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清德竟回应两岸统一?向大陆提出条件,却遭韩国、日本接连打脸

前言

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近日在专访中回应两岸统一话题,提出所谓"对等尊严"条件,将两岸比作大小公司,实则暗示拒绝一国两制统一模式。

言论一出,国际社会迅速反应日本长崎市拒绝邀请台湾参加原爆纪念活动,韩国总统热门人选李在明更直言"台海冲突与韩国无关",给台当局当头一棒。

赖清德言论隐藏着什么政治算盘?各国为何在此时给台当局泼冷水?

赖清德的统一幻梦

赖清德在任期将满一年之际,突然对两岸统一问题发表了一番"高见",在接受网络节目专访时,他竟然将大陆和台湾比喻为"两个公司",声称大公司不能直接吞并小公司,这是岛内民众"无法接受的"。这种比喻暗藏着"两国论"的政治意图

赖清德还提出了所谓"对等尊严"的条件,要求大陆"正视台湾存在的事实",这一表述比起蔡英文常说的"两岸互不隶属"更进一步,直接演变为"两国互不隶属",赖清德这种说法,就像是打着统一幌子的分裂旗号,看似愿意谈,实则在设置不可能实现的前提条件。

然而,他似乎忘记了基本现实——在去年的选举中,他的得票率甚至没有过半,如今支持率更是跌至三成左右,赖清德哪来的底气代表台湾民众?

这番言论刚出炉,国际反应就来得干脆利落,日本长崎市拒绝向台湾发出原爆纪念活动邀请,韩国总统热门候选人李在明更是直言不讳地表示"中国大陆与台湾打不打仗与韩国无关",这相当于给赖清德当头浇了一盆冷水,将其"倚外谋独"的幻想击得粉碎。

三败俱伤

赖清德执政将满一年,交出的却是一份惨不忍睹的成绩单,根据TVBS民调显示,他的满意度仅有32%,而不满意度却高达55%。

这与民进党自己宣称的57%满意度形成了天壤之别,简直像是在描述两个不同的台湾,这种数据差异不禁让人怀疑,民进党是不是只在自己的"同温层"里做民调?

在两岸关系上,赖清德犯下了三个致命误判,第一,他误判了中美关系的走向,以为两国会持续激烈博弈,然而事实却是,中美在瑞士日内瓦发表了联合声明,展现出合作的意愿。

第二,他误判了大陆的军事实力和决心,认为大陆"不敢打、不能打",然而印巴空战中,中国产的歼10CE击落了法国的4.5代战机阵风,让全世界见识了中国的军事实力

最致命的是第三个误判:赖清德竟然认为"台独"在他手上可以实现,然而早在多年前,李登辉和陈水扁就已经承认"台独"是假议题,赖清德却把这个假议题当成了真命题,这就像是海市蜃楼当成了真实的乐园,不仅自己被迷惑,还要带着台湾民众一起走入迷途。

赖清德的困境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了"大罢免"外,他几乎没有拿得出手的政绩,岛内经济问题、社会矛盾不断激化,面对这些实际问题,赖清德的解决方案竟然是提出"对等尊严"这种虚无缥缈的口号,试图转移公众注意力。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赖清德个人的政治前途,更牵动着整个台湾社会的神经,台湾民众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赖清德的政治操弄不但无法改善他们的生活,反而使台湾在国际舞台上越发孤立。

蓝营迷途

面对赖清德的言论,国民党第一时间站出来批评,却出人意料地抓错了重点,国民党发言人杨智伃公开表示,"主权"不是商品,也不是能够讨价还价的股份买卖。

这番表态,反而暴露了国民党的底色——他们认为赖清德的言论是在承认台湾地区可以被"并购",只是"价格"不合适。

这种解读本身就颇具讽刺意味,首先,台湾作为中国的一部分,本就不存在所谓"主权"问题,其次,统一从来就不是什么"并购"行为,而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历史进程的一部分。

国民党的这种表态,就像是隔靴搔痒,不仅没有直指赖清德"两国论"的实质,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承认了他的错误前提。

近年来,国民党在两岸议题上左右摇摆,不敢旗帜鲜明地支持统一,部分蓝营政客为了迎合选举和民粹需要,呈现出明显的"绿化"趋势,被岛内媒体称为"蓝皮绿骨",这些"暗独"势力对两岸统一的危害性,丝毫不亚于公开的"台独"势力。

更讽刺的是,国民党明明手握台立法机构的主导权,却被赖清德的"大罢免"搞得措手不及,在岛内议题上瞻前顾后,内部纷争不断,面对民进党时经常被打得溃不成军,这种政治无能,让许多支持统一的民众感到失望和无奈。

国民党的尴尬处境,反映了台湾政治生态的复杂变化,一方面,他们需要维持与大陆的沟通优势,以在岛内获取政治资本,另一方面,又不敢过于亲近大陆,生怕失去选票,这种两面派的做法,不仅无法赢得民心,还使自身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

台湾内部政治的这种复杂态势,其实是更大国际棋局的一部分,在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战略考量下,台湾问题早已超出了岛内政治的范畴,成为国际博弈的重要一环。

国民党如果不能认清这一点,正视两岸统一的历史趋势,恐怕将在台湾政治舞台上越发边缘化。

美日韩的冷眼旁观

在国际舞台上,赖清德的言论犹如一出独角戏,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呼应,反而引来了美日韩的冷眼旁观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期对台湾问题的表态,在中美瑞士会谈后,特朗普罕见地提到"和平与统一"(unification)一词,这个词上次出现在西方语境中还是形容东西德统一。

作为德裔美国人,特朗普不可能不知道"unification"的真正含义,这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在美国眼中,台湾问题可以作为中美谈判的筹码

与前任拜登不同,特朗普上台以来从未公开承诺"保护"台湾,从他对待台积电的态度来看,目标很可能是尽快掏空台湾的技术资源。

与此同时,日本和韩国也纷纷展现出对台湾问题的务实态度,日本长崎市直接表态,只会向在日本设置有驻外公使馆以及在联合国设有代表团的国家与地区发放请柬,这一票就将台湾拒之门外

更令"台独"势力心碎的是,韩国最热门的总统候选人李在明明确表示,中国大陆与台湾的问题与韩国无关,韩国不应该介入。

李在明的支持率超过50%,这意味着他的表态很可能成为韩国未来5年的正式政策,对台当局而言,这无异于是釜底抽薪,进一步瓦解了其"倚外谋独"的战略。

国际社会的这些反应,清晰地表明了一个事实,在大国博弈的棋局中,台湾问题始终被视为中国的内政。

无论赖清德如何包装其"两国论",如何试图国际化台湾问题,最终都难以改变这一基本事实,正如特朗普所暗示的那样,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方向是统一,而非"独立"。

这种国际态势对台当局而言,无疑是当头一棒,赖清德的"对等尊严"言论,在国际冷遇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面对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台湾当局应该重新审视其两岸政策,回归到一个中国原则的正确轨道上来,而不是继续沿着"台独"的死胡同一意孤行。

结语

赖清德的"对等尊严"言论不过是"两国论"的变装演出,在大国博弈的棋局中,这种不顾现实的政治表演注定难有市场。

国际社会的冷淡反应已经表明,"台独"之路愈发狭窄。无论谁在台执政,都无法改变两岸终将统一的历史大势。

如何在新形势下推动和平统一进程民族复兴需要两岸智慧,你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