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剂在我们的饮食中几乎无孔不入,大到生活必需品,小到零食,多多少少都会看到添加剂的影子。
曾有一位山东的网友做了一个实验,在外面买着吃的情况下,一天大概吃了177种名称的添加剂,总结为90多类。
单单一个吐司面包就包含了:
(蓝莓果味酱、麦芽糖浆、黄油、食品添加剂、甲基纤维、柠檬酸、复配着色素、山梨酸钾、梨糖醇液、酵母、甘油、乳化酶制剂、氢乙酸钠、食用香精、丙酸钙、定粉磁酸酯、食品用香精、人造奶油、氧化酶、淀粉酶、复配乳化剂、双硬脂酸甘油酯、脂肪酸酯、面包防腐乳化剂、双乙酰酒石酸单白油脂、淀粉磷酸醋、甲基纤)。
看到这些名字,您是不是头都大了,厂家为什么会添加那么多添加剂?说句可能让您不高兴的话,都是消费者和相关部门惯出来的。
先说下消费者
您要是认为所有的添加剂都是为了增加保质期降低成本就大错特错了,很多添加剂不但增加了成本,还危害了身体,这么说吧,市场上的饮食90%以上的添加剂都是为了提升口感、保持形状和搭配颜色。
消费者无形中还要为这些危害身体的附加品买单,那既然这些添加剂既增加了成本,又危害身体,商家为什么还那么执着的要添加呢?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两个卤肉店,就算用了一样的肉,放了添加剂的那家口味就会变得更加丰富,色泽更加诱人,生意自然也会更好。据我观察,餐饮行业直接使用的添加剂包括不限于:
肉包王、肉香王、鸡骨髓膏、猪骨髓浸膏、牛肉宝、羊肉宝、麦芽酚、香料A……。
而没放添加剂的那家卤肉店慢慢就会被市场淘汰。
还有一个例子,有人第一次去欧洲喝国外的牛奶那叫一个难喝,又腥又腻难以下咽,价格还不便宜,直呼上当,还是国内的添加剂牛奶好喝。
其实在国内添加剂的竞争氛围中,我们已经渐渐地不知道真正的牛奶到底是个什么味道了。
大部分人都有一个习惯,挑选食物首先看中的是价格和味道,我们对饮食讨论最多的是哪家店好吃,哪个食物实惠,至于谁家放了多少添加剂,现实中根本没多少人会在乎。
慢慢饮食市场形成了一种畸形的竞争,口味和价格成了第一要素,至于其它的不违法就行了。
而我们的消费者也乐于享受这样的竞争后果,谁家便宜谁就有是良心的商家,谁家好吃谁的生意就好。反过来,谁家卖贵了点就是坑人的资本家嘴脸。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最明显的例子。
当然,造成这种现象和我们在宣传引导上的懈怠,标准定制上模糊有很大的关系。造成很多消费者对添加剂的危害不关注、不了解。国人吃了半辈子添加剂,还有人连苯甲酸钠这个化学名称都不认识。
反观欧洲和日本,在引导普及食品安全方面是非常严谨的,2017年,某风味豆豉被德国第三方机构查出含有多种危害物质,如矿物油、多环芳烃、增塑剂等,当然这些物质按照规定标准来看并不超标,但是德国却反复提醒国民减少此类有害物质的摄入,让国人减少购买。
日本也是,虽然苯甲酸钠这类添加剂在日本合法,但哪个企业添加了,会反复报道提醒国民对身体的危害,最后导致日本连生产这类添加剂的厂家都绝迹了。
虽然这些添加剂在一种食品上的计量合乎正常标准,食用后有害物质也可以通过正常代谢排出,但当你身边琳琅满目全是添加剂食品时,这些添加剂互相叠加,你的身体还能代谢出去吗?
试想一个场景,你煮了一袋碳酸钠的速冻水饺,蘸着苯甲酸钠的酱油和醋,又喝了一杯羚甲基纤维素钠的牛奶,涂抹了苯甲酸钠的化妆品,吃了羚甲淀粉钠的药,顺便叼上一根苯甲酸钠的香烟,喝了一杯氯丙醇的酒,望着镜子里日渐憔悴的自己百思不得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