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触及粮食问题,袁隆平都要从那悲惨的一幕讲起:“我亲眼看到至少5个人倒在路边、田埂边和桥底下,真的是路有饿殍啊。一个老乡饿极了,他扒下树皮大吃了几口,把胃胀破了。那个老乡在地上不停地翻滚,而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在极度痛苦中咽气。”
这不堪回首的一幕给袁隆平带来了锥心的刺痛,是他心中一道难以愈合的伤口,哪怕伤疤好了,他的心也依然隐隐作痛。
“你是搞科研的,要是能培育一个亩产八百斤、一千斤的新品种,那该多好啊!”一位农民淳朴的话语深深地触动了他。勤施肥不如换良种,农民需要优良的种子啊!
对于饥饿和种子,袁隆平有深深的感触。
可是,袁隆平的这些情愫、从泥腿子农民到世界级科学家的心路历程,又有多少人知道?为此,我们真诚感谢《袁隆平的世界》问世。
《袁隆平的世界》被称为超越《牛顿传》和《爱因斯坦传》的世界科学家传记。它全方位展示了袁老探索杂交水稻的曲折过程,讲述了他与一粒种子在稻田里的情感。还有袁老从出生到农学院毕业的生活经历,以及他的爱情和精神生活。
作者陈启文,就是用探寻种子的精神来完成本书的。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国家一级作家。他的代表作有《南方冰雪报告》、《中国粮食报告》、《命脉——中国水利调查》等,还著有70余篇中短篇小说。
本书的基本内容和作者就介绍到这里,下面我将从袁隆平的人生世界、科学世界和精神世界三个方面介绍本书的精华内容。
一、生命的诞生及成长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从一串数字开始,袁隆平也不例外。1929年8月13日,农历己巳年七月初九、体重3680克。给他接生的是万婴之母的林巧稚,她喜不自禁地欢呼:又是一个胖娃娃!真好!
袁隆平在北京协和医院降生了,他伴随着我国大西北和华北赤地千里的大饥荒而来。难道他是来拯救这个饥饿世界的吗?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能在中国乃至世界享誉盛名的协和医院里幸运分娩,可见袁家不是普通人家。
事实确也如此。20世纪30年代,袁家在德安城北建了一座规模不小的宅院——颐园,袁隆平的童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
无论是在颐园还是在汉口扶轮小学上学,袁隆平都是开心快乐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强韧的父亲和喜欢读德国哲学家尼采书籍的母亲。母亲是位乐观、豁达的知识女性。
母亲培养孩子如同培养一粒粒种子,润物细无声,他们五兄弟中4个读了大学,1个读了中专。这都源于母亲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做人要博爱,要诚实。
有时一件很小的事或一个故事,或许就会影响我们一生的取向,就像距离汉口不远处神龙洞里的神农氏,还有资本家的园艺场。
秋天的一个周末,袁隆平随母亲来拜谒神农氏。看着四邻八村的人们纷纷踏至而来,恭恭敬敬地祭拜神农。他不明白:神农为什么这般受人尊敬?
母亲给他讲了《逸周书》中神话“天雨粟”的故事,似乎使他获得了某些神示。
小学一年级时,老师带袁隆平和同学们去参观一个资本家的园艺场,那种“要吃水果,伸手摘来就吃;要喝牛奶,奶牛就过来,挤一杯就喝”的美好印象,让他挥之不去。至此,他向往着那种田园之美、农艺之乐。
这种叠加效应,使得袁隆平想到:长大后一定要学农!一颗宿命的种子绽放出了小小的萌芽。
往往残酷的事实能给人以巨大的警醒,警醒之猛烈,无与伦比。就在袁隆平10岁那年,他们一家又回到了重庆,经历了日本飞机连续两天大规模轰炸重庆,投下比炸弹更可怕的燃烧弹。当场死亡四千多人,两千多人受伤,二十万人沦为无家可归的难民。
1938年至1944年,日本对重庆进行长达5年半的战略轰炸,其残暴程度不亚于南京大屠杀。
日本人的肆无忌惮,让袁隆平明白了一个道理:弱肉强食!若要不受别人的欺侮,我们中国必须要强大起来。
在饥饿与战乱共存的大环境下,饥饿离袁家也越来越近,一大家子人全靠父亲一人挣钱养家。
但不管世局怎么混乱,袁隆平的父母一直坚持让孩子们上学。他的中学生活非常艰苦,吃糙米饭,点桐油灯,两星期打一次牙祭,穿政府统一发的灰色布装,穿磨破洞的鞋是常有的事。
袁隆平的学生时代,按他自己的话说:跟着兴趣走。他是一个爱把事情琢磨透的人,他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袁隆平典型的性格特征。
他的物理老师讲过一段话:一公斤煤完全燃烧可释放出8千卡的热量,如果能量能全部释放出来,能释放出二十一万六千亿千卡的热量,相当于一座中等城市几年所消耗的电力。袁隆平和他的同学一样发出惊呼:怎么可能!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又很深奥的问题,它启示了袁隆平一生:一个人或一粒种子,如何才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带着这个思考,袁隆平结束了中学时代,跨进了一个崭新时代,他如愿以偿地进了私立相辉学院农艺系。
四年大学即将结束时,袁隆平又面临人生一次重大抉择:到哪里去?
“服从统一分配,到农村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那个时代最响亮的口号。结果他被分配到湘西雪峰山脚下的安江农村任教。
[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必删除[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