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没有调查,调查不够。
毛主席: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
2、只看一面,不讲对立的那一面。
毛主席:悲观主义只看见抗战中的失败,不看见抗战中的成绩,尤其不看见失败中已经包含了胜利的因素,而敌人则在胜利中包含了失败的因素。
毛主席:或者是毫无根据地纯主观地说一顿;或者是只根据问题的一侧面、一时候的表现,也同样主观地把它夸大起来,当作全体看。
3、看不见大的东西。
毛主席:他们只提强弱对比一点,是他们的片面性;他们将此片面的东西夸大起来看成全体,又是他们的主观性。那些并非亡国论者,也不是一贯的悲观主义者,仅为一时候和一局部的敌我强弱情况或国内腐败现象所迷惑,而一时地发生悲观心理的人物。
4、看事物看成漆黑一片。
毛主席:许多人不能执行发展统一战线工作的政策,因为他们把国民党简单地看成漆黑一团,表示束手无策。
毛主席:事物都是可以分割的。
5、以弱击强。
毛主席:首先而且严重的问题,是如何保存力量,待机破敌。
6、策略错误,使用了错误的策略。
毛主席:任何行动都是实行政策。不是实行正确的政策,就是实行错误的政策;不是自觉地,就是盲目地实行某种政策。
7、过分相信自己的力量。
毛主席:过分相信军事力量,而不相信人民群众的力量。
8、没有调动足够多的积极因素。
毛主席:关于流寇思想,这种思想表现在:扩大红军,不走由扩大地方赤卫队,地方红军到扩大主力红军的路线,而要走“招兵买马”“招降纳叛”的路线。
9、判断错误。
毛主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
10、敌人没有过失。
毛主席:退却的最后一个要求,是造成和发现敌人的过失。
11、用利害分析法,而不从必须性、需要上作决策。
毛主席:束缚于眼前的利害,就是失败之道。
12、被环境控制,不去置入环境、改造环境。
毛主席:被环境所支配,失掉自主能力,采取了应付主义。
13、失去主动,处于被动地位。
毛主席:不能恢复到这种地位,下文就是失败。
14、自己的力量分散,不够集中。
毛主席:争取胜利,基本上靠了集中兵力的一着。
15、关门主义。
毛主席:其结果将使我们自陷于孤立。
毛主席:我们团结多数、孤立少数的政策就将软弱无力,无法实现。
16、没有抓住主要矛盾。
毛主席: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17、没有计划,没有准备。
毛主席:事先都应有尽可能的严密的计划,这就是一切行动的预先准备工作。
18、以盈击盈,或者以竭击盈。
毛主席:战争的前期,我们要避免一切大的决战,要先用运动战逐渐地破坏敌人军队的精神和战斗力。
19、强调提高,轻普及。
毛主席:努力于提高呢?还是努力于普及呢?有些同志,在过去,是相当地或是严重地轻视了和忽视了普及,他们不适当地太强调了提高。
20、侥幸心里。
毛主席:向着最坏的一种可能性做准备是完全必要的。
21、没有同盟军。
毛主席:没有同盟军的军队是打不胜敌人的。
22、只讲原则,不讲灵活性。
毛主席:一时办不到的事,必须允许逐步去办。比如国家资本主义,是讲逐步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不是只有公私合营一种形式,而是有各种形式。一个是“逐步”,一个是“各种”。
23、树敌太多。
毛主席:我们绝不可树敌太多,必须在一个方面有所让步,有所缓和,集中力量向另一方面进攻。
24、否定一切。
毛主席:不论中国外国,不能否定一切,凡是否定一切的人,其结果是否定了自己,毁灭了自己。
25、没有扩大战果。
毛主席:努力在最后五分钟扩大战果。
研究毛主席:
1、增大事情的基础概率。
2、理性人,制定博弈的支配性策略。
3、先分割,再各个击破。
4、置入环境、改造环境,制定环境标准,以良币驱逐劣币。
5、用辩证法、相生相成 取代利害分析法。
6、用辩证法建立全局。
7、用辩证法、相生相成来用人、育人。
8、用辩证法制订博弈的支配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