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头军长刘玉章为何形象蜕变成为光头?台儿庄战役当中他太疏忽了

1945年抗战结束之后,黄埔四期的刘玉章被任命为第五十二军的中将军长,而他也因为一个绰号而被人熟知,那就是“光头军长”,刘玉章是西北人,身形高大,再加上他留着光头而且治军严厉,对待下属常常以严苛而著称,因此刘玉章给人彪悍勇猛的印象。

刘玉章,中-图片来自于网络

而抗战伊始,刘玉章也是一头黑发,他之所以被称为“光头军长”,并不是因为他刻意留的发型,而是在1938年的台儿庄战役当中因为一时疏忽成为了一名光头指挥官(刘玉章时任第五十二军第2师上校团长)。

刘玉章也因为性格、战术以及形象上的三个特点相结合,最终成为了一名光头指挥官,那么这个过程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被称为光头军长的刘玉章在抗战期间的一些有趣的事儿。

(原创不易,欢迎各位发财的小手点点赞和关注呀,蟹蟹)

台儿庄战役,刘玉章还是关麟征麾下的一名团长,但他却打仗不要命,经常用刺刀和日军硬碰硬!

1937年卢沟桥事变引发全面抗战后,日军凭借其精良的机械化部队如疾风骤雨般席卷过来,日军所到之处国民党军却迟迟不能阻挡,城池相继陷落,华北、华东等广袤大地笼罩在一片阴云之下。

南京沦陷的消息传来后,更是令大家心头蒙上一层阴影。

得意忘形的日军并未就此止步,他们妄图通过南北对进的战略,彻底打通津浦铁路线,攫取徐州这一兵家必争之地。

在他们狂妄的战略蓝图中,占领徐州后便可长驱直入武汉,实现其"三月亡华"的荒谬梦想。

彼时的中国战场,弥漫着难以驱散的情绪,仿佛一层厚重的雾霾,让人一时半会儿喘不过气来。

雪上加霜的是,山东战场因军阀韩复榘的消极避战而险象环生。

这位手握十万精兵的军阀,为保全自身实力,竟在未经一枪一弹之前便弃守济南、泰安战略要地

此举无异于向日寇敞开了津浦线北段的大门,使得日军矶谷廉介率领的第十师团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兵锋直指徐州东北屏障台儿庄。

正当危亡之际,李宗仁临危受命,担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

然而等待他的,是一盘散沙般的烂摊子。

战区内部队派系纷杂,桂系、中央军、西北军、川军等势力相互争夺,指挥协调难上加难。

这些军队不仅装备迥异,战术风格更是南辕北辙,要让他们步调一致地对日军作战显然难度不小。

台儿庄位于苏鲁交界,因地处大运河津浦铁路的交汇点,其战略价值不言而喻。

日军若能占领此地,不仅可切断东西走向的陇海线,更能与南线日军形成对徐州的合围之势。

李宗仁深谙军事之道,他清楚地认识到,唯有在台儿庄打一场硬仗迟滞日军,才能扭转抗战初期节节败退的颓势...

面对日军南北钳形攻势的严峻形势,李宗仁独辟蹊径,采取"南顶北攻"的非常之策。

南线部署以桂系第21集团军死守淮河天然屏障,全力阻滞日军第13师团的北上。

而北线则别出心裁,以"杂牌军"为诱饵,引敌深入台儿庄这个精心设计的"口袋阵",再以中央军精锐部队完成合围攻势。

李宗仁之所以要阻敌于台儿庄进行决战,他不但兼顾了“杂牌军”的战力,也因为他拥有汤恩伯和关麟征这样的中央军主力的指挥权。

李宗仁早已将台儿庄预设为主战场,安排孙连仲统率的第二集团军西北军担任守城主力。

与此同时,李宗仁暗中调动汤恩伯统领的第20军团,包括第52、85、75三个主力军,悄然隐蔽于峄县崇山峻岭之中,静待时机成熟,一旦日军攻城疲惫之际,便从侧翼发起雷霆万钧的致命一击,如猛虎下山般将敌人一举歼灭!

就在这支伏兵之中,有一位名叫刘玉章的上校团长,尚未预料到自己将在这场关乎决战的战役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台儿庄大战,关麟征的52军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刘玉章的战术简单直接!

李宗仁这一精妙部署的关键,在于把握"时间差"这一因素。

孙连仲的西北军必须坚守台儿庄至少一周时间,为汤恩伯军团完成隐蔽迂回争取充足准备。

为确保守军死战不退,李宗仁甚至下令炸毁了运河上的浮桥,彻底切断西北军的退路,迫使他们背水一战,在绝境中爆发出了战斗力。

战役初期的态势发展颇为关键,张自忠率部英勇驰援临沂,与庞炳勋部队齐心协力,成功击溃了日军第五师团坂本支队。

这场合围战不仅解除了台儿庄侧翼的潜在威胁,更是迫使坂本支队放弃了对濑谷支队的救援计划,为后续围歼战创造了难得的战机。

在滕县战场,川军王铭章部以全军覆没的悲壮代价,硬生生阻滞日军三天三夜,用牺牲了5000多人的沉重代价换取了战略主动权,为台儿庄决战赢得了时间。

随后,狂妄的日军调集飞机、坦克等现代化武器,向台儿庄发起了全面总攻。

守军第31师与来犯之敌展开了惨烈的逐屋争夺战,一砖一瓦都寸步不让。

白天被日军攻占的阵地,常在当晚被守军夺回。

战火纷飞中,城内三分之二的建筑化为瓦砾废墟,硝烟弥漫,哀鸿遍野,但西北军将士依然咬紧牙关,始终未让日军完全控制整个城区。

到了3日,台儿庄守军已所剩无几,仅余千余疲惫不堪的战士苦苦支撑。

此时,李宗仁果断下达命令,严令汤恩伯出击反攻。

时机已至,中央军嫡系,关麟征统帅的第52军终于揭开了反击的序幕!

刘玉章时任第二师第七团的上校团长,接到军长关麟征的冲锋令后,毫不犹豫地率领部下投入到与日寇的生死激战之中!

第52军隶属汤恩伯第20军团,是中央军作战序列中的一支劲旅,由黄埔一期生关麟征亲自统率,成为这场战役当中的关键机动力量。

52军下辖郑洞国的第2师和张耀明的第25师,他们接到紧急调令后,从河南亳县不舍昼夜地疾速开赴鲁南战场。

18日拂晓,关麟征接到了一道简洁的命令:"须迅速控制运河防线,全力阻遏敌军南下,并伺机侧击日寇主力。"

接令后,52军将士昼夜兼程,风餐露宿,于次日便抵达了前线重镇韩庄。

彼时的台儿庄东北方向局势紧张,日军濑谷支队已经突破了滕县一线防线,兵锋直指运河地带。

52军肩负的重任是切断日军退路,与孙连仲集团形成犄角之势,共同构筑一张致命的合围之网。

黄昏时分,52军与日军在台儿庄外围的郭里集首次交锋。

第25师75旅不幸遭遇日军伏击,伤亡过百,然而这场遭遇战却成功牵制了敌军主力,为后续的反击行动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窗口。

次日拂晓,与日军有过作战经验的关麟征迅速调整了作战部署,命令第2师坚守运河沿线阵地,而第25师则大胆地向峄县方向实施穿插作战,直捣日军侧翼。

这一出人意料的战术机动,后来被日军高级参谋在战报中评价为"敌人罕见的大胆迂回行动"。

在52军的作战序列中,第2师第4旅第7团团长刘玉章以勇猛善战著称。

这位黄埔四期的铁血军人,早年曾以指挥大刀队参加北伐而扬名。

抗战爆发后,他将西北军的近战传统与中央军的火力配置相融合,独创了一套"两短集火"的实战战术。

即"短距离突击、短时间集火!"

他曾对麾下将士下达一道严厉军令:"作战时百米之内严禁开枪,全团上刺刀,违令者军法从事!"这一战术背后,既是他们弹药匮乏的无奈现实,更是对日军心理的精准打击。

刘玉章有着自己的战术安排:"唯有与日军拼刺刀才能真正激发出部队的战斗潜能,让每一名士兵亲眼看清鬼子的狰狞面目,从而点燃胸中的怒火!"

刘玉章在古北口初步显威!

刘玉章出生于陕西关中平原的兴平县庄头乡白家空村,是一个充满黄土气息的地方。

幼年时他便在私塾中埋头攻读四书五经,少年时代又考入了当地颇有名气的西安敬业中学。

关中厚重的黄土地上成长,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求学,这位陕西汉子的骨子里逐渐锻造出一种不同于常人的性格,也为他日后的军旅生涯奠定了基础。

1925年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当黄埔军校第四期招生的消息传到西北大地,年仅22岁的刘玉章毅然决然地告别家乡南下广州,成功考入黄埔四期。

在黄埔军校的训练场上,他与同为陕西老乡的胡琏、张灵甫等人成为同窗,共同接受着军事理论与实战技能的淬炼。

1926年的初夏,军校生涯戛然而止,刘玉章提前告别黄埔校园,揣着一纸代理排长的委任状,开始投身到烽火连天的北伐战场。

那个年代,革命的洪流正奔腾向前,刘玉章敢打敢冲的性格很快让他崭露头角。

龙潭一役,是刘玉章军旅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面对孙传芳部署的精锐部队,战局一度陷入胶着。

当时任连长在枪林弹雨中畏缩不前之际,这个不服输的陕西汉子眼中闪过一道寒光。

他二话不说,抄起一柄开过刃的大刀,像一头出笼猛虎般冲入敌阵。

刀锋所指,寒光凛凛,敌军纷纷避让。

当大刀因连续作战而卷刃卖不了力时,他随手抽出腰间的刺刀继续厮杀。

在他的带领下,战士们士气大振,生生在敌军铜墙铁壁般的防线上撕开一道口子。

这场战斗虽然让他首次尝到负伤的滋味,却也为让他成为了"敢死队长"。

战后,军中传闻纷纷,说这位黄埔学子有股子横冲直撞的莽劲,打起仗来六亲不认,连子弹都得给他让路。

转眼到了1933年,古北口战役的硝烟在长城脚下弥漫开来。

此时已经升任第2师营长的刘玉章,面对日军板垣师团装备精良的机械化部队,丝毫不为所动。

那是一个寒冬,气温骤降至零下二十度。

常人在这种天气里连呼吸都困难,而刘玉章却带领部下在冰天雪地中日夜不停地构筑防线,很快就建立了一道坚固防线。

战斗打响后,刘玉章身先士卒,亲临火线指挥。

就在他调整机枪射击角度的当口,一颗冷冰冰的子弹贯穿了他的右臂。

厚厚的棉衣很快就被浸透了,但这位钢铁汉子连眉头都没皱一下,只是简单包扎后继续持枪督战。

在他的目光下,阵地上的每一个战士都化身为战斗堡垒,硬是挡住了日军三十多次如潮水般汹涌而来的冲锋!

此役过后,刘玉章打出了一些名气,被编入了关麟征统率的第52军,成为这支劲旅中团长。

台儿庄战役被废墟掩埋了半小时才醒过来,他的第七团作战成为了合围日军矶谷师团的的关键节点,然而一个细微的疏忽却改变了的“形象”!

1938年,台儿庄战役如火如荼之际,刘玉章接到一道紧急命令,率部阻击从临沂方向大举迂回的板垣师团一支先遣部队。

这是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日军不仅有精锐步兵,还有装甲车辆的掩护配合!

但在战场上,刘玉章从不知道什么叫"不可能"。

他果断率领一支精干的突击队,趁着夜色的掩护,如同捕猎的豹子般悄无声息地接近敌阵。

此时,日军还沉浸在前进势如破竹的得意中,刘玉章亲手引爆了事先准备好的集束手榴弹,瞬间便将三辆盔甲森森的坦克化为废铁。

爆炸声刚落,刘玉章一声令下,全体突击队员跃出掩体,挥舞着雪亮的刺刀向日军发起了白刃冲锋。

这场惨烈的遭遇战震惊了日军指挥部,他们在战报中地承认:"敌军如疯虎扑食,皇军首次遭遇如此凶悍之敌,士气为之夺。"

然而,战场无情,战火无眼。

在接连不断的激战中,刘玉章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有一次,日军的炮火如雨点般覆盖了他们的阵地,刘玉章正巡查前沿工事,一枚炮弹在他身旁爆炸,倒塌的围墙将他整个人掩埋。

当战士们手忙脚乱地将他从瓦砾中救出时,发现他肋骨已有多处断裂,呼吸都带着刺痛刘玉章当即简单裹了伤,咬着牙继续指挥战斗。

一位亲历这场战斗的老兵在多年后的回忆中这样描述道:"团长负伤后模样吓人啊,但他那股子倔劲上来了,依旧拎着那把开过刃的大刀在战壕里来回奔跑,指挥我们瞄准鬼子冲锋的薄弱环节,他身边的副官好几次让他趴下躲一躲,可团长却吼起来了,声音都变了调,简直判若两人!"

然而,战场的残酷往往在不经意间显现,就在刘玉章指挥作战时,一个细微的疏忽却改变了的“形象”!

此时,战役已经进入了到了最关键的时候,日军坂本支队为解围台儿庄之急,从临沂火速驰援。

然而他们却不知不觉踏入了52军精心设下的"口袋阵",在兰陵镇附近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

关麟征指挥若定,立即部署第25师在正面阻击日军主力,而第2师则神出鬼没地从侧翼悄然包抄。

刘玉章所率团队接到了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突袭并摧毁日军的炮兵阵地!

这是一个需要胆识的任务,因为炮兵阵地往往防守严密,一旦行动暴露,等待他们的将是毁灭性的炮火覆盖。

夜幕降临,刘玉章率领全团战士如同一群无声的猎手悄然摸入敌人的炮兵阵地。

他亲自带头冲锋,指挥战士们以手榴弹进行集群爆破。

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日军12门火炮炮瞬间化为一堆废铁,整个火力网刹那间土崩瓦解。

因为刘玉章带头冲锋,在随后的作战过程当中被日军的炮弹炸毁的城墙砸伤了头部,在废墟下昏迷了半小时之久,直到被身边的警卫从废墟里面抬出来之后他才醒来。

此时刘玉章头部已经受伤,被马上送入到后方的医院做手术。

由于要清理伤口,所以医生只能将他的头发暂时剃了,并涂上了一层药水用来防止伤口感染。

但没想到,等到后来他的伤口愈合之后头发却再也没有长出来...从此以后,刘玉章便成了战场上那个标志性的"光头指挥官",这个形象反而成为日后比较“标准”的象征。

尽管身负重伤,但刘玉章在兰陵镇的这场战斗被称为"台儿庄战役的关键转折点"。

日军的战史也不得不承认:"坂本支队在与关麟征部的遭遇战中遭受毁灭性打击,半数以上火炮被摧毁,补给线完全中断,战斗力急剧下降。"

这场突袭行动彻底打乱了日军的战略部署,刘玉章获得嘉奖,而他所统率的部队则获得了"刺刀团"称呼。

在李宗仁的第五战区内,大家对刘玉章的名字并不陌生。

随着后来日军在作战过程当中更多档案的披露,关于第五十二军以及刘玉章的第7团的作战细节慢慢的披露了出来。

站在日军的视角,他们又是如何看待这位作风彪悍的指挥官?

事实上,根据刘玉章本人的回忆,他曾经在台山战役当中缴获过一本日军中佐的日记。在日记当中有过这样一段描述:“那时候月明如昼,关铁拳(指的是关麟征)所部就像潮水一般向皇军阵地涌了过来...当时我就看到在月光的直射之下,有大量泛着寒光的刺刀,我当时有点不敢相信,对方怎么敢率先跟我们进行白刃战?”

这名日军指挥官的日记当中说的很清楚,因为在抗战初期一般都是由日军主动发起白刃战。

这是由于日军的士兵从挑选到入伍征战,他们会先经过一系列的白刃拼刺的训练,日军往往是以敢于进行白刃战而著称,可是这一次他们没有想到,敌人带头冲锋的一位上校居然敢亲自下场,而且带领敢死突击队员端着刺刀就冲了过来!

这位日军指挥官在后面的日记当中写上了另外一句话:“得知这支部队是关铁拳所部以后,我就不觉得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