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战国时的秦灭赵之战,是战时拉得非常长的战役,长达8年。当时综合实力第一的秦国,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打下赵国,甚至从公元前236年至公元前232年,在这长达4年的时间里,秦国被赵国完全抵制,根本无法开启东进的战略步伐。并且秦国因此休整了3年之久,最后才利用反间计谋,一举攻下赵国。而在经历了长平之战的赵国,还能与之抗衡这么多年,其中原因不能忽视。
▲战国时期的赵国版图
赵国被低估的政治经济实力
对于秦国的商鞅变法绝大部分人都耳熟能详,利用自身独具特色的工业发展模式,重视法律,通过法律来维护君权,实行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等。但其实在秦国实行商鞅变法之前,赵国已有类似的政治管理体系。赵国的上军将赵鞅在其封地内部进行了改革,赵鞅在政治上,大力挑选贤德有才能的人,对贤能之人礼遇待之,并且封赏官爵;且赵鞅善于倾听各类贤臣的意见和建议,使得赵国逐渐成为贤才的聚集地,他还重用各类人才,例如董安于、尹铎等人;再到后来赵烈侯的改革:“为政讲究王道仁义;延延揽人才任官使能;节财俭用;对官吏进行考核和监督”。注重为官者的个人廉洁,讲究做人要遵守道义,在朝为政者要清廉自律,安分守己,当时的赵国已然有了完整的政治体系。且赵国的冶铁工业规模巨大,当时著名的“钢铁大王”卓氏为赵国人也。当时的赵国就是“经济贸易中心”,这也是赵国的铁骑兵能够如此强盛,数次大败秦军的关键原因所在。
▲赵国冶铁技术
而赵国的经济种类和土地资源非常丰富。在农耕土地方面,赵国有河套平原、华北平原、太原盆地等优渥的地势条件,这些地方地势平坦,水源丰富,尤其适合农作物的生长。盛产的粮食、丝、麻可以给军队提供后勤保障,而北方又有牧场,使赵国的游牧民族得到发展,尤其是盛产军用战马,畜牧业是所有国家都无法比拟的,这也是赵武灵王能够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且赵国地处要塞,周围列国从铁器、马匹、各类需求品都需要依赖赵国,赵国的商贾非常繁多,战国时期的商贾有着很高的价值,他们穿梭在各个国家,利用自己的产业优势和地理优势,壮大自家产业,为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物质保障。而这些都是为后来能与秦国抗衡多年而长久不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马匹
再就是迁都邯郸。赵敬候刚即位,凭借自己远见卓识,力主迁都邯郸,也开展大规模的东扩运动,于是和卫国、魏国展开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目的在于巩固赵国的迁都后的地位和实力。邯郸作为当时赵敬候迁都的首选位置,对于赵国而言,是非常明智的选择。邯郸地处平原,邻国较多,又是交通要道,有利于赵国加强与诸侯国的联系,建立友好关系;且邯郸经济发达,是不可多得肥沃宝地。再则就是邯郸远离游牧民族,相对而言较为安全,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尊王攘夷”的口号,尤其是西戎北狄、南蛮东夷等,由此可见游牧民族对赵国甚至整个中原都构成了很大的威胁。而迁都中最不可忽视的一点在于:邯郸是中原争霸与扩张的总体方向,几乎所有战争都是领土斗争,这不仅是壮大自己国家的最有利途径,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条件。
▲赵国时期的邯郸
最后就是别立信都。于古人而言,尤其是中国人,骨子里就以信守承诺为荣,而赵国信都也发挥了其作用。《汉书·地理志》中就记载过,在三晋分晋时,就有信都的存在。信都是一个国家收集情报的重要战略举措,关系着一场战争的胜败,尤为重要。当时战败的魏国为了讨好赵国,于是派人送去上好的木材。赵成侯为维护自己“言必行,行必果”的形象,也为了确立赵国在周围列国心目中的地位,树立国都威信,利用魏国献上的“良材荣椽”在刑地打造了檀台,因此刑地因信都而声名鹊起。而这一举措,实际上是效仿了西周邢侯代天子以令诸侯,以此立威,且赵成侯是出了名的善征伐,所以这样的做法也让诸侯国不得不群服。且又有后世赵武灵王在信都发布“胡服骑射”的国策,对赵国进行政治军事大改革,更加彰显出信都在赵国政治上的重要性。
▲檀台遗迹
因此,赵国的政治经济实力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弱,相反的是,赵国在政治经济上其实领先其他诸侯国很多,这也是能和秦国抗衡多年的重要原因。
超强的军事能力和团队
赵国的军事能力强悍是毋庸置疑的。在战国时期,赵国最开始引以为豪的兵种是步兵,被称为“带甲”,这是早期赵国军事实力的象征。在赵破匈奴之战中,李牧组建的兵团里面步兵就占了5万人,而后大胜匈奴,使得其此后10多年不敢再进扰赵国边境。而这一场战役,对后世以步兵制骑有着深远的影响。赵国的步兵尚且如此,其赵武灵王改革后的“胡服骑射”战力更为骁勇。在史书《资治通鉴》里有详细记载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故事。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制度,向胡人学习骑射战斗技术,不仅使赵国的军事实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在另外一方面,也为拉拢游牧民族的民心,减少敌对势力,增强游牧民族的归属感。于是在赵武灵王的带领下,一举攻灭了中山国,将赵国连接成一个整体,随后又对东胡、林胡、楼烦等游牧民族进行围剿并取得胜利。从此赵国的综合国力大幅增强,军事力量迅速壮大,展现出了强大的威力。
▲胡服骑射
再讲赵国的军事团队。很多史书都有记载李牧廉颇的用兵奇特之处,勇猛无敌多次击溃敌军,因此战国时四大名将中赵国的廉颇、李牧二人应是非常骁勇善战的军事奇才。说道李牧:李牧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常胜将军,没有败绩。他不仅为人品行端正,处理人际关系时也是面面俱到,在与敌军对战时的用兵用计上更加展现出他的足智多谋。在面对君臣关系时,强调作为将帅的独立性、方便快速的行事权,作战中,战况瞬息万变,稍不注意就容易出现重大失误,必须及时应对才能取得作战的胜利;而对于军民关系方面,他要求要做到不扰民,尽力争取民众对国家军事活动的支持、配合,这也是赵国百姓大力拥军的重要原因。而在处理官兵关系时,厚待士卒,每到战事休整,李牧都会好酒好肉待之,为的就是鼓舞士气,不让兵将离心,密切关注官兵关系。
▲李牧人像图
李牧的一生几乎都在战场上,最开始在赵国北部镇守边境,抵御匈奴;后来南下抵御秦军东进,而在这其中,李牧逐渐成为战神。他的作战方略也是被世人所称赞。首先力求壮大自身实力,只有自己强大起来,才有实力抵御外敌。其次是力求削弱、麻痹敌人,这是李牧惯用的战术,也是战胜敌人的有效措施。然后是力求保持信息灵通,了解敌情,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再是力求把握好时机,时机在战事中尤为重要。最后是他认为单一兵种作战都有不足,各兵种应协同作战,唐代李华在《吊古战场文》中曾言:“吾闻之:牧用赵卒,大破林胡,开地千里,遁逃匈奴”。这就是李牧充分利用不同兵种开展的胜利战役之一。他在与匈奴的对战中,仅仅几年时间,以代兵一举歼灭匈奴骑兵十几万。秦国的王翦也屡败李牧,还曾歼灭秦军二十多万,当时凶猛的秦军也迟迟不能攻破李牧的战术防线,李牧一度成为秦国统一六国的最大阻碍。足以见得他超高的军事指挥艺术,能有如此奇才,通晓史书,兵法研究透彻,懂得利用天时地利人和,对兵器机械十分擅长,是赵国的荣耀,也是赵国黎明百姓的荣耀。
▲征战沙场
而廉颇大将军,赵之良将也。在五国联军伐齐时,乐毅大败齐军后,与名将乐毅前后配合,带领赵国军队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威震诸侯。随后又转战四方,先后攻打齐国、魏国等地,皆大获全胜。廉颇最为后世所称赞的就是他的勇猛性格,他在战场的英勇事迹也是让诸侯皆叹佩服。而赵国不仅有李牧、廉颇这样的名将,还有庞煖、乐乘、田单等人作为赵国的领军人物,数次为赵国抵御外敌,阻挡敌军来犯。
▲廉颇人像图
既然有这么多的大将、名将为赵国坚守防线,那么老百姓的拥军之心和将士们的归顺之心也有了保障。在战场上赵国的士气是非常强劲的,不仅仅是对秦国打从心底的怨恨,还有自身本就不服输的气节,赵国与秦国从来就是势不两立,而经历了长平之战赵国大败,那时的赵国已然被削弱了大量的国力,且又常年征战,所有人都以为此时的赵国已是残缺躯体,没有还手之力了。但其实赵国的实力在前期本就有一定的基础,在长平之战时,还能保持一定的军事力量对战周边的胡人和燕国,由此可见赵国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破败。因此对于后来秦国的东进运动才能互相牵制,使得秦国也无可奈何。拥有强大的军事能力和精锐的军事团队,还能处于不败之地多年,赵国本就是非常强悍的存在,哪怕是面对秦国这样强劲的对手,相持数年也不在话下,这就是赵国在军事方面彰显出的丰厚底蕴和能力。
赵国时期的社会包容性
在国与国的战役中,靠得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强大和正确的政治导向,还有一个国家的社会包容性、人民群众的凝聚力,这都是胜利的必要条件。赵国国君源于商朝贵族嬴姓赵氏,是商朝名臣飞廉(蜚廉)次子季胜的后代,原为赵侯。后来的赵衰在重耳的解救下,返回赵国国都,赵衰任当时赵国的国王,统领朝政,直至韩、赵、魏三家分晋,周威烈王始命赵烈侯赵籍为侯,由此可以看出,赵国的分裂使得民族种类逐渐复杂起来。在《韩非子·初见秦》中记载:“赵氏,中央之国也,杂民所居也,其民轻而难用也”,很多人都说赵国的民族种类繁杂,民族融合一直以来是个大问题,这也是导致赵国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胡人图像
其实不然,赵国的民族种类繁杂,也就说明国家的人口数量众多,这是东扩运动和“胡服骑射”改革带来的成效,人口越多,在经济和自然环境丰沃的条件下,经济实力也就越高,战时就能调动更多的兵力,这才是赵国的强大之处。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中我们不难看出,赵武灵王为更好的解决赵国周边匈奴问题,强制改革,穿胡服进行战备练习,拉拢少数民族,减少敌对之意,最后征服了周边少数民族之国,增加了不少战力。且赵国的艰难崛起,是靠改革和变法带来了希望,其实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来,赵国的社会包容性是正确的选择。
总结
秦国灭赵之战可以说是最为艰难的,有人说秦灭赵之所以长达八年之久,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李牧,不置可否,李牧确实其很重要的因素。但最重要的是赵国无论是从政治经济实力上、军事力量和军事团队上,还是在人文社会方面,都是有着深厚底蕴和强大基础的。赵国的人民群众是非常团结且痛恨秦国的,所以秦国攻打赵国举步维艰,不仅要打下赵国的军队,更要将赵国的百姓逐一攻破,同民心极其统一的国家开战,并且要完全战胜他,更是难上加难。所以秦灭赵之战,才会花费如此长的时间,并不无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