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科技与狠活”成为网络热点,起因就是各种食品的生产添加了各种添加剂,与此同时,同企业相似的出口国外的产品与国内的截然不同,简单来说,就是典型的“双标”。
所谓“双标”的“标”确实说的是“标准”,对于之所以有这样的情况,大多企业的解释都是没有违法,也没有不达标,因为所有出厂的产品都是符合相关标准,只不过,国内的标准和国外的标准不尽相同,所以,就算是同一种类型的产品,也会有基于不同生产标准的配料。
弱弱地说,从行业准则或法律法规的角度来看,厂商只要符合了确定的标准,确实没毛病,然而,产品生产,只符合标准,真的就足够了吗?
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生活之中,大部分的家长都想自己的小孩或后辈的考试成绩越高越好,几乎没有多少家长只是要求考试成绩及格就好了,而这里的及格其实就是“符合标准”,100分满分,60分就符合及格标准了,150分满分,90分就符合及格标准了。
显然,如果厂商都能用要求小孩或后辈有高分成绩的家长立场去思考,那么,断然不会仅仅生产符合标准的产品就好了,诚然,符合标准可以在生产成本上实现最大化的节约数,从商业的角度,最大化节约成本,进而最大化实现企业效益并没有对错之分,但是人终究是人,不仅仅只存在于商业社会,人也不是商品,人都是有血有肉的血肉之躯,都有情感属性,所以,无论是从事怎样的行业,都不应当只是从商业角度去考虑问题,即便是商人,也应当做有高道德标准的商人,而不仅仅是“符合标准”的商人。
放大到整个社会的不同产业链环节,不同产业有不同的标准,如果目前还是粗放发展的时期,处于粗放时期的不同发展现实,执行相对不高的标准无可厚非,甚至是情有可原,但是显然,现在,我们国家并不是还处于粗放发展的状态,人们的需求也不只是温饱而已,因此,产业标准也应当与时俱进,至少要与现在人们的健康与环保需求更匹配,而不能还是把生产定义为只要“符合标准”就好。
最后,用一句几年前的流行台词说一句——“人在做,天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