时对这个药物的质疑主要是这个药对新冠的预防和治疗到底有没有效果。
如果有效果,那么就该让社会还连花清瘟的清白,如果没有效果,那么它称之为“假药”,如果没记错,当时全国疫情多点爆发,连花清瘟一度被当成某些机构的指定用药,也就是在那时,全国人民都把连花清瘟当成“救命药”。
其实这次放开后,连花清瘟也是非常紧俏,因为笔者没有抢到过,所以它的效果到底怎么样,我们也不敢评论。
虽然连花清瘟对广大网友的质疑进行了回复,但感觉回复的有些模棱两可,缺少科学性,并没有真实的试验数据支撑,所以有些人还是持观望的态度,并未进行抢购。
通读这3000字的文章后,笔者也是总结出饶毅想要表达的一个重要观点,“科学讲究的是实事求是,如果不懂,就别装懂”。
回望疫情这三年,我们听到了太多专家的建议,有些建议很实用,有些建议却很空洞,作为普通百姓,我们能懂的知识非常有限,但我们明白一个道理,能帮助我们摆脱疫情困局的建议都是好建议,所以如果专家的建议有用,即便有失偏颇,我们也会绝对赞成。
饶毅讲究的是科学,张文宏讲究的是人情,它们都有自己的理由,现在我们到了放开后疫情最严峻的时刻,应该做的是共克时艰,而不是互相猜忌。
大家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