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6月,衢州市正式启动全市域体系化高质量推进8090新时代理论宣讲工作。两年来,一万多名宣讲员在讲中学、学中信、信中干,与8090新时代理论工作共同成长。8090新时代理论宣讲从盆景到风景再到全景,也已成为衢州青年的一种生活和工作方式,成为这座城市文化生活的一道靓丽风景。
在这项工作推进两周年之际,市8090工作专班特别发起“我与8090共成长”故事征集活动,征集了一批文字和视频,从中可以了解青年宣讲员们的酸甜苦辣。8090新时代理论宣讲带给他们什么?且让我们来听一听!
今天推出第十一期:金敏军(导师)《这里的青春不散场》。


就在这个月,我即将迎来我的毕业季。2019年我以奔五的高龄考上了省委党校本部的哲学专业在职研究生。同年9月,龙游县8090新时代理论宣讲团成立。当时我正在台下做评委,看见宣讲团的旗帜在舞台上飘扬,心里充满期待:红色的理论和热烈的青春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成立伊始,我给我们的宣讲团员讲了第一堂课《如何做好基层理论宣讲》,围绕“为什么讲?谁来讲?讲给谁听?讲什么?怎么讲?”进行理论宣讲启蒙,当时有宣讲员拍了小视频在网上传播,心里遗憾的想这小小的讲课视频也许会很快淹没在信息的大海中吧。想不到的是,理论的小火花插上青春的翅膀,可以点亮一片星空。目前这堂课已经讲授几十场,从遥远的边疆到沿海,从机关、乡镇到浙江传媒学院、衢州学院等高校,我收获了很多“小朋友”,自己也成了深受青年宣讲员欢迎的导师。而我们的宣讲团从最初的30余人变成了4000余人,形成了“1个县团+93个分团”的大家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8090新时代理论宣讲,就是一座用青春架起的桥梁,上接天线、下接地气,让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用青春召唤青春,用思想引领思想。群众在哪里就在哪里讲,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千家万户。年轻的宣讲员们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用年轻人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在全社会广泛传播伟大思想、厚植精神土壤。在这里,青春没有界限。80后90后00后10后,还有我这样的70后,都能体会到理论的伟力思考的魅力青春的活力交流的动力。体制内外组团参赛,母子宣讲员、师生宣讲员同台宣讲,田间地头、广场院坝、厂矿车间都是我们的讲台,台上讲师和台下群众互动交流、打成一片。
不惧挑战,方有未来,青春总是有无限可能。在和青年人一起经历的稿件打磨和无数次试讲的日夜里,常常是喜忧参半,一半是成就感满满惊喜不断,一半是本领恐慌惶惶不安。我相信世上没有突如其来的横空出世,没有大量的学习大量的积累,宣讲就会变成无源之水。幸运的是,我离青春如此之近,可以和青年人一起学习一起奔跑一起成长。三年时间里,我既是导师也是宣讲员,更是一名学生。习惯了在高铁、车站、教室看书,在人群中奔跑、宣讲,在灯下磨稿撰稿指导试讲。当一个又一个宣讲小白在人群中落落大方侃侃而谈,当我们的团队我们的宣讲员在省市赛事中捧回一个个大奖,我也修完了三年的哲学专业研究生。个人还先后获得了全省理论宣传突出贡献个人、全省干部培训好课程、全省党校精品课优秀奖、衢州市党校精品课一等奖、衢州市理论宣传突出贡献个人、衢州市十佳导师、衢州市8090说金牌导师、龙游县个人三等功、新时代理论宣讲先进个人等等荣誉,撰写发表了十余篇理论文章,把自己的宣讲辅导课变成了文字,作为副主编出版了《8090说—青年理论微宣讲辅导》教材。我觉得我发现了青春的秘密,那就是“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不断学习不断成长”。

时代淘汰人的不是年龄,而是是否始终保持热爱步履不停。其实80后90后也终有一天会老去,但是8090新时代理论宣讲不会,因为理论之树长青、青春力量永续。和8090在一起,才知道青春不是一串数字,而是一种始终在学习的状态,始终昂扬向上的姿态。坐下来安静的学习、在实践中理性的思考、到群众中热情的宣讲、和时代一起成长,这是一个理论工作者最美好的状态。因为理论光辉,所以热爱理论;因为乐于分享,所以热爱宣讲。心怀光明、播种光明,愿更多的人加入我们,愿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能在宣讲中绽放光芒、收获成长。这里的青春永不散场。

来源:衢州市8090新时代理论宣讲工作专班
编辑:王好
一审:潘柳宁
二审:蒋孟琦
三审:马俊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