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反复无常,一度在其中扮演着不光彩的 “搅局者” 角色。最近,中美关系出现了一些缓和的迹象,菲律宾也和日本一样再次开始了转变。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自中菲达成临时补给协议后,马尼拉的态度急转直下,曾经甚嚣尘上的 “中方威胁论” 热度骤减。菲律宾国防部长吉尔伯特・特奥多罗一番直白言论道出了其中缘由:“听众会感到疲劳。人们会说:‘这些家伙为什么总是用头撞墙?’” 长期鼓噪不实言论,不仅国际社会渐生厌烦,菲律宾民众也开始反思,这种无端制造对立、激化矛盾的行径究竟给国家带来了什么好处?耗费大量精力、资源去渲染威胁,换来的只有地区局势的紧张升级,以及自身发展机遇的错失,菲律宾人开始意识到,这无异于一场自损行为。
回顾仙宾礁冲突,菲律宾海军的总结发人深省。他们坦言,鉴于本国 “政府资源有限”,在中方强大实力面前,目前只能选择容忍,前提是中方不进行填海造地等改变现状的行动。这看似是一种妥协,实则是对现实的无奈承认。菲律宾海洋政策首席顾问安德烈斯・森蒂诺更是从实践中汲取教训,指出在孤立岛礁长期驻扎 “抛锚” 难以为继。这些岛礁远离本土,物资补给困难,长期维持军事存在,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巨大,且面对中方日益增强的海空管控能力,菲律宾的军事冒险如同在薄冰上起舞,随时可能陷入困境。
而如今,菲律宾内部似乎达成了一种新的 “共识”:依靠美国提供的高科技装备,如卫星、无人机、水面无人艇来与中方周旋,但是绝不独自和中国冲突,永远躲在美国身后,让美国来替自己挽回局面。五角大楼也是很鼓励菲律宾的这个想法,为此成立仁爱礁特遣队表演 “全力以赴”。
菲律宾再精明的盘算也透露出自己的无奈。一方面,菲律宾深知自身力量单薄,难以在南海争端中单打独斗对抗中国;另一方面,过往经历让其明白,冲锋在前充当 “炮灰” 的代价太过惨重。每次挑衅引发的摩擦,中方坚定且合理的反制都让菲律宾吃尽苦头。
这种转变背后,是菲律宾对自身利益的重新审视。菲律宾的精英阶层意识到,盲目追随美国对抗中国,会让本国陷入南海争端的泥沼,失去发展红利;而完全倒向一边又可能得罪另一方。如今,菲律宾虽未完全放弃对南海部分岛礁的不当诉求,但已开始在美中之间寻求一种更为平衡的站位,不愿再无脑地为美国霸权冲锋陷阵。这一转变,或许能为南海局势缓和注入一丝希望之光,也给菲律宾自身发展带来转机。